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姓,所以一般出家人就稱爲釋什麼釋什麼。這後面有經有論來證實這個機製。
昙鸾法師爲什麼……一提到遠公大師我們就比較熟悉了,昙鸾法師很少人熟悉他。
昙鸾法師他接受的教言是從菩提流支這個因緣上來的。菩提流支叁藏到中國譯了大量的經典。那麼他去請教他,因爲昙鸾法師他在講經的過程中,他覺得《大集經》的文字翻譯多有不平白之處,他就把他譯成平白的語言。在譯著的過程中他就得病了——風疾,就是四大中的風,風不調了。就去求這個,他說我想要求長壽,我能活一千歲,我再來講經注經就好啊;我要是活個幾十歲就死掉了,來不及啊,這麼多經典。他就求長壽,所謂的仙經、仙方。後來遇到菩提流支。他這個仙經是得到了,陶弘景去求的仙經。然後他准備去修持這個,遇到菩提流支。因爲菩提流支在洛陽譯經。
以前洛陽是我們中國譯經最大的譯經場,過去譯經都是叁千學士、五百學士。就這樣最少這麼多人來譯經。不象我們現代人這麼不謹慎。象我們現在讀到很多經典論著都是有大量善知識的心血,取來之後,把這個梵本譯成我們的秦語或者漢文,譯過來是經過大量的時間、潤筆,十分貼切地把梵語的內容翻譯過來。過去的譯經場都是很大的。
菩提流支在沒有譯經的過程中,他們在一起談論這個。昙鸾法師就問佛法中有沒有長壽的方法?佛法中空性之理這麼多,有沒有使人生命得以長壽的教法呢?菩提留支就對他有喝:你怎麼這樣認爲呢?佛法正是這個長壽之法,能令衆生壽命無斷,就是無量,無以言說之量。
昙鸾法師就把仙經焚燒掉了,一心致力于淨土。他每日是六時修法的。我們要是以後學習,可以學習學習昙鸾法師的阿彌陀佛禮贊。現在象我們看到善導大師的禮贊文,很多都是來自于《贊阿彌陀佛偈》,就是昙鸾法師撰的偈,甚至說現在很多淨土忏文都是來自于昙鸾法師。昙鸾法師的文字十分地中肯精練。但我們現在人看到的生字又特別地多,比較陌生的字又特別地多,很難去直接讀,要大量地查字典。
因爲昙鸾法師他有驚人的福德力與記憶力,善根十分地——就是說在儒道二家裏十分地純熟了。所以一接觸到佛教,他就能深入地去實踐,他不是一個言說者。你看我們現在,象我這樣的學習淨土的人,我自認爲只是表皮地作些言說罷了,實在是沒有真正的去深入地實踐。因爲淨土一門的廣大與真實,是十方諸佛所贊歎和守護的,因爲佛佛相念之法是直接了達之法。
昙鸾法師因爲善根極爲的醇厚故、純熟故,所以一遇到《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文字以後,他就直接去實踐了,以五念門的修法直接去實踐,他沒有言說了,就摒棄了講習,不再去作法宴了,直接就深入實踐阿彌陀佛的教言,一心致力于淨土的修持。所以當時成爲深受北方這一帶念佛人、學佛人的敬愛尊重,名聲廣播。後面象道綽禅師、善導大師都延續的是他的教言。在淨土法門中,教言成熟機製的集體,就是說他的完整的機製成熟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所尊所遵從的根本教言機製是來自于昙鸾法師,雖然是道綽傳達給他的,但是決定沒有離開昙鸾思想。
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一環,我們要離開這一環就會對淨土沒有一個整個機製的認識。現在人談淨土,基本上是根據自己的推測想象的,或者說從後人的機製上延續出來的一種法則,要知追根求源十分重要。
那麼到最後,象現在的玄中寺,在山西交城這個玄中寺,是後來昙鸾法師所居住的地方,象道綽禅師最後也住在這個地方,善導大師去參過學的。那麼昙鸾法師取滅的方式爭論是很大的,就是說他影響是很大的。年齡是有說法,有的說是67歲,有的說是80歲,各有說法。
因爲這個曆史年代的變遷、戰火,由于我們中國的戰亂把我們中國基本的文獻毀滅了很多很多。象現在我們看到大量的經、論、注,基本上是來自于日本、南韓返回來的,許許多多都是這樣子的。他們保持得特別好,因爲他們取回來以後,他們特別珍貴地把它翻譯,或者說不翻譯,把漢文這種機製保存下來的。往往在我們中國戰亂頻繁,很多大量寶貴的經典,我們西天東土曆代祖師的著作,就被燒掉了,或者被毀掉了,遺失了。
這個上面記載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是魏孝景帝興和四年(編注:542年)昙鸾法師取滅,一個說法是北齊天寶五年(編注:554年),那麼這相去就十二年,就有一定的說法的差異。就象我們現在說,我們運用佛曆二千五百多年、叁千多年,這兩種說法,實際曆史的記載方式是有一定的差異的,這應該允許吧。 昙鸾法師的這個思想,在淨土法門的叁種說中,又稱爲一種所謂的易行道的提倡者。
