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集▪P4

  ..续本文上一页这一块的机制上,我们大家会得到真正的不退转的法则与机制。

  “宝王如来性起义”。我们现在的作为是不是出世的善根呢?就是以大慈悲的心性顺性而建立的,不离法本呢?随顺法性来做一切事情、观察一切事情、思维一切事情、行一切法则呢?若是这样,那我们真正的出世的善根就成熟了,往生彼国就势在必然了。

  积习成性

  “又言积习成性”。

  我们称为秉性、习性。用三种性来观察就比较简单。前面讲的“性起义”是随顺法性。法性者就是我们常谈的佛性,一切诸佛所证得的真实功德周遍性,无造无作清净无染,那么这个性德。后面“积习成性”就是秉性、习性之建立,秉性、习性皆在修法熏习上,我们可以了解。这里说起法性,称为性德。我们后面讲的“积习成性”是修德而建立,用修德来套一下就比较好说了,就是有造作分。若是顺性造作亦无染污,亦得利益。一切凡夫的积习成性皆是染著对待而建立的,所以轮回不休;那么诸佛菩萨这些智者是顺性建立的,所谓的一切法一切作为皆随顺法性而建立,那么顺性起修就是远离一切浊染与对待,决定净化世间,安稳世间。这个积习成性者,是阿弥陀佛的修德所表达。

  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

  《无量寿经》里有很多宣化,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愿之后,无量兆载永劫不起嗔心、害心、欲心,不起嗔想、害想、欲想,远离一切世俗之缘,建立清净道业,以种种波罗蜜精勤行持,成就不可思议的善巧,所以这是积习所成。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报土就是修德所成,也就是积习所成。这个“积习”说的是熏习法性,顺应法性而建立、实践出来的法则。

  

  圣种性

  “亦言“性”者,是圣种性”。

  要是我们作为一个学佛者,在信、顺二忍中不得成就,那么圣种性是不建立的。还是众生轮回虚妄性中,虚假业相中沉沦,这个是无边无际的。“亦言“性”者,是圣种性”,那么出世大慈悲的善根是圣种性。

  “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

  四十八愿因无我而发愿。“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这就是证悟之语。若你能常读佛愿,你能了解到佛已经摒弃了自我,彻底摒弃了自我,随顺觉性,厌离种种业相,利益世间,已经彻底摒弃了我、我执。所有的“我”就是流布利益世间,广传法益利益世间,顺应法性传达于世间,决定远离了染著的造作。

  看着十分简单,但是我们要能进趣这个无生法忍,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有的——“他方钝根菩萨闻我名字皆得二种法忍——信忍、顺忍。利根菩萨得三种忍,住不退转。”那么名字的功德就在这个地方建立,所以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容易在信、顺二法中得以安住。真正的念过佛,念过阿弥陀佛的名号,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很容易在圣种性中得以安住。就是信、顺二法中,远离造作对待心智,远离是非分辨的这种虚妄,了了分明于世间,远离分别执著。这是阿弥陀佛誓愿力加持下产生的事实业力、事实业相。这是所谓的圣种性的加持。

  “尔时位名圣种性”。

  阿弥陀佛直接把他的因地所成熟的功德,在果地觉中回施给有情,所以他方钝根有情,我们读《无量寿经》,我还是希望大家读读,“钝根有情,闻我名号即得二种忍,即信忍、顺忍”。这二种忍就必然入如来种性。那么我们于佛法能真正地起修。

  “于是性中发四十八愿”。

  若是没有圣种性,阿弥陀佛在因地绝对发不了四十八愿。我们读地藏王菩萨的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要是没有圣种性的认识,这样的话你就不敢学舌,学舌心中就会有畏惧,若是在学舌过程中没有畏惧,圣种性可以坦露一少分,几分,你可以感知。要是我们也读这样的话,发这样的心——“若一众生不往生,若一众生不成佛,誓不成佛。”——发这样的愿,要有畏惧的情况下,一定要有我、我所。但是要顺应法性,你这样的愿一定敢发。何以故?一切世间无造无作故,无对无待故,一切众生本来往生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故。他抉择了这个法则,众生迷失,所以但提醒众生,令众生彻还本源,就路还家,一时度脱生死,他不会有畏惧。要是我们在信、顺二忍不能认识,不能了解的时间,你要发这样的愿,就会产生极大的恐慌。因为会有“我”的疑虑。所以“若一众生未成佛,誓不于此取泥洹”。阿难尊者发这个愿时,已经证得初果,得法眼净,就是在《楞严经》发这个愿时证得法眼净,他要是没有证得法眼净,他是不能观察到这一块的,就是说他不敢立这样誓。

