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一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他的基础理论他是没有的,就是说他的修持的这种一百二十三人得以往生的机制是很好的,就是没有理论基础。所以近代的人对于净土法门的评价,说要是没有昙鸾法师净土立教的理论基础,后人也很难信净土,净土也很难真正地、条理地建立在这个世间。

  

我们慢慢地,随着深入地实践,就会了解到净土法门的理论的机制。当然昙鸾法师对于整个净土法门的传播,在中国乃至在国际上的影响是很大的。远公大师他开创了一个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团体机制,所以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一般尊崇远公大师为初祖。昙鸾法师他在理论上建立了这个基础。后人呢,象蕅益师称他为“肉身菩萨”、“神鸾”什么的,向他所在之处礼敬,这些帝王啊,都是十分尊崇他的道德与理论的建立。他十分清晰地把净土法门跟其他法门剥离开来。象后面的善导大师所判立的净土教言,就是《观经四贴疏》作为抉择,楷定古今净土教言这个机制就是全部来源于昙鸾法师的思想机制。昙鸾法师的思想机制来自于龙树、天亲菩萨的这个净土易行之法的说法,或者说五念门修法的机制,他的来源是十分清晰的。

  

至于说宋朝人把净土的祖师的机制的建立,我想我们现在的机制是宋朝人在撰述、在立传的时候,把祖师一代一代地排布下来,他把昙鸾法师就给泯灭了,这里面有自己的情计与愿望的问题了。那么后人基本上就顺着这个因缘建立起来。但一研究历史就感到对他十分不公。我们若不研究历史,不研究净土法门,传播的历史乃至法门的宗脉的机制,我们还是不太在意这个。

  

昙鸾法师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对净土法门的贡献可以说在理论上他是第一人,决定可以这样说。在我们中国净土的理论的机制上决定是第一人,完全可以这样说。那我们慢慢地实践,慢慢地来了解这个机制,我想这东西慢慢地会有一个公正地言说。

  

因为随着实践,你不得不依止昙鸾法师的教言机制,你不依止你深入不下去。进入某一个状态,好比说,我们纯粹还把净土法门的修持当作一种功夫,当作一种断见思惑的功夫来修持,行不行呢?你完全是可以,但是你在这个时代,这五种障你要避不开,你实践是很难真正地通过这种方法,来自主地得到所谓的断见思惑的善巧。那么假如依着佛陀的愿力,进趣净土的安住,很容易从心智上脱离我知我见,很容易地在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蔽障中迅速走出,就是乘佛愿力,任运往生,无疑无虑。这个是十分明快的教言,是净土法门特制的设定。

  

这个设定,我们昨天举的例子一样,有人可能是徒步、骑自行车,有人可能坐火车、汽车,有人真是可以坐飞机,那当然说有通力了就更简单了,要有如意通就不需要这个,飞机也不需要了,动个念就可以了。

  

这种修法的机、效果的差别,我们不能模糊它,不能混淆它。一旦混淆,就会造成一种极大的机制伤害,就是把这个法门有效的这一方面的东西给蒙蔽住了,有效益的这一面机制给蒙蔽住了。所谓有效的机制,什么叫有效的机制呢?就是这个法门特定的作用给蒙蔽住了。

  

那象其他法门的修持是一样的,大家都那么样地修,把净土法门也是说比功夫,比腿子,比嘴巴,比一天念多少东西,这样行不行呢?这也不失为一种修行方法,但这不能代表净土,它代表不了净土,它只是净土的一种修行方法罢了,但它不是主体的修持。

  

