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實際大小皆是衆生壅塞之心,也就是執著之心所延續的業相,實無有實啊,沒有任何實質的。這是一個所謂的衆生心緣機製形成的一種果報。
後來舉的維摩诘這個丈室,就是這個對比說。
成上“如虛空”義。何故如虛空?以廣大無際故。“成就”者,言十方衆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
實際這是安慰說,是泯滅我們的執著罷了。
廣大無際,終無滿時。
若已生、今生、當生都不要害怕這個事情,所以極樂世界是無量光佛刹。我們讀這個《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後面講這個無量光佛刹,極樂世界是無以稱量的,就是諸佛菩薩都無以稱量的這樣一個無盡刹土。(編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所以“終無滿時”。
是故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問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國界無赀,乃稱廣大?
赀,就是資金的資,它就是依托、憑借的意思。“何必國界無憑呢?”就是這麼個說法。“乃稱廣大?”就是你稱廣大,也不能無邊無際才稱廣大呀。維摩诘這個丈室就是很廣大的,對不對呀?它是一種反問。昙鸾法師爲了消除疑慮,他設置了很多反問,就是替我們問。你一旦在這個地方會生疑,他就設置一個問,令我們消除疑慮。
乃稱廣大?答曰:所言廣大,非必以畦(五十畝)畹(叁十畝)爲喻。但言如虛空,亦何累方丈?
非得在方丈中才能容納很大的一個地方,也不必要強製這樣說。“廣大無虛空”是予凡夫心量的一個大方便罷了,就是給衆生的心智中帶來一個方便。因爲維摩诘的丈室誰能去呢?佛菩薩能去,我們到丈室裏可能把你閉塞住了,我們這裏比丈室大得多了,還是這麼擠。這裏是對凡夫講。
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狹而廣。核論果報,豈若在廣而廣耶?
因狹而廣是容得的,因廣而廣也不妨。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滿足一些衆生往生彼國,有地方安立的這樣一個設置,量的功德。不要小看這一點,凡夫的心量十分的計較。他說:沒有地方去我才不去呢。他們經常打電話過來說:法師去你那裏安個居行不行啊?我說沒有地方,一句話就把人堵了,因爲沒有地方住啊,沒有地方住咋辦?下雨了你不能讓他蹲到院子裏去。極樂世界給我們一個廣大究竟的機製,讓我們有安住的地方,實際就是引發往生之願望,沒有障礙,心智泯除障礙。它在清淨的總相下邊第一個安排一個廣大的量,接納一切有情,這看似很簡單的一個法則,處理不幹淨就會造成疑慮,這個地方把疑慮消除了。
好,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3、莊嚴性功德成就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禅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叁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于叁界。”
“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義。又言積習成性,指法藏菩薩集諸波羅蜜積習所成。亦言“性”者,是聖種性。序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于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爲“性”。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衆流入者必爲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淨故,種種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爲不淨。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爲正道者,平等是諸法體相,以諸法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叁緣:一者衆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叁者無緣,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樂淨土,從此大悲生故,故謂此大悲爲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相續來延續,由清淨的總相延續出來所謂的廣大的量,能包容法界有情,同生彼國而無障礙。那麼這個無障礙的機製,會表現在什麼樣一個地方呢?所以先說往生之根本——“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要是沒有出世的善根,我們在叁界中只有徘徊、迷茫。所以先舉出世之善根,以令衆生往生清淨廣大之國土。因爲從總相講彼國清淨,從量講畢竟廣大如虛空,那麼這廣大清淨的國土幹什麼呢?欲令一切衆生往生彼國,所以先建立一個出世的善根。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因爲一切衆生在虛妄造作的執著中,以無所得失以爲有所得,所強製爲我、我所,建立種種有漏業相。這個業是衆生虛妄迷失性,此性是無自性的。後面講“莊嚴性功德”,這個“性”是什麼性呢?我們看他怎麼來解釋。“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
