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姓,所以一般出家人就称为释什么释什么。这后面有经有论来证实这个机制。
昙鸾法师为什么……一提到远公大师我们就比较熟悉了,昙鸾法师很少人熟悉他。
昙鸾法师他接受的教言是从菩提流支这个因缘上来的。菩提流支三藏到中国译了大量的经典。那么他去请教他,因为昙鸾法师他在讲经的过程中,他觉得《大集经》的文字翻译多有不平白之处,他就把他译成平白的语言。在译著的过程中他就得病了——风疾,就是四大中的风,风不调了。就去求这个,他说我想要求长寿,我能活一千岁,我再来讲经注经就好啊;我要是活个几十岁就死掉了,来不及啊,这么多经典。他就求长寿,所谓的仙经、仙方。后来遇到菩提流支。他这个仙经是得到了,陶弘景去求的仙经。然后他准备去修持这个,遇到菩提流支。因为菩提流支在洛阳译经。
以前洛阳是我们中国译经最大的译经场,过去译经都是三千学士、五百学士。就这样最少这么多人来译经。不象我们现代人这么不谨慎。象我们现在读到很多经典论著都是有大量善知识的心血,取来之后,把这个梵本译成我们的秦语或者汉文,译过来是经过大量的时间、润笔,十分贴切地把梵语的内容翻译过来。过去的译经场都是很大的。
菩提流支在没有译经的过程中,他们在一起谈论这个。昙鸾法师就问佛法中有没有长寿的方法?佛法中空性之理这么多,有没有使人生命得以长寿的教法呢?菩提留支就对他有喝:你怎么这样认为呢?佛法正是这个长寿之法,能令众生寿命无断,就是无量,无以言说之量。
昙鸾法师就把仙经焚烧掉了,一心致力于净土。他每日是六时修法的。我们要是以后学习,可以学习学习昙鸾法师的阿弥陀佛礼赞。现在象我们看到善导大师的礼赞文,很多都是来自于《赞阿弥陀佛偈》,就是昙鸾法师撰的偈,甚至说现在很多净土忏文都是来自于昙鸾法师。昙鸾法师的文字十分地中肯精练。但我们现在人看到的生字又特别地多,比较陌生的字又特别地多,很难去直接读,要大量地查字典。
因为昙鸾法师他有惊人的福德力与记忆力,善根十分地——就是说在儒道二家里十分地纯熟了。所以一接触到佛教,他就能深入地去实践,他不是一个言说者。你看我们现在,象我这样的学习净土的人,我自认为只是表皮地作些言说罢了,实在是没有真正的去深入地实践。因为净土一门的广大与真实,是十方诸佛所赞叹和守护的,因为佛佛相念之法是直接了达之法。
昙鸾法师因为善根极为的醇厚故、纯熟故,所以一遇到《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文字以后,他就直接去实践了,以五念门的修法直接去实践,他没有言说了,就摒弃了讲习,不再去作法宴了,直接就深入实践阿弥陀佛的教言,一心致力于净土的修持。所以当时成为深受北方这一带念佛人、学佛人的敬爱尊重,名声广播。后面象道绰禅师、善导大师都延续的是他的教言。在净土法门中,教言成熟机制的集体,就是说他的完整的机制成熟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所尊所遵从的根本教言机制是来自于昙鸾法师,虽然是道绰传达给他的,但是决定没有离开昙鸾思想。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环,我们要离开这一环就会对净土没有一个整个机制的认识。现在人谈净土,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推测想象的,或者说从后人的机制上延续出来的一种法则,要知追根求源十分重要。
那么到最后,象现在的玄中寺,在山西交城这个玄中寺,是后来昙鸾法师所居住的地方,象道绰禅师最后也住在这个地方,善导大师去参过学的。那么昙鸾法师取灭的方式争论是很大的,就是说他影响是很大的。年龄是有说法,有的说是67岁,有的说是80岁,各有说法。
因为这个历史年代的变迁、战火,由于我们中国的战乱把我们中国基本的文献毁灭了很多很多。象现在我们看到大量的经、论、注,基本上是来自于日本、南韩返回来的,许许多多都是这样子的。他们保持得特别好,因为他们取回来以后,他们特别珍贵地把它翻译,或者说不翻译,把汉文这种机制保存下来的。往往在我们中国战乱频繁,很多大量宝贵的经典,我们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的著作,就被烧掉了,或者被毁掉了,遗失了。
这个上面记载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是魏孝景帝兴和四年(编注:542年)昙鸾法师取灭,一个说法是北齐天宝五年(编注:554年),那么这相去就十二年,就有一定的说法的差异。就象我们现在说,我们运用佛历二千五百多年、三千多年,这两种说法,实际历史的记载方式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这应该允许吧。 昙鸾法师的这个思想,在净土法门的三种说中,又称为一种所谓的易行道的提倡者。