昙鸾法師的思想最突出的表現,他把淨土法門揀擇成、判定爲簡單易行的易行法,說淨土者易行。他是這麼概括的——“佛法有兩種道:聖道與淨土道;有二種法則:一個是易行法則,一個是難行法則”。
他爲什麼要作這樣的評判呢?他爲了標立淨土一法的綱宗,就是淨土一法怎麼區別于其他法門呢?他並不是說,哦,我把它都混淆到一起才好,不是的,這不是佛法了,這是雜貨鋪子了。那麼,要是能把它區別得清晰,讓後人能善于取用,這是一個法門標立的最重要的一環了。每個法門要沒有自己的機製,那就容易混淆了。所以他在這之中作了這兩種判,一個是二道說、二力說。二道就是難行道,就是說的聖道;易行道就是淨土一道,是易行道。
淨土這一教言,不假斷見思惑,不假凡聖,就是平等回施的一個法則。那麼難行呢?斷見思二惑,證于聖道,而成就菩提,出離生死。這個我們比較容易看得到這個機製,你一對比,就容易感覺到這個判法比較省力了。他比較注重于所謂的“依佛願力猶如乘船”,這省力。
象我們古來以久的修法中,大部分比較提倡自力的修持。這自力修持,佛陀在世之時,因爲有世尊住世,以善根令衆生善根純熟,極容易在聖果的正知見上容易成就,聖果容易成就。佛取滅以後,有五種蔽障,會帶來趣聖道門的障礙。
淨土法門易行道,就是乘佛的誓願力,反而比較易行。佛力住持故,能令人得到這種不退轉的法則的安住。他是把這兩個方法作一個判。因爲昙鸾法師這個教言是在淨土與聖道這個判別中十分清晰,所以當時傳播是十分廣泛的。
爲什麼遠公大師的教言,在我們中國淨土中大家把他判成初祖呢?他是立一百二十叁人在廬山東林寺結于蓮社,這個是結社之說。他表達的,形象表達得特別地清晰,他沒有言說的表達,而是形象表達。有出家在家,稱爲這個黑白二道,當時那個稱法,不象我們現在說法,有在家人有出家人,都是當時善根純熟者,聚集一起,來結社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爲在遠公大師之前,大家向往的是彌勒淨土,很少人涉足阿彌陀佛清淨極樂,即極樂世界彌陀淨土。這是一個曆史背景帶來的後效應。這個是一個特定的說法。所以我們現在一般以遠公大師爲淨土法門的初祖。
要是按教義機製來說,昙鸾法師反而是這個思想機製的奠定者,就是說我們中國淨土思想基礎的奠定者。遠公大師他是修法這種團體性的標立事件的法幢,從修持、標立這個迹象上來說,令世人得見得知,他的影響大。影響什麼呢?因爲當時一百二十叁人皆是賢善者,就是善根成熟的比較有名的人士,不管在家出家的。他的影響跟昙鸾法師這種影響,一個是理論基礎,一個是形體的、形象上的、外圍的表達上的這種做法。理論的傳播就比較慢一些,那麼遠公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社的就影響一時,很風行,在南方很風行。所以南北二方,一個是以團體性表達了願生極樂世界的願望,影響很大,遠公大師;昙鸾法師在北方以這個標立淨土教言機製的成熟,在北方也是廣泛傳播,影響很大。這個當時是並存的。
但後人爲什麼沒有把昙鸾法師給設置到淨土法門的祖師中呢?這後面的爭論是太大了,可以這麼說吧,十叁祖標立之後,爭論太大了,一直很多人是憤憤不平的。這個不平,一般沒有深入淨土一法的教言機製,整個曆史背景、修行背景沒有真正深入的人,是很難涉足的,比較難涉足的,可能是也不太關心這個。但要真正地涉足到一個法門的大的幹系,你自己的法身慧命一個主體的時候,他不得不重視這個事情,就是這個淨土法門的教言的機製的來源。很少人,飲水他可以飲,但是從哪兒來他不在乎,那你怎麼把這個水源傳達給別人呢?現在所以說我們學習佛法,得到佛法機製利益的人很少。爲什麼呢?他不是愛法,感恩戴德的心沒有,我解我的渴就行了,一時解決我一點兒問題就行了,這樣就不太關心這個事情。那我還是呼籲大家真正作爲學習淨土法門的一個實踐者,真正作爲這個實踐者。想在這個法門真正得到利益,還是需要了解這個事情。你說我只管修法,我不管這些事情,那你就是,那你……談論到這個事情我們必須要作一個提示吧。
因爲在曆史上,沒有昙鸾,可以說淨土法門這個弘揚是沒有基礎的。也可以有人的基礎,象遠公大師可以作爲一個人、人的團體的祖師標志,但他沒有理論,就是說他沒有淨土的機製的理論,我們可以看一看…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