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心智与最圆满的这种生命的意识机制中来,最健康最圆满的机制。它不单单是人类所需,它是四生九有之所需。象我们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四生慈父、三界导师、人天导师。他出生我们的法身慧命,不单单是我们世俗拥有那一点所谓的物质精神或者说单单人类这个层面的宗教机制中来,若是单单这样认为,实在是辜负了净土法门果地觉的回施,或者说减损了它的究竟广大至真等正觉的给予、圆满的给予。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我们读一读,可能就涉足到差别上的因缘,我们来听一听。

  

6、妙色功德成就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

    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是故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这是十六种庄严中的妙色庄严功德。它这种类比,从所谓的世间金一直到佛在时金、到他化自在天金,这段文字乃至比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光明所对比的差别。要是我们沉浸在物质生活中,那你精神生活的主动性是不能建立的。要沉浸在物质、精神生活的这种局限性,你的宗教生活就是广大的精神生活你建立不起来,那么在这个广大共识的精神生活中,要陷入其中,你不能有证悟的这种超越的精神生活,我们说正悟的生活。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思维的角度往往有一个极大的局限性,就是所有的学识就是你思维的参照,所以今天就提出正悟的生活。因为阿弥陀佛这个教言中,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净土法门的一开篇它是这样来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接触到净土法门,所有的生活就是以佛的果地觉,来指导我们凡夫的生活。新的生命力延续的机制,是不能用你凡夫的心、智者的心、三界的心、四生九有的心是没有意义的了。

  你要用佛陀的心来指导你自身的生活,那么这样这个法则的思维参考的机制就变了。这样一旦变了,我们就不会沉浸在过去的习惯、善恶、是非、功夫这种机制中,也不会沉浸在自己过去已经习惯的物质生活意识、精神生活意识乃至宗教生活意识中,去揣度净土法门。直接就逾越了这三种生活意识,来随顺弥陀的殊胜的如来知见来审观生活,来审观自己的依正二报。那么这样能进趣到所谓的种种稀有的殊胜庄严中,就是说我们的法性心智中来,要不然我们还会沉浸在平白的庸俗的自性之中。

  所谓的庸俗者,可能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这种平庸。有时我们会这样把自己的思想看成唯一的正确,把自己的感知判立看成唯一的正确,结果就沉沦在自己的量中了,不能逾越。那么阿弥陀佛的广大回施就会扼杀在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中。所以世尊说法时说:我法非见闻觉知。跟你见闻觉知不相干的。他告诉这些菩萨这样说:诸比丘不要相信你的见闻觉知,何以故?汝未证阿罗汉,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念,不要失心。我们读《四十二章经》会读到的。(编注: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因为世尊的教言中,法非修修法,念非念念念。我们现在这个知见与修法都在我们自己的量中,在我们自身的现状中,受到这个局限。所以不得已,我们作这样一个提示,欲令我们来先心开意解,接受佛陀知见的甘露,来洗涤自己以前的自我执着的毒素,使自己的心花得到真正的开放,接受着十方诸佛智慧的光明。

  所以在《无量寿经》有这样的话:“阿弥陀佛光明照触此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阿弥陀佛正确的知见与誓愿力就是我们说的光明,你若能接受,你身心一定会柔软的,一定自然向善,三垢一定会消除的。这个从理论上与实际的功德上、因缘上都是如实的。

  我们看文字。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

  因为阿弥陀佛观察二百一十亿佛土,虽然都是佛土,机制各有类别,千差万别,参差不齐,这类差别是十分大十分大的。佛怎么来调整这种因缘呢?来看下面的对比。

  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

  有高有低的形状。

  高下既形

  表现着种种差别,

  是非以起。是非既起

  这个地方就有说好说坏,好比有人说云南是个好地方,有人说上海是个好地方,有人说广州是个好地方,有人说……比高比低啊,比是比非啊,那各有长短,所以优劣不同全在于此。

  长沦三有。

  因为这个是非既起,所以长沦三有。这三有就在这个三业中徘徊。我们说这个城市有差异,那三界有没有差异呢?有人染着于善法,有善知识就呵,说此善没落但是轮回;他就贪图禅定,说我修功夫吧,我就修四禅八定吧,有人贪图四禅八定,他就呵。为什么要呵呢?他以去染着故。

