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P5

  ..續本文上一頁先讀,我再給大家解釋。

  

四、觀察門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爲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衆生世間莊嚴成就。“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

    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複分爲十七別,至文當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爲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叁界是虛僞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chi)蠖(huo)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衆生,締此叁界,顛倒不淨。欲置衆生于不虛僞處,于不輪轉處,于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非如叁界,是汙染相,是破壞相也。

  “觀”者,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

  “勝過叁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爲“道”。“叁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等是也;叁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此叁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複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僞相襲。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系長維,從此永斷。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勝過叁界,抑是近言。

  這一段文字古來是有爭議的。爭議什麼呢?有菩薩講,說:“天親菩薩寫彼世界非是叁界,不是叁界何以安立世界呢?”古來以久有這個爭議。這個爭議,當然你不能不讓他爭議啊,但有些爭議實在是無意義的爭議。那我們也不是爲了引發大家爭議,只是提示一下,古來以久有這個爭議,就是說彼世界究竟是叁界道攝,還是非叁界道,有很大的爭論。我看很多文獻上講,在這個著作一出來,就是菩提流支在譯經場一把這個經典譯出來,就引起了一場大的爭論,爭論得挺普遍。因爲這個“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這樣兩句話。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

  這個觀察門,是事相(68:40),就是所謂的起莊嚴佛事的機製了。我們在這個觀察的過程中,令我們能生起正見。我們在觀察中,能培養我們的智慧,能純熟我們的智慧的眼力。這整個二十九個觀察門——器世間、情世間,二十九種觀察門中,能洗滌我們平時的觀察機製中的塵垢心智——就是虛妄的、不如實的觀察,能令我們生起如實正念觀察世間的這種智慧力與正念力。這個正念與智慧力——毗婆奢那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在佛法中的修持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這二十九種觀察中,這是個第一個緣起觀察,就是所謂的總相,“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

  此門中分爲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衆生世間莊嚴成就。

  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就是所謂的十七種國土莊嚴,二者就是觀察佛的八種自受用與利他受用的功德,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那麼這加起來就是所謂的二十九種功德,讓我們來逐步地由淺深入,由深入而至淺出,所謂的深入淺出,能使我們真正地切入諸佛功德的智相,了解智慧的觀察方法,成就智慧的觀察之力。

  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

  

1、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清靜總相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

  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複分爲十七別,至文當目。

  到這個文字這裏我們就知道了。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爲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所謂的第一事者,就是入一句,這一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彼國順性建立,非叁界道所攝。這一句話,給我們有一個大的機製,你不要用叁界之心,不管禅定的心、非想非非想的心、凡夫善惡的心來觀察這個法則,所以“勝過叁界道”。要依叁界心智來觀察這個法則,不能成立。

  所以第一句話,就把我們納入清淨心智,順應法性來觀察世間,觀察這個法則。其實我們平時的觀察很混亂,多是以業習觀察,以自己的愛惡觀察,以自己的所知量觀察,你沒有其他的。不能正于心智,不能生正見、正智的。所以這是第一句,就是“清淨功德成就”。

  此清淨是總相。

  也就是說“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是讓我們清晰地了解叁界道中的心智不能涉足了,讓你放一放呗,放一放你叁界道的包袱。說功夫在這地方沒有意義,說善惡沒有意義,因爲跟叁界道不相幹。因爲欲界有善惡說,色界有禅定說,非非想還是無色界,你說非是非不是,這都是非非想天之所攝,那不相幹。與我們常規的思維方式已經不相幹了,你怎麼辦呢?你只能接受教育。這不是麻痹我們的,是給我們一個總相清淨的說法,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第一清淨門與我等建立隨順機製了,就是先給你一個隨順的機製,給你一個隨順的招呼,你下邊只能隨順了,你不隨順你不行啊。那你看你現在有善惡的觀念,我還怎麼能相應?也可能有從初禅、二禅……四禅,也可能有這樣的修行機製,也可能有非想非非想這樣的善巧,但這跟淨土的教言機製不相幹的,你這都是不清淨分,畢竟是叁界火宅心智果報所緣境,不一樣。

  所以清淨句者,令我們隨順佛教。你不相信,你看,你一舉心一動念要作個記錄,你用叁界道,不用對,最多欲界道,一對就對上了,不善就是惡,不好就壞,不是就非,你離不開這個,不高興就憂傷,不得就失,這八風在你心裏吹來吹去,所以心業風蕩漾無窮,你離不開這個。那這個教言,一開場就不讓我們去,這個章首之中,不讓我們來這樣涉足了。

