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原文
衆生體者
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觀佛,二者觀菩薩。
觀佛者
〖雲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
此“觀”義已彰前偈。
〖何等八種?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二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叁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五者莊嚴大衆功德成就,六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七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若欲觀座,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觀佛身,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慈法法師講解
《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
天親菩薩
《往生論注》的作者,我們今天給他作一個提示。《往生論》,我們都知道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在佛滅度九百年,也就是正法的後五百歲中,有婆薮槃頭叁兄弟出世,師子覺可能是最小的一個,去世得比較早。曆史上記載,就有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統稱天親,也就是婆薮槃頭,婆薮槃頭是他們的姓,一般我們爲了區分方便,稱爲世親、無著。
我們現在學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婆薮槃頭菩薩,也就是世親菩薩依止《無量壽經》,宗《無量壽經》的義撰寫出來的一個著作,以使後世有情于淨土一法,有修持實踐的方便。那麼“優婆提舍”就是所謂對法直接的論述,令有情有所法的擇取,象五門修法就是天親菩薩直接對淨土法門的修持的一個次第的描述。我們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乃至《阿彌陀經》中,要是直接地來接觸這個經典,是很難直接地、清晰地、條理地實踐這個法則,可能會取某一部分。
天親菩薩依止《無量壽經》設立五門修法。在大乘教言中,五種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的,象資糧、加行、見道、修證,乃至息用功德,一般的通用法則都是這樣的漸次。那麼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以這個出功德、入功德,前四門入功德以完成自利善巧修持,設立前四門——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後一門回向門,以出功德利益有情,修持大悲心,不舍離一切苦惱衆生爲增上修持,那麼往返二相的這種往生設置,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裏特定的一個修行機製。使後世有情于行淨土一法則一目了然,修持方便,若自利,若利他。有這種修行方便能使此法清淨廣博地、條理地傳播在世間。
在他的論注中,對天親菩薩不時爲贊歎。因爲現在我們中國淨土法門所宗的傳承教言是依止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我們通常稱爲《叁經一論》或者《五經一論》。《五經一論》是後世說,從明清以來漸漸地積累出來的這種說法,在這之前大家一般都講《淨土叁經一論》是這個法門的一個依止機製,也就是它的源頭。
天親菩薩在他最初的出家過程中,學的是一切有部,小乘部派中出家,根慧聰利,辯思甚爲善巧,文字通達,住禅定功夫甚深,有甚深的禅定功夫,離欲無礙,少欲,習氣薄少,他對聲聞乘教言尤爲具足,象他的《俱舍論》我們世間都有所傳誦。那麼無著菩薩對他,因爲他是兄弟之間嘛,對他這個喜于這種聲聞乘教言的通達是很關心的。那麼他,在他的言說中認爲,世親菩薩最早認爲大乘非佛說,這是很頑固的一個知見。那麼現在就在這種大乘非佛說的傳播中還是很廣的。