现在基本上随着时代的传播,把净土法门走到一个十分狭隘的临终果报上去了,而不是说现世的利益,了义教的教言没有在这个法门上表现出来。所以立净土法门的理的最主要的依止性的教言没有了。所以后人称圆顿之圆顿,了义之了义,径中之径之径啊,把它称到极处了,但是你看所有修法以及哪个依止?可怜又可怜了,只能说死以后再说吧,就是这样一个法则了。给现世修行净土、实践认识净土的人带来极大的故障、心理故障。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往生,还直接把它跟死亡划等号了,没有其它的概念,一说往生就划等号,这把佛法搞得十分地让人感觉到陌生,就是死亡之教。只要提到往生,就给它划等号。象我们读这个文字,自始至终没有“死亡”二字,我们说到现在,这上面没有见到死以后怎么样,活又怎么样,没有这样的文字。但现在大量社会上实践佛法的、实践净土法门的人,基本上就是等死,准备死,准备死那一念,基本上都这样修行。把净土法门直接蒙蔽在死亡的影子下面。使大量有机会遇到净土法门的人不敢深入实践,或者误解于净土教言,这是走到了一个死胡同里了。

  

所以希望我们追根求源,回到它的根源上来。我们就能了解这个法门是究竟怎么建立的,就会了解这个机制,不了解这个机制实在是可惜。大概地给大家作这么一个提示。

  

我们有时间,现在文字量比较大,我们有时间可以对天亲、昙鸾、道绰这些净土法门祖师,慢慢作一个介绍。还是应该介绍一下,不能让他埋到海底去,还是让他浮出水面,让他利益世间吧。对昙鸾法师作这么一个简单的提示,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为什么要提示他呢?我感觉到大家对他不太熟悉,可能学习他的文字的感知性就比较少一些。

  

不是一再要提倡《往生论注》、《往生论》,不是的。要是离开这个,我不知道怎么来下手修行净土。因为我遇到,在这十年、十二三年间,我遇到修行净土的人,说句实话,知道净土五门修法的人都很少,更不要说去实践了。就是知道净土五门修法的人,就是净土行人很少,更不要说去实践五门修法。就是知道的人都很少,经常交流,实践的那就是少之又少。知道的还是有一部分人,但是实践者那就少之又少。所以不得已,大家提出来这个学习,我们就给大家作一个提示。

  

希望大家在这个净土法门的机制上去寻根,找到它的源头,你就比较好修持了,你比较清晰地了解这个法则的来源机制,不是说靠想象去学习净土法门。我们想象的净土法门,就是说我们自己设立的法门了,那就不能说传承之力,你带不来传承之力的效果。那么历代祖师的传播的实质的精髓的教言,能给你带来真实彻底清净的利益的这个方便你得不到。

  

我们末世人学佛有一个比较痛苦的地方,就是什么呢?拿自己的想法去推导一个方法,拿自己的想法去设计一个方法;而不是接受一个传承,去实践一个传承;接受一个方法,实践一个方法;是拿自己的想象,设定一个方法。所以说呢,就在自己的妄想中,去延续妄想,不过是改换了一个名词;在自己的业力中,延续自己的业力,不过是带上了一个净土,带上了一个佛法。根本的知见没有改变。何以故呢?不是传承而来,不是受教而来,还是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发挥认许的东西,而不是说接受一个洗礼,接受一个机制,所以没有接受灌顶的机制、传法的机制、教言的机制,还是靠自己的妄想与业力在延续自己的业力,不过是挂个包装,挂个名字罢了。这是十分痛心的事情,十分可惜、十分可惜的一个大事情。

  

很多人学了几十年,就是学一个包装,就是外面包装的是佛法,里面全部是自己的业力与妄想,没有任何新东西。这是十分可怜、十分可怜的,也十分痛心,十分让人痛心的一个(现象)。就是说,他没有学到佛法,把佛法作为一个外包装,张嘴说的都是佛法,跟别人交流也是佛法,表现的是佛法,心灵深处全部是自己的业力,全部是自己的知见,所以苦不堪言,不能相应故,不能协调故,不能使自己生命的机制真正转化故。这是需要每一个善知识深思熟虑,对自己决定要负责任的大问题。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

  此“观”义已彰前偈。

  〖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若欲观座,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观佛身,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

  

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