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P4

  ..續本文上一頁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

  也就是說直說,經中直說,因爲在十二部經中,但取直說,稱“修多羅”嗎?實際他來作個提示罷了。

  謂《四阿含》、叁藏等。叁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

  那麼《四阿含》、叁藏,這是上座部所聚的九部經法中經題的名字。這個“叁藏外大乘諸經”,象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許多是大衆部,或者是諸天所集,或者諸菩薩所集,所集經典的依止是有差別的。象五百阿羅漢在七葉窟所集的這個叁藏,“修多羅”,是講的《四阿含》、叁藏等。

  叁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叁藏外大乘修多羅。

  這講得十分清晰的。這個所依止的不是上座部所聚集的九部經法,是在九部經法之外,叁藏九部之外,所設置的,就是大乘教言。因爲開始我們看到昙鸾法師一直在講:此教言非聲聞論中說,非聲聞經中說,是依大乘教言說——一佛攝統領十方諸佛國土,後面又講的此大乘論中爲何是大乘經論處處說衆生無生,所以就在大乘經論上依止。到這個地方還是給我們來舉的例子,講得很清楚它的來源。

  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叁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

  因爲昙鸾法師在世的時候,這兩類教言分類是極爲清晰的,那時間還是很清晰很清晰的。象我們在這個時代,大家對叁乘教言的認知,很混亂了,常常把叁乘教言混淆在一起,甚至把世俗教言、外道教言都混到佛法中,分不出來這種學習的機製了。他這個地方就十分清晰地辨知。

  二種功德不實功德真實功德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是故名不實功德。

  這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若是有漏業中,有爲法中,有漏心智中,不順法性,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

  爲什麼說清淨業起呢?順應法性故,遠離造作故,你說遠離造作何以延續世間清淨法呢?正因爲遠離了造作,隨順了法性,所以稱爲清淨業。這個地方要是認識不清楚,人呢,往往在佛的清淨願上我們認識不清楚,就是不爲我、我所而建立,是謂順性起修,利益世間,無染無著,所以稱爲清淨道業。你看我們現在這個一般凡夫有情所作的道業不是清淨啊,因爲什麼呢?不順法性故,強化我、我所故,顛倒知見故。以濁染心智來學習佛法,那你學了越是自大、剛強,不學還好,學來學去學得越剛強難化,學得就自大自慢了,那這樣佛法是很難成就的,就是學佛的機製上很難成就的。這個是很清楚的。

  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

  講得是十分清晰,依法性。凡夫在強化我、我所的修持中,就是不斷地建立自我。就象社會上學武術啊、學技巧啊,做各行各業的能人、強人啊,學種種伎倆啊,這樣都是強化我、我所。在這個虛假的世間,沈淪于實有的一個機製中,就會苦啊,就是叁界之苦。那麼諸菩薩、諸賢聖、諸智者,皆依法性無得無失廣利有情,無得無失淨化世間,無得無失饒益有情這個機製中,熏習種種法。習種種法,無得無失;度化種種衆生,無得無失;斷除無量煩惱,無得無失;皆是了曉法性故,所以正知見安立,它是清淨的。

  問題很簡單,若是不能如實審觀,你活人還是很複雜,你一染著還是很複雜。

  是法不顛倒、不虛僞,名爲真實功德。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谛故。

  真、俗二谛若不隨順,那都沒法說是清淨,也沒法建立所謂的清淨功德,就是真實功德。我們看他下面怎麼來解釋。

  雲何不虛僞?攝衆生入畢竟淨故。

  不虛僞,我們假設是有我度衆生,我幫著衆生,我度衆生的心,這是虛僞業,是我、我所,是染著業,非是菩薩清淨業,不名真實功德。所以這個不虛僞攝化衆生,十分重要。我們說這個順性的道德,無染無著,威德普利十方,無挂無礙。

  染著有情稍作善法,稍作修行,以爲有所得故,妄生驕慢,妄生酬報……他有回報的心,希求回報的心,就是我做什麼事情要有什麼回報,沒有回報他不能做呀,沒有回報這做它幹什麼呢?我、我所來建立強化機製,所以就求回報。所以爲名聞利養故說法,爲名聞利養故與人交流,因爲名聞利養故,爲了強化自我故,學習種種法則,那麼這樣呢,染汙業、染汙行,那染汙果報實在是難逃。

  總持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偈”言五言句數,

  它這個偈,前面解釋這個偈子,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偈是五言句。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個字,它們講這個“以少攝多”是對應說。好比說,現在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個字,把《無量壽經》、把一切淨土法門、把十方諸佛所出世的正因作了一個總持說,就是以少攝多,總相說、成相說、無差別相說。前一段我們提示到智俨法師講的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個六相中,這是總相說,是以少攝多。