像我們欲界有情決定是這樣子的。一切衆生皆以愛欲爲正命,像胎生之有情皆因愛欲而受胎,乃至說出生、相續、生命相續,都是這樣延續出來的。
“則有欲界。以攀厭禅定故,則有色、無色界。”
那有人在善惡中厭惡了,不喜善惡之業之對待勞作,所以在等持的修法中、安樂的修法中多習于禅定,那麼這樣就會産生色界、無色界。欲界有情奔波于善惡之中,我們就是在善惡中求苦求樂,求得求失,這是欲界有情所特定的一個法則。一到色界天中,不談及善惡,善惡無用武之地。你到他方清淨國土中,像欲界有情難以清晰分別這樣一個機製也蕩然無存。所以許多佛的淨土是無有男女之別的。一般說“我國無有女人”之說,以標立同一法性、同一自在、同一莊嚴、同一自由的這種平等的功德。
“此叁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
說叁界邪道,我們不知道能不能從心理有個上感知,怕有時候會有誤區,感覺到叁界都這麼……實在這是邪知所見,就是我、我所強製所見。
“長寢大夢”
所以我們又稱爲叁界昏睡有情,若是覺悟者、聖賢之類就是出夢之人。出夢之人一定了曉法性無造無作,安住清淨光明自在國土中,遊曆自在,無染著于種種的業相。“長寢大夢”。
莫知悕出。
願意出離的心是沒有的。這裏爲什麼點“出世善根”呢?就欲使我們清晰了解何以得以出世,就是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廣大的國土。它這裏是次第而宣化的,一點點來引導我們真正地步向極樂世界,走出我們這個執著沈淪的叁界。
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于叁界。”
這講得很清楚,無上正見,所謂的順性起修者,無上正見。“起清淨土”,那我們心智中,你可以觀察我們這個心淨不淨,國土淨不淨?我們在叁界有情的心智中,舉心皆是濁染,舉心皆是對待,舉心皆是苦樂與得失,離不開這個。所以舉心就離開了正見,舉心就是濁土延續,這是個對待,讓我們來對待審觀。
所以“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于叁界。”
性是本義
“性”是“本”義
前面講的皆以佛的本願力,“本願”是佛順性建立的大願,不是虛假的,或者說不順應法性而虛妄設立一種自大。我們在這個世間中,人要是一做事情說一些話就誇張,我們稱爲不實、浮誇,何以故?它不是順性建立的;諸佛如來發無上大願都不誇張,都是真實不虛的,靠得上,用得起,真實不虛。凡夫有情一說話感覺就是,你說大話幹什麼,你說這麼不實的話幹什麼?你會感覺不可靠,虛僞,相互欺诳,因爲都不是順性建立的,不安穩,不清淨,不貼切故,不可了知故。
“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
像我們在這個世間,大家在一起交流,不安穩處在什麼地方呢?就是無法可依,無法可執,無法可行,各以妄想相互逼迫。因爲你隨他的妄想,他隨你的妄想,都是隨不上的,因爲虛妄不可捕捉,不可了知,很難去正面了知它,它變異得太快了。所以這個地方“不乖法本”。
我們到寺院不管出家在家,你來學習佛法,你就要有一個法的遵從。我們若不丟德本,隨順法性,一定會給自身帶來安樂,給有情帶來安樂,自己會帶來真實的安樂,這是決定真實不虛的。假設是依自己的妄想業緣,各個以自己的妄想業緣住在一起,那就太痛苦了。所以要共同遵循的一個法則,大家皆得安樂。何以故?此法性不屬于彼,不屬于此,屬于一切衆生。若信順者,皆得安樂,何以故呢?遠離造作對待故。
諸位善知識,要警策自己,若不警策自己,有時候會感覺自己被別人逼苦了,有時候自己也會逼別人苦。苦源不知,苦源皆因妄想的知見、妄想的業流,我、我所分別執著而造作出來的。
這一段給我們講“出世之善根,安樂之本源”。昙鸾法師講法十分地清晰得力,能用得上,他有很大善巧,所以古來以久對他的教言很遵從。像真正研究過淨土教言的人,對昙鸾法師這些教言莫不當作一個真正規範性的教言來實踐、觀察。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義。
實際“性起”是很重要的,我們學習佛法,緣起這個問題要看得清楚。我們順性建立一切緣起,就所謂一切皆是以法爲緣起,那麼就永遠別離造作之苦了,如來種性分決定是得入的,我們說入如來種性,成就真佛子。因爲在信忍、順忍二種法則中,真正安住下來無疑無慮,十方諸佛會授手的。我們這裏面要真有這種菩薩,你在法性上抉擇了,也就是說一切事情皆是以性德緣起而建立的觀察的,十方諸佛都會授手來輔佐你的,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入佛之行呀。在…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