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散二善,依觀經疏,定善是前十叁觀,散善是十四十五十六叁觀。觀經疏雲,定善一門,韋提希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從日觀以下,至第十叁觀以來,名爲定善。叁福九品,名爲散善。另:前十叁觀,均須專觀往生,故判爲定善。十四十五十六叁觀,發叁種心,修于叁福,得九品生,故曰散善。)有十叁觀,有華座觀,你可以去觀察觀察,華座觀。
佛以四法度衆生,有妙相莊嚴度衆生。(編注:諸佛出世度衆生,有四種方法:一是以法度衆生,二是以光明身相度衆生,叁是以神通力度衆生,四是以佛名號度衆生。)妙相莊嚴就包括華座之說,身相、華座,都是可以饒益有情的。這就是萬法唯心之依附了,也是個緣起。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微妙淨華臺,能出生一切功德;無量大寶王是一切功德的聚集所在,一切衆生的功德寶藏,如來藏啊,在我們生命中,仗借阿彌陀佛清淨的緣起,你只要緣他這個緣,能滿足一切功德,如《無量壽經》所說。《無量壽經》有這樣的文字的。法藏比丘觀二百一十億佛土殊勝莊嚴之後,他建立了四十八個大願,以設立清淨國土。這時候,他去對世自在王世尊說:世尊啊,我已觀二百一十億佛土,殊勝莊嚴,妙德之相,建立自己清淨國土的誓願已經成立。世尊說:你快說快說,你說了之後,能滿足一切菩薩的究竟願望。(這段)可以查原文的。我這個說法稍微有點差別,但跟原文出入不大。那緣此能令一切衆生得到成佛的滿足。(編注:《佛說無量壽經》卷上曹魏康僧铠譯原文中: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叁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衆。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大寶王但知衆生法性抉擇,真實包含啊。那我們一切衆生與諸佛本具的功德是無二無別的。諸佛如來以修德徹底彰顯出來了,我們衆生以業流輪回徹底地埋沒起來了。埋沒不可毀壞,雖是埋沒,你毀壞不了它。埋沒在你執著的當下,你執著撒手的當下就表現出來這本質的莊嚴,無二無別的。所以但放下妄想執著,一切智、種子智、無師智自然現前,非假造作,能揭示出我們與如來、與阿彌陀佛無量大寶王同等法味的真實所在,關鍵是你撒手不撒手。所以,諸佛莊嚴,諸佛以修德所證,真實不虛,就是這個法性莊嚴。衆生以妄想執著,執著之時尚有蒙昧,你不執著之時,蒙昧不可得呀。它不可毀壞的,這個法性要能毀壞,那佛不名爲佛了,他證實這個東西也沒有意義了。
所以,微妙淨華臺,能出生一切功德,緣之者必成無上菩提。那麼這是他的莊嚴功德。
二、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這是讓我們照自己的心與願,一定不要外推。于一切法則中不要心外求,也不要心內求。此本無造作,本無內外,本無淨穢,本無來去,本無凡聖。凡聖在于衆生邊,來去在于衆生邊,內外在于執著邊。所以,我們一定要了了分明的能照見自心所抉擇的法則。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以前我特別好戲玩戲耍。我們這個地方,我給大家介紹個經驗,不過你可不要亂傳播,亂傳播我感覺到會犯過失的。我們這個地方經常下雨,有大霧。有大霧的時間,我給你說個方法,你一定要注意,可不能亂傳,亂傳的話,我成了妖怪了。有大霧的時間,這個我們不妨是個遊戲,這是一個方法,但你一定不能胡說,這是個遊戲。尤其是大霧的時間,就是在下午大霧的時間,天比較黑,你打出來燈,你站在燈下,你這個身相在霧中都會有光環,丈六的光,這是決定的。除非你快死了,或者多病的人,那我不敢擔保。但我們一般都有這個光相。我做了很多次實驗。以前我不敢說的,我現在說是我們學佛的人要娛樂嘛,當然這個地方沒有什麼,可能是這個地方特定的一個氣候,你可以去做一做,沒有什麼。
那麼你說這相好光一尋,光一尋,因爲釋迦佛的身體是丈六,所以他的光,光相就是丈六。以前我做了一個丈六的壇城,用手把它塗出來一個壇城,就用手一點一點塗出來,塗出來以後可以設置,唯心所設嘛。後來就是在霧中一看,就能看到,自己的身光能看得到的,沒有什麼。最主要要在霧中,這霧的密度很大,用燈光一打就能看得到。你可以做個遊戲,但你可不要說你有身光一丈六,你可嚇人啦,你遭誹謗的時候我可不管啊。“一尋”,兩臂伸開就是一尋,相好光一尋,剛才我們說的是娛樂的話。