昙鸾法师的思想最突出的表现,他把净土法门拣择成、判定为简单易行的易行法,说净土者易行。他是这么概括的——“佛法有两种道:圣道与净土道;有二种法则:一个是易行法则,一个是难行法则”。
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评判呢?他为了标立净土一法的纲宗,就是净土一法怎么区别于其他法门呢?他并不是说,哦,我把它都混淆到一起才好,不是的,这不是佛法了,这是杂货铺子了。那么,要是能把它区别得清晰,让后人能善于取用,这是一个法门标立的最重要的一环了。每个法门要没有自己的机制,那就容易混淆了。所以他在这之中作了这两种判,一个是二道说、二力说。二道就是难行道,就是说的圣道;易行道就是净土一道,是易行道。
净土这一教言,不假断见思惑,不假凡圣,就是平等回施的一个法则。那么难行呢?断见思二惑,证于圣道,而成就菩提,出离生死。这个我们比较容易看得到这个机制,你一对比,就容易感觉到这个判法比较省力了。他比较注重于所谓的“依佛愿力犹如乘船”,这省力。
象我们古来以久的修法中,大部分比较提倡自力的修持。这自力修持,佛陀在世之时,因为有世尊住世,以善根令众生善根纯熟,极容易在圣果的正知见上容易成就,圣果容易成就。佛取灭以后,有五种蔽障,会带来趣圣道门的障碍。
净土法门易行道,就是乘佛的誓愿力,反而比较易行。佛力住持故,能令人得到这种不退转的法则的安住。他是把这两个方法作一个判。因为昙鸾法师这个教言是在净土与圣道这个判别中十分清晰,所以当时传播是十分广泛的。
为什么远公大师的教言,在我们中国净土中大家把他判成初祖呢?他是立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东林寺结于莲社,这个是结社之说。他表达的,形象表达得特别地清晰,他没有言说的表达,而是形象表达。有出家在家,称为这个黑白二道,当时那个称法,不象我们现在说法,有在家人有出家人,都是当时善根纯熟者,聚集一起,来结社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在远公大师之前,大家向往的是弥勒净土,很少人涉足阿弥陀佛清净极乐,即极乐世界弥陀净土。这是一个历史背景带来的后效应。这个是一个特定的说法。所以我们现在一般以远公大师为净土法门的初祖。
要是按教义机制来说,昙鸾法师反而是这个思想机制的奠定者,就是说我们中国净土思想基础的奠定者。远公大师他是修法这种团体性的标立事件的法幢,从修持、标立这个迹象上来说,令世人得见得知,他的影响大。影响什么呢?因为当时一百二十三人皆是贤善者,就是善根成熟的比较有名的人士,不管在家出家的。他的影响跟昙鸾法师这种影响,一个是理论基础,一个是形体的、形象上的、外围的表达上的这种做法。理论的传播就比较慢一些,那么远公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社的就影响一时,很风行,在南方很风行。所以南北二方,一个是以团体性表达了愿生极乐世界的愿望,影响很大,远公大师;昙鸾法师在北方以这个标立净土教言机制的成熟,在北方也是广泛传播,影响很大。这个当时是并存的。
但后人为什么没有把昙鸾法师给设置到净土法门的祖师中呢?这后面的争论是太大了,可以这么说吧,十三祖标立之后,争论太大了,一直很多人是愤愤不平的。这个不平,一般没有深入净土一法的教言机制,整个历史背景、修行背景没有真正深入的人,是很难涉足的,比较难涉足的,可能是也不太关心这个。但要真正地涉足到一个法门的大的干系,你自己的法身慧命一个主体的时候,他不得不重视这个事情,就是这个净土法门的教言的机制的来源。很少人,饮水他可以饮,但是从哪儿来他不在乎,那你怎么把这个水源传达给别人呢?现在所以说我们学习佛法,得到佛法机制利益的人很少。为什么呢?他不是爱法,感恩戴德的心没有,我解我的渴就行了,一时解决我一点儿问题就行了,这样就不太关心这个事情。那我还是呼吁大家真正作为学习净土法门的一个实践者,真正作为这个实践者。想在这个法门真正得到利益,还是需要了解这个事情。你说我只管修法,我不管这些事情,那你就是,那你……谈论到这个事情我们必须要作一个提示吧。
因为在历史上,没有昙鸾,可以说净土法门这个弘扬是没有基础的。也可以有人的基础,象远公大师可以作为一个人、人的团体的祖师标志,但他没有理论,就是说他没有净土的机制的理论,我们可以看一看…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