  “願”名欲樂往生,

  這個“欲樂”是十分重要的,現在對往生義,說欲樂的人少一些,欲樂往生。說功夫的人多一些,說善惡的多一些,說欲樂的少,這實在是對萬法唯心認識的差別。好比說,說善說惡,不幹往生;說凡說聖,不幹往生;說苦說樂,幹你取用不取用了,樂就取用啊,所以願意往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所以佛在欲樂一念上引導得多,而不在善惡功夫上引導。所以現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傳播淨土法門有機製差別,就産生了對淨土法門比較大的誤區,就是不爲引發大家意樂菩提心智——意樂的道心,而引發的是什麼呢?善惡、功夫。那麼善惡的機製也就是苦樂的機製,它所以又隔一層了,與法相隔;那麼功夫,又有相隔了,所以多使人頭上安頭,迷失法義直接的意義,那麼就隔著靴子撓癢啊,過去人講,就是終不相幹了,與這個法門。

  所以““願”名欲樂往生”。在天親菩薩這個《往生論》中,乃至昙鸾法師的論注中,曆代祖師對這個往生的意樂中,是要求十分重的。“至心信樂,乃至十念”,那麼這個信樂、欲樂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願者,欲樂往生,這個願者,就是所謂的菩提心,意樂菩提心。

  昙鸾法師是很奇特個人,他對四論(編注:《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大智度論》)很通達。我們中國有叁論宗(編注:《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傳承:龍樹—提婆—羅睺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鸠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有四論的暢明發明者。古代人呢,尤其是羅什大師這一支的,對龍樹菩薩的教言是十分地愛樂的,所以在僧肇師他們這一支傳播中,就有叁論宗這一個宗派的。過去人講道綽禅師是四論論祖的,是鼻祖,所謂鼻祖,就是除了叁論以外又加了一個《大智度論》,他通達,他在這個地方很通達。所以昙鸾法師對中道思想,即龍樹菩薩的中道義,是十分清晰地來運用了中道教言,中道教義的教言。

  所以意樂是中道菩提心——就是說龍樹菩薩這一支所傳播的一個教言,發菩提心教言的一個重大的機製,就是意樂菩提心,他提得最多的是意樂菩提心。就是在造作分中,好比說,我們生起了虛妄的心智了,那個無上菩提心遠離造作,遠離對待,清淨守護,無來無去,無善無惡,真正在這個地方寂靜守護,了達世間,那是無上菩提心,清淨安住,那麼具足悲智方便。在這個意樂菩提心中,是造作菩提心,就是我們凡夫的心動一念,你也不要想善,你也不要想惡,你意樂于無上道業,你意樂于度化有情,你意樂于往生,那是最直接的了。所以在造作菩提心分中,意樂菩提心甚爲妙用,就是很好用。在龍樹菩薩的傳承中,意樂菩提心的熏習是最爲廣泛的一個教言機製。爲什麼我老講機製呢?就是你用得起啊,可以用,也用得上,你能用得活潑的。

  “說”謂說諸偈論。總而言之,說所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

  他把總持一言帶過了。在佛教的總持法門中,象我們說的真言,就是總持。一真言可以成就一切法義,一手印可以成就一切法義,一教言可以成就一切法義,一口訣可以成就一切法義,就是總持門。他在這兒提到總持佛經。

  與佛教相應。“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象這個茶杯,可以絲扣相扣了,這就是相應,他是舉這個例子。函蓋,我們說箱子裏提一個蓋子,函蓋,象它們兩個相應,這兩個相應了,合到一起了,相應了。就這麼個比喻。相應,函蓋相應。那麼天親菩薩所寫這個論是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乃至說一切宣揚淨土法門的經典是相應的,是無有絲毫差別的,所以說是爲“優婆提舍”。在這個地方講的是總持,總持《無量壽經》的教義。

  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來解釋這四句話——“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那麼這個承上啓下的文字,承前叁門——禮拜、贊歎、作願門,來啓後二門——觀察門、回向門。

  這五門我們要純熟運用這個知見,那麼你于淨土法門就象了解手掌上的東西一樣,了解它的次第了,這五念次第中,要了解,你運用也就會很快地純熟起來,于淨土法門就純熟了。就是別人說淨土怎麼樣,你就知道他講的淨土哪一方面的話題,修持機製哪一類的話題,不至于丟失總相法則。

  下面的文字,我們學習的這個量,他們問:“這九十天,這用不了九十天啊?一百二十天(編注:2006年結夏安居爲120天,時年閏七月)呢,這才有幾個文字呢?”怕學完了沒事幹了。實際要是想慢慢地講,這也可以慢慢地講;想快快地講也可以快快地講;要是用讀誦的方法最快了,我們還兩個人讀吧,兩個人讀就慢一點,我感覺到,有一個交替過程,我這樣讀下去太快了,我感覺到挺快的,慢一點吧,讓維那師…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