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實的話,是順性建立了,也爲方便。叁界不離自性,但它是唯性而現,就是虛妄而現,染著而現,虛僞累積。像我們這個叁界的設置,的確是沒有離開法性,我們不能不認識清楚。但它妄染于這種法則之時,在不淨的造作中,不淨相續,虛妄相續,所以造成許多苦業的循環,形成叁界所謂的不淨。“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極樂世界不像叁界衆生虛妄心智,建立這樣一個流轉世界、不安的世界。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順性設立的大願,經過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所純熟的這樣一個國度,安立十方衆生。

  胎、卵、濕生,緣茲高揖。

  就是這個很了不起的因緣、很殊勝的因緣,不管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就是說我們叁界九有之類,“緣茲高揖”。

  業系長維,從此永斷

  昙鸾法師這個言辭是十分清晰的。因爲我們這個叁界果報虛僞,相成虛僞,皆是不實之業。極樂世界是菩薩慈悲正觀之業,也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順性建立,無衰無變。我們作爲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情,若“緣茲高揖,業系長維”,我們無始以來的業相續性是無際的循環,無有邊際。“從此永斷”,那是說的橫斷,依佛願力,佛力住持故橫斷生死。

  不管是經、是教、是論,這些祖師的言說決定都是相應的,相互呼應的,沒有絲毫的差異。我們看現在人講淨土多是疑惑的,講功夫、講善惡、說苦樂,這都是叁界之思維相,叁界雜毒之善,無有純淨之力。那麼跟阿彌陀佛的願力、與菩薩的慈悲正觀善巧是不相應的。我們欲了生死,出離生死苦海,那要緣阿彌陀佛的願力與菩薩的慈悲正觀之智,因此來永斷生死之長維——就是纏縛我們,令我們在叁界中不能出離的維系之業。唯有此路,沒有他法。若在這個地方認識不到,不要說在淨土法門,就是其他法的修持你也不能上路,你也不能深入實踐的。因爲長時間遇到一些所謂的佛法的實踐者,大談功夫境界,大談善惡得失,涉足到佛陀的願力與正知正見這種維系與實踐的人是極少極少的。要有這樣的善知識,我們應該頂戴。

  昙鸾法師依止經典、依止傳承、依止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直接地清晰地給了我們作了一個對比的宣化。前面講叁界之虛僞,後面講佛菩薩之威德善巧,緣此佛菩薩之善巧永斷生死。所以“業系長維,從此永斷”。我們不如實正觀、正思維,我們往往會緣無始以來自已的業,緣無始以來自已的分別執著的所謂的功夫什麼的,那你橫斷生死的機會是決定不能建立的。

  後面作了一個喻說。

  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

  要是人練弓練得熟悉了,一有反應,弓就拉了,箭就已經射出去了。當過兵的人會知道這個的,比如說是快速靶、活動靶,那邊靶一起來,這邊槍就開了,板機就扣動了。我們來緣阿彌陀佛這個殊勝功德亦複如是。假設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生九有之類,若能緣阿彌陀佛甚深的願力,緣阿彌陀佛慈悲的不可思議的攝化,那麼不需要其它的准備了,沒有什麼理由,也不需要什麼條件,唯一的條件是你願意緣此願力,願意出離,願意往生。

  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勝過叁界,抑是近言。

  文言文倒沒有什麼,他只是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現在的人講淨土往往就跟做買賣一樣,因爲欲界有情得失衡權,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有很多條件,你必須必須……我看到淨土法門一個法師講一百零八種不能往生,很厚的一本書,就是講人怎麼不能往生。我們在一個地方打七,他們就把這書發給了下面的居士、出家人,拿了一本讓我看看,我說你們發就發吧,讓我看什麼,我拿來一看上面寫了一百零八種不能往生。他的條件是十分苛刻的,就說你要往生極樂世界,條件是很多的。好比說第一個你要培植叁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呀,他是依止經典來說的,你一看太好了,但是你不能往生,這第一個就這樣的!然後就是你功夫不成片,你現在不能成片,你臨終怎麼能把握自己呢?又一個不能往生;再一個就是說你要平時多給人助念,爲什麼呢?你不助念到你走時你顛倒了,你不能往生……舉了一百零八種不能往生,講得個個都有道理。但是一個都不提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令你不可思議的心智生起,安住不可思議的功德藏中,令你得究竟安樂,這個他不提。就是你越看,這居士臉就哭著說:法師我們怎麼才能往生呢?我說我看了我也不能往生,你沒法往生。因爲你越看你感覺到往生越渺茫了。什麼渺茫呢?它所有培養的機製就是不能往生。這樣的書籍在國內流通得很厲害。像昙鸾法師,他們來宣化就是說我們叁界虛僞,我們是叁界有情,我們所有的思維業相都是虛僞的,就是你現在思維模式、修行模式、作業模式都是虛僞的。那麼你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隨順佛的願力住持,那就是真實的功德,那就能永斷于生死。