  一切菩萨、诸佛如来最初因地发的誓愿都是什么样的誓愿呢?——“若一众生不成佛,决定不成佛。”地藏王菩萨的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佛道。实际这就是在圣种性中建立的誓愿,这誓愿是如实的。如实的誓愿!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发个大愿建个庙子,我要供养多少多少钞票。我说这不叫愿,这只能说是世俗的一个想法罢了,跟愿真没太大的关系。愿者,顺性建立,饶益有情,广延于未来。何以故?它顺性故。

  诸佛菩萨住世都是恒河沙劫前已经立的誓愿,现在守护此誓愿,延续此誓愿。读《楞严经》二十五位圆通菩萨各有建立,都是恒河沙劫前于某佛立愿,守护、延续到现在,来广利世间有情。顺性建立大愿,广延于未来,所以是名入于无量寿、无量光之中。当我们建立在一般人的心智上很是羸弱、很短促,一个想法很快就完成了,下一个妄想又跟着又要来,又要来又要来……所以很难成就清净的道业。

  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

  这个地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修德的建立,就是报德。

  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

  这个地方没有离开因果法。何以故呢?报德,就是修德中所安立分,绝对离不开因果法则。就是依愿起修,此愿依性,顺性建立清净国土,真实不虚。说此国土是清净,它本体上是清净。为什么清净呢?顺性而建立的。顺性建立大愿,大愿成就事实,而成清净国土,所以这是真实不虚的。“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

  果中说因,故名为“性”。

  必然义不改义

  又言“性”是必然义。

  这个“必然”是从哪里建立的?这个“必然”是什么呢?是大慈悲心故,是无缘大慈,普利十方,令虚妄有情回入法性海中,得见究竟安乐,得毕竟安乐住。所以此性是“必然义”。因为此性无来无去故、无造无作故,所以是“必然性”;一切众生本具故,所以是“必然性”。

  有一次大家在讨论往生的问题,我说这个往生,往生本往生。有人提出异议,说:如此说断人法身慧命。我说:“单说此语,易断人善根。但是说若是起妙用者,此人正是修持之语,利益世间之语。”当时我们争论这个话题。那么要是说一切众生本来往生,那就说是性之必然,我们的出世的善根是本具的。我们看到无缘大悲,非造非作,非是造作的。所以“又言性是必然义”。

  不改义

  “不改义”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不动智啊。阿弥陀佛所建立的国土,无衰无变,建立常然,彻底顺应法性。令一切众生在得见得用中顺应法性,出离生死苦海。往往我们一得见得用就染著了,就开始沉沦于是非得失之中;极乐世界没有这些东西,得见得用而无染著。所以彼佛国土没有门牌,也没有我、我所,但大家各个可以取用,所以无染无著。这是“不改义”。

  “如海性一味”。

  一切众生在随顺阿弥陀佛这种稀有的法性土教言中,就是所谓的法性缘起,一味功德必然会现前的,所谓清净味、平等味、真实味、不造作味。必为一味就是海性一味。

  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

  这是讲阿弥陀佛的法性,顺性建立的大愿,建立清净国土。众生所有缘者必然皆随此大愿、正觉大愿建立未来业相,皆同一味。《无量寿经》这样讲:佛告阿难,不光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乃至于未来世一切诸佛菩萨贤圣皆共称赞,亦复如是,若有众生赞顺阿弥陀佛功德者,其未来成佛时,亦如阿弥陀佛。那么我们缘阿弥陀佛功德,所成的功德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有虚妄的有情就会生这样的心智: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我要成跟阿弥陀佛不一样的佛。我听过这样说的,“我不想跟别人一样。”这样行不行呢?那你就日面佛、月面佛,(编注:【日面佛月面佛】禅宗公案名。又作马大师不安、马祖日面佛月面佛。碧岩录第三则(大四八·一四二下):“马大师不安,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据佛名经卷七所载,日面佛寿长一千八百岁,月面佛寿仅一日夜。马祖道一禅师借“日面佛月面佛”之语,显示断绝寿命长短与生灭来去之相,以契当本具之佛性。)你就是来呗就对了。因为这个倒没有什么,但是你要旷劫以来的,若是沉沦者是痛苦的,若是真正出离善巧者,那你是成就者,有成就机制。这个地方是阿弥陀佛观察一切诸佛甚深广大究竟之愿,令众生得究竟长远安乐的一个教化,所以说不是虚妄的机制。我建立一个不一样的机制,实际这是月面佛罢了。就是我本来在无我法中刹那就生灭了,你就是成佛,也是朝成佛,暮取灭。

  身性不净

  “又如人身性不净故”。

  我们这个人身种子不净,受胎不净,出生不净,成长过程都是不净,一直到死亡都是不净,所以“人身性不净故”。“性”是表达的。

  “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

  这个我们大家天天做这个事情,谁都能看得到。你看把苹果擦得好好的,洗得干干净净的,你把馒头大米做的都很好,但是一入到口里面就完了,就变坏了,就不堪看了,不堪闻。这个地方举这么个例子。

  清净性

  “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

  因为我们缘阿弥陀佛殊胜功德满足大愿,所以…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