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就說“罪滅心淨,即得往生”,我們不會知道的。我們認爲呢……
我遇到這樣的問題真是太多了,在武漢遇到一起,那我永遠都忘不了,在天津遇到一起,我也永遠忘不了,就是自殺性的往生。別人教他說人死了能往生,他就想把自己整死了,然後整死了就往生了,用餓的方法,用燒、燎、烤的方法,我永遠忘不掉。我感到是宗教殘害,這根本跟佛法沒關系。要如果真正地我是主動供佛了,燃手、燃臂、燃指,這是大乘菩薩精神,他不是爲了自己求的,他是供佛的。這實在爲了自己往生,燒自己,烤自己,餓自己,逼迫自己,我感到是宗教迫害,說句實話,當時我認爲是宗教迫害,就是宗教的誤區啊,産生了對身心的傷害,震憾我很多年了,我一直忘不了,現在我都忘不了。別人一說不能往生,大家在一起念佛,“你能往生,你這樣這樣,那樣那樣”,我心裏那一幕就浮起來了,十分地痛苦。大家在利用宗教相互殘害,而不是相互地關心、愛護、鼓勵、正見,沒有安慰,只是在相互地殘害。十分痛苦,我感到這樣的人真是很痛苦。就象授宗教權柄一樣,拿在少數人手裏的,而不是拿在一切衆生手裏了,願生即生,這個清淨平等覺不給予,不安慰有情,令衆生墮落在不能往生的怖畏之中,很苦很苦的。有人說能往生就是死亡,你不死亡怎麼往生?!這話說得看著很清淨、很了不起的樣子,實際迷惑了很多很多執著邊見有情。
罪滅心淨得生,是十分重要的。什麼罪滅?執著于我知我見就是罪,放下我知我見,信順法性就是往生,順應彌陀的報德、願力、無礙願力,就是往生。你要不信順,你怎麼能往生呢?你往生的是什麼呢?說生即生無生土啊,得以清淨安住。這個還是需要我們深思。
“往生”一詞在淨土法門是個綱要性的、眼目性的機製,要是這個地方認識不清,實在是可惜,那誤區太大了。我認識的一些出家人、居士,起碼上跟我認識的、接觸的,在臨終,或者是臨終前,處理過以後,真是把自己的舍報機製做得很好的。
我的親爺爺,我只跟他講了十幾分鍾,他根本不學佛的,他就是知道自己,九十歲的時間,他知道自己要離開這個世間,很清晰地跟他們說:“你們來看看我,明天我就走了。”很清晰的。只有十分鍾,沒有多講的。他家裏貼了一個極樂世界圖,我說:“哎,這個地方很好,爺爺你願意去嗎?”他說“要是能去太好了!”我說:“人人都能去,只要他願意的。”他說“那就好,那就好。”是這麼個概念就結束了。我說但你要念佛,你要念能去就能去。這實在就是,佛教就是這樣的教義,沒有太多的複雜啊。不管從一實境界中講,從萬法唯心中講,這都是如實說。爲什麼現在世間産生這樣的相互欺辱呢?那是權威說、欺騙說,相互那種權威嘛,就是自己表現出一種權威,你不怎麼樣,你就不能怎麼樣。那不是阿彌陀佛的佛土,也不是法性土,那是誰的土呢?那他自己設計的阿彌陀佛。這個我們不要,真是不能輕易帶過的。這個不是讓我們懈怠,是讓我們真正生起這種安心清淨的修行的緣起,正確尊重生命,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他人的一個緣起,清淨的緣起。這個清淨緣起就是往生的緣起,也就是消除一切罪惡的緣起。
這就是滅罪,曠劫以來不實之業、虛妄造作的業一時蕩盡,蕩盡在阿彌陀佛無盡的大光明之中,這就是往生。怎麼蕩盡呢?法無自性,你不蕩盡,誰來蕩盡?這個地方不是說沒因果,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消除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的虛假因果故。但你要不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你的業力那個因果還是真實不虛的,絕對不饒你。當然阿彌陀佛的這個願力不是避難所,你說我這下好了,我就可以作惡作善了,然後我就可以仗借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可以。那你還是受苦報,因爲啥呢?你把這個當作擋箭牌了,你在這後面做的是你自己的業力,你還要承受自己的業力。爲什麼呢?你還是昧于因果了。最大的因果是什麼呢?乘佛願力故,以佛無礙力故,消除我們無始以來的虛妄罪業。但你用這個東西作包裝,裏面還是搞自己的因果,那你的果報決定還是絲毫不爽,沒有啥說的。
這個地方希望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徹底地、清晰地把這個問題審思好。不要留任何的疑慮。有任何的疑慮要及時地把它處理掉。就象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世俗的例子,我們可能現在再等兩個小時,八點以後天就黑掉了。但太陽大日輪一升,這閻浮提一時都是光明的。阿彌陀佛象日輪一樣啊,我們所有造作的善、惡、無記業,無始以來造作的業,就象天黑了是一樣的,太陽一升起,一切黑暗一時消除。世間尚有這樣的威德,太陽尚有這樣的威德,阿彌陀佛無量兆劫的修持、順性的修持,怎麼能不消除我們衆生無始以來的虛妄的黑暗業流業力呢?我們的業畢竟是無自性的、不實的;阿彌陀佛順性建立的大光明心智,必定是真實的、是不虛的、是具足悲智善巧的。那怎麼不可信可從呢?這裏我感覺到是需要我們思維審觀的地方。也不要輕易帶過,輕易帶過是不行的。
所以“罪滅心淨,即得往生。”這裏他又舉摩尼寶珠的例子。
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
這個例子,最好做試驗了。你現在那個燈啊,用黃布包著,放到水裏,馬上水成了黃色的了。這個沒有什麼,現在人完全做得到的,不要用摩尼珠,我們打一個黃的燈在這個房間裏,滿屋子黃光。對不對?這沒有什麼難理解。
“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這個我感到是十分好理解的,也好觀察得到的。有人到有噴泉的地方啊,打上紅燈,整個水都成紅色的,噴出來的水也是紅色的。水能說它是紅的嗎?水本無色。我們的心智亦複如是,本來是沒有善惡的,沒有輪回的,那投到一個什麼光相上,就會現什麼光相。萬法唯心所造所作。所以一如物色。
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
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無上的順性建立的寶珠。
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
就是你的感知中。
豈不能轉生見爲無生智乎?