色像超群生,阿彌陀佛的一尋就是百億佛土啊,百億叁千大千世界,他這個一尋可就大了,我們如《觀經》說。阿彌陀佛的圓光這一尋就是百億叁千大千世界。我們大家要能照到這百億國土那就更好了。但我們生命機製中都是有光相的,沒有光相是很難生存的。這色身沒有光你是沒法生存的,我告訴你。這裏面我不知道誰閉過黑關沒有,閉過黑關的人就知道,就在黑關裏,你自身的光相還會出來的,沒有光相人是沒法生活的。
“色像超群生故。”阿彌陀佛身相的莊嚴就是說他的修德所表達的自性本質的光明,可以照耀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說百億大千世界,你想這幹什麼,你想象不到,對嗎?百億,一個大千世界是個什麼樣的?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是個什麼樣子?你可以類比去呗。多少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多少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多少個大千世界是叁千大千世界,這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土,百億個叁千大千世界是有多大的?誰知道啊?你慢慢去衡量吧。
阿彌陀佛的修德在《無量壽經》是有記載的。有的佛是照七由旬,七尺,有的是照一由旬、二由旬、百千由旬,乃至一世界、二世界、百千世界。阿彌陀佛的身光照無量無邊的世界,是爲光中之極尊。實際就是法性之光啊。以阿彌陀佛這身光的修德透達無礙,令一切衆生無疑接受。這無疑就是接受,接受就是無疑。你能不能接受?你不能接受,那你有疑呗;接受就會産生無疑之力,就是無疑、無障礙的力量;你不接受就會有疑慮。這不是個辯證法,就是唯心所現。
法性之光,這個一由旬的光,相好光一尋,過去稱爲八尺,兩個手展開稱爲一尋。象我們過去學戒,大家在一尋之地不要胡坐,盡量要這樣坐,爲什麼呢?怕妨礙對方。尤其是別人禅坐的時間,修禅定的時間,不要在他一尋裏去走動,去那個。上次某某到我房間裏,就這樣,我還有一點功夫,沒功夫就嚇著了,一下就把你嚇著,就會打一個冷顫。以後,你所有的,你再一坐,有一點動靜就會害怕,這是決定不虛的。
你彈一下指,有回應就回應了,沒有回應是不允許的,更不能往一尋之地上去闖,那就會把人……有人會神經掉的,會出問題的。輕叩輕彈指,提醒一下行了。過去有耳磬,輕輕地擊一下,擊兩下,有急事了,擊一下,擊二下,擊叁下。不敢去那樣,要搞不好,好比說,他真正有其他事情去了,你這樣,他身體會空立,有的說,他身體有蔽障的,這身體就成了白癡了,很嚇人的。我不知道他們怎麼,就是這個思想機製很嚇人的。他一受驚嚇,他身體就不會具足了,光相就不具足了,漫移在,業力、福德會漫移到其他地方。很多人打坐這個地方受到驚嚇以後,就會出現癡呆相、驚嚇相、瘋癫,都會有這樣的。
所以我們以後靜坐什麼,你一定要注意,好比說你靜坐之前,你盡量給別人交代,或者你盡量在特定情況下,不讓人去觸摸你,要不然你就很麻煩,現在我感覺,體會到人太……要人命啊,這真是要人命的,不在意的話。
相好光一尋,一尋中,每個人的量基本上是這樣的,平常的量是這樣的。當你禅定功夫特別深入的時候,那光相是各人的感知了。
若欲觀佛身,當依《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照百億佛土。那我們心智真正的光相是如何的?要是真正從阿彌陀佛平等回施,“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把他的光相、功德回施給每一個衆生,讓你來接受,消除你心中不平等的疑慮、不清淨的疑慮、業的疑慮,就是差別的疑慮,讓我們消除這種疑慮。那你說我用不上啊,用不上還是疑慮,你沒敢南無,南無的時候就是修證,就是順佛願力,修證自己的現前的業的守護、知見的守護、感知的守護。有的人真能切入的,切入以後很方便的。
叁、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阿彌陀佛的教言,過去稱爲梵音是爲八不音——不男、不女、不雌、不雄、不高、不低、不大、不小。這八不聲音具足圓滿清淨真實,令衆生聽聞得以證悟,得以度脫。有些真言的持誦有相似處,有相似的八不梵音這種聲音的美妙,美妙的感知。有的特別好的音聲的人,過去世持誦、真言的持誦、經典的讀誦、大量讀誦經典的人,就有這種梵音之報。好比贊美,…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