  “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就是你馬上就把箭發出去了,沒有什麼理由的。這個地方不講道理的!一講道理,我們把叁界道理都講完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也就埋沒起來了。昙鸾法師這一段文字講得很清晰。叁界之虛僞,阿彌陀佛願力之真實,隨順願力必得真實功德,隨順業力沈淪無際,很清晰的一個對比。我們要齊普賢之德,那要勝過叁界。勝過叁界者,就不能以叁界的法則來衡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要是以我們叁界的心智來衡權阿彌陀佛的功德與國土的不可思議的殊勝,那你是不相應的。就直接給我們做了這樣一個評判。

  這一段文字,我們要是有時間下去可以讀一讀,作一個重複的對比,這樣一個對比我們就不作繭自縛。叁界有情的作業,若自以爲是,皆是作繭自縛的,是決定難以逃脫的。它以爲安穩故來作繭自已。依佛願力,乘佛願力,即住不退轉,即得往生,即得無上菩提一生成辦,願力住持故,佛力住持故,清晰逾越叁界障礙故。這個逾越叁界不是你所謂的善惡之力、辨識之力,或者說色身之功夫。這裏要有個正確的認識。好我們看下面的問題,都是有相續性的。

  

2、莊嚴量功德成就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此二句,名莊嚴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量功德者,見叁界狹小,墮(hui)(敗城阜)陉(xing)(山絕坎)陪(重土,一曰滿)陼(du)(如渚者,陼丘)。或宮觀迫迮(ze),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國界分部。有如此等種種拘局事。是故菩薩興此莊嚴量功德願:“願我國土如虛空廣大無際。”

  “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衆,猶若無也。“廣大無際”者,成上“如虛空”義。何故如虛空?以廣大無際故。“成就”者,言十方衆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是故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問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國界無赀(zi),乃稱廣大?

    答曰:所言廣大,非必以畦(qi)(五十畝)畹(wan)(叁十畝)爲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狹而廣。核論果報,豈若在廣而廣耶?

  

  繼清淨莊嚴總相之後,天親菩薩羅列出十六種莊嚴的細相,來讓我們深入觀察極樂世界的可往生、可依從、願往生的這個機製,來鼓勵我們。因爲“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或者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這個“欲”來鼓勵我們成熟這個欲望,或者這種意樂。凡夫、欲界有情沒有這種意樂,是無力往生的。因爲現在社會上傳播這個就是扼殺意樂,來追求功夫、善惡差別,那麼這個是很苦的,是很難進趣到極樂法門的修持,就是從樂入樂,從明入明,心智一如,以果酬因,因果互酬的這個無上道業的。它會壅塞我們的心智,蒙蔽我們的道緣,那麼這樣就會形成修法的障礙。看天親菩薩是怎麼來引導我們進趣極樂世界的莊嚴,引發我們往生的意樂的。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是二句名莊嚴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量功德者,見叁界狹小

  我們叁界——色界、欲界、無色界狹小。

  墮(敗城阜)陉(山絕坎)

  觀察叁界這種……實際還是欲界之說。

  陪(重土,一曰滿)陼(如渚者,陼丘)

  這每一個舉的例子,一個是小;“墮”,就是敗壞的城市廢墟;“陉”是山岩絕壁;這個“陪”是土的堆積;“陼”,小的水壩之類。

  或宮觀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國界分部。

  看到我們世界的這種狹隘瑣碎,這種不自由廣大的一個國界。

  有如此等種種拘局事。

  相互逼迫,不廣大。尤其象我們到雲南,感覺是十分逼迫的,中原人剛到雲南可能有點受不了,因爲在中原看到無際的平原,來到這個地方擡頭是山,舉眼是山,都是山,比較擠,比較逼。

  是故菩薩興此莊嚴量功德願:“願我國土如虛空廣大無際”。

  是對待而言而設置的。這個是昙鸾法師來舉自己所觀察的例子,來令我們走出這個壅塞的世界。在雲南,這所有的描述都是很容易感覺到的,要是到平原上有些東西還真感覺不到。

  “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衆,猶若無也。

  擔心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地方住的人很多,的確是這樣的,經常有人問:十方世界的菩薩有情都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能住的下嗎?極樂世界的有情房屋隨身,欲大則大,欲廣則廣,隨心而現。那人人都這樣,極樂世界咋辦呢?就有人擔這個心,那麼他爲了消除這種疑慮,所以說“雖衆,猶若無也”。

  “廣大無際”者,

  要是我們真正有禅定,這話就很好理解了,世界唯心,若寬若窄,亦是唯心所現。象諸佛如來于塵刹毛端轉妙*輪,度脫衆生,過去一說就是什麼“毛吞大海,芥納須彌”之…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