那我們怎麼來了解佛法究竟的這個傳世的機製呢?這需要真正對佛法有個次第、完整的了解。天親菩薩自從對世尊的大乘教言有這種誤解也好,什麼也好,無著菩薩極爲痛心這個地方,他就考慮了一個方法,說:“哎呀!我有病,你來看看我吧。”就這麼個機製。世親菩薩畢竟有親情所在,聽了他尊重的師長,或者說兄長……因爲當時無著菩薩在大乘教言的傳播中是名聞十方的,因爲無著菩薩就在我們背後的這麼有一個山,有一個華嚴洞,在那個地方閉關了二十叁年,親見彌勒。他最初也習的聲聞禅定,雖然有出有入,出入善巧,得于這種禅定善巧,不能見彌勒。後來修持慈悲心,就得見彌勒,經常去彌勒座下,聽聞《瑜伽師地論》。他這個影響是很大的。那麼,天親菩薩必然是有所聞的。當時一聽他有病,還是要去看的,日夜兼程。因爲他不在一個國土,當時印度,五印度是很大的一個版圖。他就日夜兼程,看到無著菩薩精神很好,在講堂上正爲大衆說法。他說這個是怎麼回事呢?無著菩薩說:那你就坐下來聽一聽吧。這是他的一個記載。那麼天親菩薩就聽無著講解《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我們現在這裏面的有些法師居士們也可能看過。《瑜伽師地論》是在我們漢傳佛教比較尊重的一個論著。也就是彌勒,這聖彌勒傳這一支唯識宗最主要的一個著作,十分重要的一個著作。世親在聽的過程中真正地了解了大乘的教言,對大乘教言就做這種認許,就忏悔。他說:那我這算是謗佛了,太固執,謗佛,不行就把舌頭割掉,忏悔這個罪吧。因爲過去的菩薩聖者,他們對于因果的認識,或者對法的抉擇是很清晰的。無著菩薩十分有善巧,無著菩薩說:“這個不需要吧,這樣子,你就用你謗法的舌頭來贊歎大乘就好,你把它割掉就一無是處了,你用誹謗大乘的舌頭來贊歎、來忏悔,那麼正是廣傳于聖教,令這個機製得以健康傳播的一個好因緣嘛,這樣不是很好的一個忏悔的方法嗎。”自此以後,世親菩薩廣著大乘教言。現在在我們中國,就象《法華經》、《唯識論》、《十地經》、《金剛經》,他著了很多很多的著,稱爲 “千部論主”,後五百部論中皆依大乘,尊崇大乘。所以他的事迹是廣傳于世間的。
象我們看到這《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偈文與長行,是他晚年的一個著作,很純熟很純熟,文字簡練,不可增減,所以稱爲“優婆提舍”,不可增減故。你若是有增減的能力,你感覺到你要增減它,會使它整個的全體得到破壞。就象我們說“如鼎叁足,缺一不可”,你一缺,它就會廢掉,你要添也感覺到畫蛇添足。所以這文字十分純熟,對法義十分透徹。
現在我們爲什麼能學到這個文字呢?一個是大家的福德因緣,再一個就是學習淨土必須要學這一個論。那我們現在學這個論注是昙鸾法師所注。一直要想介紹介紹昙鸾法師,一直沒有因緣,今天幹脆就提示提示。天親菩薩已作過提示。 昙鸾法師
昙鸾法師是在魏孝景帝時期出世的一個人,一個法師。他最早是講經法師,善于談論,善于講習。在我們中國最早的這些法師,象道安法師、佛圖澄這一支,包括山東朗公大師、昙鸾法師,象遠公大師是道安法師的弟子,昙鸾法師他們基本上都是同一時代的人,相去不遠,各居南北,所宣化有異。但曆史上,不斷地傳播,就有好事者多有增減,曆史之增減,我們說曆史的保留是跟文字傳承、傳播有關系的。
當時梁武帝稱他爲“肉身菩薩”,魏孝帝稱他爲“神鸾”法師,“神鸾”。他具靈異,很多感通之事,天生的靈感,有很多不假修持而得自在的力量。他這一生對儒、道、釋是一個通融的大師。他對儒家,我們本土的儒、道二法是很精通、很精通的,尤其是通達于醫術、長壽術。後來爲什麼受阻呢?到宋朝,宋朝人爲了在佛法中搞一個肅反運動,“純之又純”,要來純正佛法,通達釋儒之人他就排除在外了。實際在我們中國,就是這些大善知識,通于儒、釋,通于儒道,那再來接觸佛教的這些大善知識,能使佛教真正地紮下根來,在我們中土,使它真正地紮下根來,使我們真正地能系統地了解、實踐佛教的教言。
我們都知道,釋迦佛在印度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漸次傳播到我們中國有兩千來歲,兩千來年。那麼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沒有這些善知識的消化、融通的力量,我們是很難直接地把佛教的思想機製接受過來的。所以後面人對于昙鸾法師的誤解,多有後人爲此而鳴不平的因緣。
他是一位真正實踐淨土法門的一個開立者。他與遠公大師是同一時代的人。我們都知道遠公大師習法于道安法師,道安法師是佛圖澄這支,過去稱道安法師是中國第一法師,所謂第一法師就是中國人能稱得上法師的第一位。道安法師在西安有一個寺,現在稱爲道安寺,他在那個地方取滅的,有道安法師的塔。道安法師這一生就是說他有很多暗合道妙的東西,象我們這個出家人的姓“釋”這一個問題是他解決的。以前都是張和尚、李和尚,張道士、李道士、陳道士、趙道士,就是這樣叫的。道安法師就否定了這種雜亂的緣起,來統一僧人的依止,說出家者應以釋迦…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