  佛以种种现缘中,建立善巧来遮、呵有情,也鼓励有情去修法。好比说我们真正是一个迷痴的人,善恶都不懂,苦乐就不知,这样就鼓励你行善,行善得乐故,你会染着;世尊就会呵、呵斥呵染,呵染你就会去进入所谓的禅定,远离对待的一些法则,乃至非想非非想,这样修持;那么世尊还会呵,你一旦染上沉浸在诸种禅定之类的;世尊还会呵,来令你生起悲心、善巧;若染着悲心,世尊还会呵,一直到你究竟圆满认识自性,彻底安乐。

  那么我们现在在三有之类的有情,碰见什么就会染着什么,撞到自己心中不爱乐的东西就会排斥什么,这样一直延续在三有之中,说三有就是三界。在三界之内,这样徘徊。

  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

  阿弥陀佛这平等愿就表现在这个大悲心智中了,大悲心智就表现在平等回施上了。就是不管你是善恶有情,你是三界哪一类有情——胎生、湿生、化生、卵生,你哪个机制我是不问的,平等回施,咸令其成佛道。那这样广大究竟的悲心,大悲心智就是无缘大悲。

  我们都知道有些法是有所摄的机制,好比说我们现在作为佛教徒,你来皈依了,你是佛教徒,那行啊,你是佛教徒,我们就开始学佛有机制了;有人说我是参禅的,你到参禅的禅堂有一个机制;有人说我们这一个念佛小组怎么样,这一个小组我们在一起念佛,这一类的机制了;有人说我们是出家人,剃了头,舍家弃欲作沙门形象了,这是出家人的机制;那你非人就不能作出家人,或者说你诸根不具不能作出家人;或者说你很多遮难,你就不能作出家人;这是个机制。有人说我要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你可以看菩萨戒了,学习菩萨戒了,这又是一个机制。它只摄一机类一机类机制的人。

  阿弥陀佛没有这样的心愿,阿弥陀佛普摄十方一切有情,同成无上道业。那么他发这样的广大究竟超世之心愿,就是泯灭了一切机类差别,大机大用,大慈大悲,所以大勇大愿。我们不能轻易带过这样的东西,一旦带过,我们对阿弥陀佛清净平等回施的功德,我们就轻轻地感觉到很不在意的就带过去了。

  你对他这种大慈悲大智慧的给予,你就会浪费,于你真是擦肩而过啊,就是失之交臂,我们会感觉到痛苦的。或者说真正给你个摩尼宝珠,你把它弃掉了,你还会沉浸在你平时的世俗的心智中,或者说你自身修持的一个状态中,不能超越自我,沉沦于三有。所以以此,佛生大悲平等愿。

  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

  所以阿弥陀佛不光以声,就是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来传播十方,普利众生,亦以光明普利十方,作无尽佛事。无尽佛事就是平等普摄一切众生,就象大日轮一样的,一时光明,平等回施,饶益十方,幽冥众生一时得以光明的这种安乐,所以得种种生机与自在力。那阿弥陀佛以光明作佛事,普利十方有情。所以说“第一无比”。

  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

  因为啥?人天金色相比而夺。好比我们现在在打灯,你再打灯你不能和太阳相夺啊,你夺不了太阳光。何而故?太阳光炽盛故。这是类比而说,所以人天之光次第而增,各类差别,上上者能摄下下,下下者只能回归于上上,消融于上上,不能抗拒上上之功德。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所谓是非既起,高低亦起,乃世间之差别相,处处可得,处处可见的。所以下面举例子。

  能有夺者。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

  你拿一个我们现在做那银镜子,过去古代人打磨那银镜,一个银打制的镜子就磨啊、磨啊、磨啊,最后用鹿皮磨呀、磨呀,磨出来就可照见什么了。现在我们那个镜子是水银在玻璃上制造出来的,过去是磨出来的镜子打磨、打磨,要拿个金子那个镜子就照不到了,不起作用了。这是古人所类比,我们现在怎么来类比,不知道,这是古代人的一个类比。要是你有银镜子可以去打磨打磨试一试做一做实验。

  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

  因为什么?佛在世之时福德差异与我们现在福德差异是很大的,在这经典上是有很多这样的记载。许多人的道德在变化,在减劫之中,百味减退,乃至珍宝之色就不如过去的色了。象我们…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