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实际大小皆是众生壅塞之心,也就是执着之心所延续的业相,实无有实啊,没有任何实质的。这是一个所谓的众生心缘机制形成的一种果报。
后来举的维摩诘这个丈室,就是这个对比说。
成上“如虚空”义。何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
实际这是安慰说,是泯灭我们的执着罢了。
广大无际,终无满时。
若已生、今生、当生都不要害怕这个事情,所以极乐世界是无量光佛刹。我们读这个《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后面讲这个无量光佛刹,极乐世界是无以称量的,就是诸佛菩萨都无以称量的这样一个无尽刹土。(编注:《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所以“终无满时”。
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问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乃称广大?
赀,就是资金的资,它就是依托、凭借的意思。“何必国界无凭呢?”就是这么个说法。“乃称广大?”就是你称广大,也不能无边无际才称广大呀。维摩诘这个丈室就是很广大的,对不对呀?它是一种反问。昙鸾法师为了消除疑虑,他设置了很多反问,就是替我们问。你一旦在这个地方会生疑,他就设置一个问,令我们消除疑虑。
乃称广大?答曰:所言广大,非必以畦(五十亩)畹(三十亩)为喻。但言如虚空,亦何累方丈?
非得在方丈中才能容纳很大的一个地方,也不必要强制这样说。“广大无虚空”是予凡夫心量的一个大方便罢了,就是给众生的心智中带来一个方便。因为维摩诘的丈室谁能去呢?佛菩萨能去,我们到丈室里可能把你闭塞住了,我们这里比丈室大得多了,还是这么挤。这里是对凡夫讲。
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核论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
因狭而广是容得的,因广而广也不妨。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满足一些众生往生彼国,有地方安立的这样一个设置,量的功德。不要小看这一点,凡夫的心量十分的计较。他说:没有地方去我才不去呢。他们经常打电话过来说:法师去你那里安个居行不行啊?我说没有地方,一句话就把人堵了,因为没有地方住啊,没有地方住咋办?下雨了你不能让他蹲到院子里去。极乐世界给我们一个广大究竟的机制,让我们有安住的地方,实际就是引发往生之愿望,没有障碍,心智泯除障碍。它在清净的总相下边第一个安排一个广大的量,接纳一切有情,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法则,处理不干净就会造成疑虑,这个地方把疑虑消除了。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3、庄严性功德成就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爱欲故,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故,则有色、无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是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
“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又言积习成性,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亦言“性”者,是圣种性。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相续来延续,由清净的总相延续出来所谓的广大的量,能包容法界有情,同生彼国而无障碍。那么这个无障碍的机制,会表现在什么样一个地方呢?所以先说往生之根本——“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要是没有出世的善根,我们在三界中只有徘徊、迷茫。所以先举出世之善根,以令众生往生清净广大之国土。因为从总相讲彼国清净,从量讲毕竟广大如虚空,那么这广大清净的国土干什么呢?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所以先建立一个出世的善根。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
