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实的话,是顺性建立了,也为方便。三界不离自性,但它是唯性而现,就是虚妄而现,染著而现,虚伪累积。像我们这个三界的设置,的确是没有离开法性,我们不能不认识清楚。但它妄染于这种法则之时,在不净的造作中,不净相续,虚妄相续,所以造成许多苦业的循环,形成三界所谓的不净。“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极乐世界不像三界众生虚妄心智,建立这样一个流转世界、不安的世界。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顺性设立的大愿,经过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所纯熟的这样一个国度,安立十方众生。
胎、卵、湿生,缘兹高揖。
就是这个很了不起的因缘、很殊胜的因缘,不管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就是说我们三界九有之类,“缘兹高揖”。
业系长维,从此永断。
昙鸾法师这个言辞是十分清晰的。因为我们这个三界果报虚伪,相成虚伪,皆是不实之业。极乐世界是菩萨慈悲正观之业,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顺性建立,无衰无变。我们作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情,若“缘兹高揖,业系长维”,我们无始以来的业相续性是无际的循环,无有边际。“从此永断”,那是说的横断,依佛愿力,佛力住持故横断生死。
不管是经、是教、是论,这些祖师的言说决定都是相应的,相互呼应的,没有丝毫的差异。我们看现在人讲净土多是疑惑的,讲功夫、讲善恶、说苦乐,这都是三界之思维相,三界杂毒之善,无有纯净之力。那么跟阿弥陀佛的愿力、与菩萨的慈悲正观善巧是不相应的。我们欲了生死,出离生死苦海,那要缘阿弥陀佛的愿力与菩萨的慈悲正观之智,因此来永断生死之长维——就是缠缚我们,令我们在三界中不能出离的维系之业。唯有此路,没有他法。若在这个地方认识不到,不要说在净土法门,就是其他法的修持你也不能上路,你也不能深入实践的。因为长时间遇到一些所谓的佛法的实践者,大谈功夫境界,大谈善恶得失,涉足到佛陀的愿力与正知正见这种维系与实践的人是极少极少的。要有这样的善知识,我们应该顶戴。
昙鸾法师依止经典、依止传承、依止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直接地清晰地给了我们作了一个对比的宣化。前面讲三界之虚伪,后面讲佛菩萨之威德善巧,缘此佛菩萨之善巧永断生死。所以“业系长维,从此永断”。我们不如实正观、正思维,我们往往会缘无始以来自已的业,缘无始以来自已的分别执著的所谓的功夫什么的,那你横断生死的机会是决定不能建立的。
后面作了一个喻说。
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
要是人练弓练得熟悉了,一有反应,弓就拉了,箭就已经射出去了。当过兵的人会知道这个的,比如说是快速靶、活动靶,那边靶一起来,这边枪就开了,板机就扣动了。我们来缘阿弥陀佛这个殊胜功德亦复如是。假设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九有之类,若能缘阿弥陀佛甚深的愿力,缘阿弥陀佛慈悲的不可思议的摄化,那么不需要其它的准备了,没有什么理由,也不需要什么条件,唯一的条件是你愿意缘此愿力,愿意出离,愿意往生。
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文言文倒没有什么,他只是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现在的人讲净土往往就跟做买卖一样,因为欲界有情得失衡权,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有很多条件,你必须必须……我看到净土法门一个法师讲一百零八种不能往生,很厚的一本书,就是讲人怎么不能往生。我们在一个地方打七,他们就把这书发给了下面的居士、出家人,拿了一本让我看看,我说你们发就发吧,让我看什么,我拿来一看上面写了一百零八种不能往生。他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就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条件是很多的。好比说第一个你要培植三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呀,他是依止经典来说的,你一看太好了,但是你不能往生,这第一个就这样的!然后就是你功夫不成片,你现在不能成片,你临终怎么能把握自己呢?又一个不能往生;再一个就是说你要平时多给人助念,为什么呢?你不助念到你走时你颠倒了,你不能往生……举了一百零八种不能往生,讲得个个都有道理。但是一个都不提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令你不可思议的心智生起,安住不可思议的功德藏中,令你得究竟安乐,这个他不提。就是你越看,这居士脸就哭着说:法师我们怎么才能往生呢?我说我看了我也不能往生,你没法往生。因为你越看你感觉到往生越渺茫了。什么渺茫呢?它所有培养的机制就是不能往生。这样的书籍在国内流通得很厉害。像昙鸾法师,他们来宣化就是说我们三界虚伪,我们是三界有情,我们所有的思维业相都是虚伪的,就是你现在思维模式、修行模式、作业模式都是虚伪的。那么你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随顺佛的愿力住持,那就是真实的功德,那就能永断于生死。