  虛僞相輪轉相無窮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叁界是虛僞相

  佛直接告訴我們,你那個善惡相是……剛才我們一開始說,曆代淨土法門的傳承機製非是善惡,所以說罪惡當機不合適,說善人當機不合適,那麼這是欲界有情攝。那麼叁界虛僞啊,那色界無色界是虛僞的,所以說你得有功夫,你念到一心不亂,你功夫成片你才能往生,那這樣也不相應,跟淨土還不相應,所以功夫往生也不相應。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從這個地方——虛僞上直接可以照了覺知,現在世俗的、這個世間所傳播的教言,往往被世俗的凡夫心、分別心中,産生善惡的修持,或者說産生功夫的修持,丟失了佛法菩提心修持的大利,丟失了菩提心,反而在枝葉上、事相上去沈淪于業流,實在是讓人感覺到震撼。因爲我經常聽人講法,一看講法則,所講的東西,就是舍本逐末呀,逐于事相上的得失、善惡,事相上的這種虛假的功夫。有人一說功夫,眼就冒光,我說你眼再冒光,你度不了我的生死,沒有用的;你再有功夫,好比說有的人功夫怎樣,某某某一坐,叁天叁夜念佛,就不斷的聲音。我說:“白搭”。曆代祖師對這個有評論的,就是念得風雨不透,不願往生,亦不得往生。那麼這個地方就是叁界虛僞相。那有人說:“噫!這個人可善呢,天天就做善事呢,布施啊、放生啊、印經啊、與人爲善啊、持戒精進啊,可好呢!”我說:“不願意往生,亦不得往生!”那有人說:“這個人可壞呢,可苦呢,壞事做盡了,他能往生嗎?”亦不得往生,不願意往生亦不得往生。你再縱容自己的惡習,你也不能往生。那麼爲什麼這樣說呢?實際令大家從那裏面跳得出來,看到叁界虛僞。

  所以昙鸾法師是個威德者呀,他在這兒的說法是沒有任何顧慮的,他直接地告訴我們叁界虛僞。所以這個清淨句就是勝過叁界道。那麼極樂世界爲什麼建立“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這樣的機製呢?就是知道叁界虛僞。

  現在我們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修法的機製中,很多人不要說叁界的修法,他不知道什麼叫叁界,沒有概念。那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

  是輪轉相,是無窮相。

  那麼他這從叁個方面來說,告訴我們在這個地方沈淪是無以出離的,是無窮盡,是虛假的,是不可得的。

  顛倒不淨

  他舉了幾個說法——這個讀“蚇蠖”(huo),蛾子的幼蟲。

  如蚇蠖循環,

  就象那個小蟲子,變成蛾子,蛾子又變成什麼蟲子,蟲子再變成蛾子,這樣循環是一樣的。

  如蠶繭自縛。

  蠶繭,這個地方誰見過繭?舉舉手。噢,養過繭的人,都看見過,那個小小的蟲子搖搖搖很大了,身體透明了,用那個身體一擺一擺給自己織個羅網,就把自己拴到裏面了。然後別人把它一煮,剪一頭拖出來,把它的身體就吃掉了。有蠶有繭嘛。

  “如蠶繭自縛”。那我們現在作的業,凡夫所有的叁界之業,都猶如蠶作繭哪,這是決定無疑的,你所有的業相續,就是在作繭自己,不管你是修的善是惡,或者是禅定,或者非想非非想,你在叁界火宅中都是在作繭自己,作繭自縛嘛。

  哀哉衆生,

  要是沒有佛法,我們唯一的作法,你只能那樣做,所以“哀哉衆生”。

  締(結不解)此叁界,

  就是不了解這叁界啊。

  顛倒不淨。

  安樂清淨

  欲置衆生于不虛僞處,

  阿彌陀佛欲置一切顛倒衆生出離這個虛僞之處,到這個如實之功德藏中。

  于不輪轉處

  于不虛僞處,不輪轉處。

  于不無窮處

  就是所謂的無明業相,無窮無盡,不可言說。那麼極樂世界的莊嚴、妙用無窮無盡,不可言說。所以因爲它是不虛僞處、不輪轉處,所以雖是無窮,亦是莊嚴無窮,這個不無窮處是無明業不無窮的意思。

  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

  所以佛陀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欲令衆生入佛知見,成…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