因为一切众生在虚妄造作的执著中,以无所得失以为有所得,所强制为我、我所,建立种种有漏业相。这个业是众生虚妄迷失性,此性是无自性的。后面讲“庄严性功德”,这个“性”是什么性呢?我们看他怎么来解释。“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爱欲故。”
像我们欲界有情决定是这样子的。一切众生皆以爱欲为正命,像胎生之有情皆因爱欲而受胎,乃至说出生、相续、生命相续,都是这样延续出来的。
“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故,则有色、无色界。”
那有人在善恶中厌恶了,不喜善恶之业之对待劳作,所以在等持的修法中、安乐的修法中多习于禅定,那么这样就会产生色界、无色界。欲界有情奔波于善恶之中,我们就是在善恶中求苦求乐,求得求失,这是欲界有情所特定的一个法则。一到色界天中,不谈及善恶,善恶无用武之地。你到他方清净国土中,像欲界有情难以清晰分别这样一个机制也荡然无存。所以许多佛的净土是无有男女之别的。一般说“我国无有女人”之说,以标立同一法性、同一自在、同一庄严、同一自由的这种平等的功德。
“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
说三界邪道,我们不知道能不能从心理有个上感知,怕有时候会有误区,感觉到三界都这么……实在这是邪知所见,就是我、我所强制所见。
“长寝大梦”
所以我们又称为三界昏睡有情,若是觉悟者、圣贤之类就是出梦之人。出梦之人一定了晓法性无造无作,安住清净光明自在国土中,游历自在,无染著于种种的业相。“长寝大梦”。
莫知悕出。
愿意出离的心是没有的。这里为什么点“出世善根”呢?就欲使我们清晰了解何以得以出世,就是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广大的国土。它这里是次第而宣化的,一点点来引导我们真正地步向极乐世界,走出我们这个执着沉沦的三界。
是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
这讲得很清楚,无上正见,所谓的顺性起修者,无上正见。“起清净土”,那我们心智中,你可以观察我们这个心净不净,国土净不净?我们在三界有情的心智中,举心皆是浊染,举心皆是对待,举心皆是苦乐与得失,离不开这个。所以举心就离开了正见,举心就是浊土延续,这是个对待,让我们来对待审观。
所以“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
性是本义
“性”是“本”义
前面讲的皆以佛的本愿力,“本愿”是佛顺性建立的大愿,不是虚假的,或者说不顺应法性而虚妄设立一种自大。我们在这个世间中,人要是一做事情说一些话就夸张,我们称为不实、浮夸,何以故?它不是顺性建立的;诸佛如来发无上大愿都不夸张,都是真实不虚的,靠得上,用得起,真实不虚。凡夫有情一说话感觉就是,你说大话干什么,你说这么不实的话干什么?你会感觉不可靠,虚伪,相互欺诳,因为都不是顺性建立的,不安稳,不清净,不贴切故,不可了知故。
“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
像我们在这个世间,大家在一起交流,不安稳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无法可依,无法可执,无法可行,各以妄想相互逼迫。因为你随他的妄想,他随你的妄想,都是随不上的,因为虚妄不可捕捉,不可了知,很难去正面了知它,它变异得太快了。所以这个地方“不乖法本”。
我们到寺院不管出家在家,你来学习佛法,你就要有一个法的遵从。我们若不丢德本,随顺法性,一定会给自身带来安乐,给有情带来安乐,自己会带来真实的安乐,这是决定真实不虚的。假设是依自己的妄想业缘,各个以自己的妄想业缘住在一起,那就太痛苦了。所以要共同遵循的一个法则,大家皆得安乐。何以故?此法性不属于彼,不属于此,属于一切众生。若信顺者,皆得安乐,何以故呢?远离造作对待故。
诸位善知识,要警策自己,若不警策自己,有时候会感觉自己被别人逼苦了,有时候自己也会逼别人苦。苦源不知,苦源皆因妄想的知见、妄想的业流,我、我所分别执著而造作出来的。
这一段给我们讲“出世之善根,安乐之本源”。昙鸾法师讲法十分地清晰得力,能用得上,他有很大善巧,所以古来以久对他的教言很遵从。像真正研究过净土教言的人,对昙鸾法师这些教言莫不当作一个真正规范性的教言来实践、观察。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
实际“性起”是很重要的,我们学习佛法,缘起这个问题要看得清楚。我们顺性建立一切缘起,就所谓一切皆是以法为缘起,那么就永远别离造作之苦了,如来种性分决定是得入的,我们说入如来种性,成就真佛子。因为在信忍、顺忍二种法则中,真正安住下来无疑无虑,十方诸佛会授手的。我们这里面要真有这种菩萨,你在法性上抉择了,也就是说一切事情皆是以性德缘起而建立的观察的,十方诸佛都会授手来辅佐你的,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入佛之行呀。在…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