這沒有什麼,這是一個比喻類比說,用世俗的類比來比喻這個法性的無自性性。我們完全可以在因緣法中了解到的。你緣佛成佛,決定無假啊!緣罪惡,決定沈淪啊!緣迷失,決定迷失!緣往生,決定往生!善知識們一定會對自己的心智與業相負起責任。
冰上燃火喻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
這是互作互用之說。
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即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舉這個例子,我們好好去觀察觀察。阿彌陀國土就是順性建立的,所以是無生國土。我們願生彼國,彼國的加持力就能令我們的無生心智得以抉擇,無畏無懼,不取斷滅,而得安樂住。
你要是凡夫心智中,一說到無生,馬上就出現斷滅。以前我在這個地方恐怖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有半年多的時間,就畏怖畏懼這個斷滅。說寂滅爲樂,寂滅是個什麼呢?就用那個妄想倒來倒去,因爲不懂教理,就苦啊。後來念佛在這個地方得到了休息。那麼這個妄想是沒法去把它給處理清晰,那順應這些善知識的這種善喻說,我們能觀察到自心,這個造作的心往生到無造作的國土,我們自然就停止了。阿彌陀佛滿足你這種願力的給予,能令我們造作的心休息下來,滿足下來,具足下來。
所以“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雖不知法性無生,那我們現在爭取都做到知法性無生,爭取都做得到。這樣是正知見,你修法生益了,學佛生益了。知法性無生,就是無自性抉擇正見,是我們學佛人的根本知見。這個知見不建立,實在是離佛法太遠了,那你只能墮到下品下生。你就是一輩子勤苦,你也是下品下生。爲什麼呢?你不能順應法性故。善導大師講的外現賢善,內懷雜毒之善,或善或惡,不能成爲往生彼國正因,到最後苦逼還是要撒手的。所以你那雜毒之善中,有善有惡的善中,還不是往生彼國的正因。何以故呢?彼國皆是正定之聚,沒有雜緣啊。
“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所以願往生十分重要。若作意處,願生!不作意處,安住!人自得其樂啊。因爲不作意處,即是法性無生,清淨安住,了了分明,無染無著故,這樣就是清淨的修法;若是作意處,即作意往生彼國。作意不作意,亦得安樂。這個十分重要的,十分重要。
“彼土即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過去的祖師在這個本子圈點十分多,就在這個地方他們圈點了,他說這很重要啊,很重要的文字。象我們現在學習淨土的,在重要的地方,曆代的祖師都一代一代地相承傳播下來的,他們在這兒不斷地實踐觀察、實踐觀察。依經實踐,依傳承實踐,依曆代祖師親證的法則實踐,依自己的心智的究竟愛樂實踐,不斷地實踐純熟,實踐純熟,絲毫不敢草率,絲毫不敢籠統地這樣去實踐,直至成就菩提啊,那是真正的佛法的實踐者、學習者、守護者,真正這樣作一個自他二利的善知識。
這個地方我們真是一定要不錯時機地把淨土教言所依止的經典、論著、祖師的傳承的眼目,在我們這個學習過程中純熟、了解、實踐它。一定不要忽略這個珍寶的教言,一定不要忽視這個珍寶的給予,一定不要錯失這個機會,不可草率的。我每一次接觸這,我感覺到自己絲毫不敢草草地來應酬大家,應付大家的這個機製。我們這個學習大家要生難得難遇想。
明天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下面有提問……)
答:若是親證法性,即說無生即往生;那要是我們對法性還有疑惑,不妨往生。怎麼舉例子呢?好比說,我們現在到雞足山,到五臺山,到這些聖地……我們在一般的道場,感覺到修行也行,但是太亂,不如到聖地去修持,真是感覺到在一般的道場學不好,不如到聖地去修持,受加持,那不妨往生,還是不妨。它有四土說嘛。
錄音記錄:明忻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