“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就是你马上就把箭发出去了,没有什么理由的。这个地方不讲道理的!一讲道理,我们把三界道理都讲完了,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也就埋没起来了。昙鸾法师这一段文字讲得很清晰。三界之虚伪,阿弥陀佛愿力之真实,随顺愿力必得真实功德,随顺业力沉沦无际,很清晰的一个对比。我们要齐普贤之德,那要胜过三界。胜过三界者,就不能以三界的法则来衡权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要是以我们三界的心智来衡权阿弥陀佛的功德与国土的不可思议的殊胜,那你是不相应的。就直接给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评判。
这一段文字,我们要是有时间下去可以读一读,作一个重复的对比,这样一个对比我们就不作茧自缚。三界有情的作业,若自以为是,皆是作茧自缚的,是决定难以逃脱的。它以为安稳故来作茧自已。依佛愿力,乘佛愿力,即住不退转,即得往生,即得无上菩提一生成办,愿力住持故,佛力住持故,清晰逾越三界障碍故。这个逾越三界不是你所谓的善恶之力、辨识之力,或者说色身之功夫。这里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好我们看下面的问题,都是有相续性的。
2、庄严量功德成就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狭小,堕(hui)(败城阜)陉(xing)(山绝坎)陪(重土,一曰满)陼(du)(如渚者,陼丘)。或宫观迫迮(ze),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广大无际”者,成上“如虚空”义。何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问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zi),乃称广大?
答曰:所言广大,非必以畦(qi)(五十亩)畹(wan)(三十亩)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核论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
继清净庄严总相之后,天亲菩萨罗列出十六种庄严的细相,来让我们深入观察极乐世界的可往生、可依从、愿往生的这个机制,来鼓励我们。因为“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或者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这个“欲”来鼓励我们成熟这个欲望,或者这种意乐。凡夫、欲界有情没有这种意乐,是无力往生的。因为现在社会上传播这个就是扼杀意乐,来追求功夫、善恶差别,那么这个是很苦的,是很难进趣到极乐法门的修持,就是从乐入乐,从明入明,心智一如,以果酬因,因果互酬的这个无上道业的。它会壅塞我们的心智,蒙蔽我们的道缘,那么这样就会形成修法的障碍。看天亲菩萨是怎么来引导我们进趣极乐世界的庄严,引发我们往生的意乐的。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狭小
我们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狭小。
堕(败城阜)陉(山绝坎)
观察三界这种……实际还是欲界之说。
陪(重土,一曰满)陼(如渚者,陼丘)
这每一个举的例子,一个是小;“堕”,就是败坏的城市废墟;“陉”是山岩绝壁;这个“陪”是土的堆积;“陼”,小的水坝之类。
或宫观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
看到我们世界的这种狭隘琐碎,这种不自由广大的一个国界。
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
相互逼迫,不广大。尤其象我们到云南,感觉是十分逼迫的,中原人刚到云南可能有点受不了,因为在中原看到无际的平原,来到这个地方抬头是山,举眼是山,都是山,比较挤,比较逼。
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是对待而言而设置的。这个是昙鸾法师来举自己所观察的例子,来令我们走出这个壅塞的世界。在云南,这所有的描述都是很容易感觉到的,要是到平原上有些东西还真感觉不到。
“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
担心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地方住的人很多,的确是这样的,经常有人问:十方世界的菩萨有情都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能住的下吗?极乐世界的有情房屋随身,欲大则大,欲广则广,随心而现。那人人都这样,极乐世界咋办呢?就有人担这个心,那么他为了消除这种疑虑,所以说“虽众,犹若无也”。
“广大无际”者,
要是我们真正有禅定,这话就很好理解了,世界唯心,若宽若窄,亦是唯心所现。象诸佛如来于尘刹毛端转妙*轮,度脱众生,过去一说就是什么“毛吞大海,芥纳须弥”之…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