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無生之生。不爲自求就是順應法性,爲使迷倒輪回有情得生清淨安樂住,所以設立清淨國土,是順性設立的,本生是無生的,所以此國土就是無生國土,說生彼國土即是無生國,那生亦是無生。所以隨順佛的這個清淨願力,得生彼國,彼土即是無生建立故。要是我們作爲一個在凡有情,法性未有親見之時,說讓你守護法性,隨順法性,你會落入頑空斷滅見,會生起大畏懼的。所以欲衆生莊嚴國土,進趣無生。這個是我的解釋,我們還看他的文字。
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爲什麼說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阿彌陀佛的願望不爲自求故,但爲衆生認識本性故,欲使衆生出離生死虛妄苦海故,所以是清淨本願,非是濁願。衆生種種顛倒執著、種種顛倒願望,那是濁願,所謂的顛倒知見,阿彌陀佛的願望是清淨的,是真實的,是順應法性的,所以“清淨本願無生之生”。
非如叁有虛妄生也。
這就是說不是我們在色界欲界無色界,這樣的不管是以十善法得生,以惡法得生于惡道,以善法得生于人天,以禅定得生于色界天,于非想非非想之類得于無色界天,非是此叁界。所以“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非叁界道所攝——極樂世界。如此淨國土實是無生土,這個地方我們不會有畏懼,無生土有種種殊勝功德妙相莊嚴、種種不可思議功德利益,我們不會生起斷滅心。所以在唯識中這是第四觀的善巧了,就是壇城莊嚴善巧。象我們一般的人就不知道諸佛所證清淨法則殊勝莊嚴,往往就是頑空知見,在漢地這個頑空知見還是比較多的,就是所謂的泛空主義的泛空教育了。
那麼“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叁有虛妄生也。”
何以言之?
怎麼說呢?
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
阿彌陀佛所建立的國土,沒有一刹那、一絲一念是不順應法性的,所以無嗔想、無害想、無異想,無量兆載的修持皆是爲了利益衆生故,清淨設立,四十八願願願度衆生,非爲自利,非爲塵染,所以畢竟無生。
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
這話十分重要。就是我們一切凡夫的情執刹那間消融之時,就是得生彼國之抉擇,那麼你就會隨順法性得以安住,那麼這樣的果報,隨順佛的願力,必得生此報土,這樣這一念情識隨順得生彼國。那我們無量兆載的修持也好,業相也好,你沒有什麼可得的,這一念情所系所緣會現果報,這我們大家都能明白的。所以緣佛成佛,你緣貪嗔癡慢疑六道輪回,緣禅定你到色界天。那這一念情計所緣,何以維系呢?那我們把這一念情投入到阿彌陀佛殊勝功德願海之中了,那你就會得大休息。
所以這一句話是十分重要的,“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是我們衆生的執著分所維系罷了,也就是所謂的懸崖前撒手這個撒手處,你說懸崖前我撒不了手,阿彌陀佛說:“來,我接你,你撒手吧。”那你還不撒手,那你就慢慢來吧,你就站在懸崖前吧,那沒辦法,生死懸崖就困住你了。古代人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你就進吧,你說我不敢了,那不敢你就趴在那個竿頭上守在那吧,那也是挺好玩的。
那我們這個情計業相延續唯依情計所顯,你好比說我們四大散壞的時間,你最後舍棄這個身,業報的最後這一念是什麼呢?就是這一念情了。我們都知道人臨命終了,舍報了,那麼這個人舍報時二十四個小時都不要動他啊,怕他起嗔心,怕他墮到叁惡途中,就是爲了這一念情啊!那是不是這樣的?那你說我已經中陰這個地方跟我沒有關系了,一切色事和我沒關系了,是打、是砍、是剁任它去了。那你這樣證得無生忍,那我們就不管了,那你太方便了,那你是大自在者。若于現世,若于來世,若于生生世世皆是自在的成就者,那你于佛法得不退轉了,那可以啊,那這個情都沒有意義了。這是對凡夫而言。
生苟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上失無爲能爲之身,下湎叁空不空之痼。根敗永亡
這個地方呢,我們已經看到前面順應法性,畢竟無生這樣的法則,所以是生者之情耳,就是消融我們這一念執著罷了。這一念執著就是所謂的情計的延續罷了。要是我們這一念消歸到這種清淨法性之中,何得何失呢?何情何不情呢?它是下面的解釋這些言說。所以“盡夫生者,上失無爲能爲之身”。所以有爲無爲,皆無所依也無所貪了,就沒有這樣的機製了。
“下湎叁空不空之痼”。所謂的自空、身空、依報空、空空,二十八空也好,十八空、二十一空也好,種種空實際就是法無自性之抉擇徹底在這個地方建立起來了,所謂建立實無所建。
根敗永亡
根——無始以來我們貪嗔癡慢疑邪見所有的虛妄積累執著,一時散壞。何以故?法性坦露故,就是清淨法性一時坦露。你在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的加持下,是會徹底坦露的,可以徹底地把它的蒙蔽剝除的。要不然我們靠自己的這種心念是十分難的。
號振叁千
所以若凡若聖,但顯一切衆生心智本源。不管你是凡聖了,不管你是智愚了,不管你是南北了,說“號振叁千”。
無反無複
一法而不再法,法性無一造作故,無一對待故。
于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
這個地方實際是很勉強說的,就是強立。這個招恥是強立的一個體。極樂世界建立這個國土,是爲有情而特定設立,是很勉強的這樣一種說法。那要說沒有,大家馬上就墮入斷滅了。所以就是招恥之說。所以“于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如果沒有極樂世界這個載體,我們這一念情無所放舍,無所歸依,這個地方的確是強製而說,就是委屈中說,于中道義中委屈說,于清淨心智中委屈設立,這是委屈中說的,沒有辦法不給我們這樣說,不這樣說,我們永遠聽不懂了,就是你這一念情計無所存放,你這個業力無所歸向,無所依附。
所以因緣法中,你不能安立了,你不生斷滅,你不生怖畏嗎?你真破因果法了?你真是在這個無因無果中得自在力了嗎?清淨隨順中得自在力了嗎
那這個因果不要緊了,他可以不安于淨土,所以十方無方刹土隨念往生,任運自如,驢胎馬胎隨你住,那行啊!要不然你這個地方,他不這麼設立,所以這是委屈說。淨土設置,過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極樂,有佛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實是佛委屈自己,順應我們能接受的方法來說的,實在是這樣子的,這個沒有欺騙啊,但他是委屈說,在他眼目中不是這樣子的,十萬億國土,一念信即是。但他要給我們這樣講,我們馬上心又開始發慌了,說這佛怎麼這樣子說話呢?東說西說的。
“于斯招恥,體夫生理”,最主要是讓我們有一個機製,有個往生的機製,所緣的法則就是因緣法。這十六種莊嚴皆是所謂的警誡意,以攝衆生鹹有歸向故,取向有情,就說于因緣法中不能撒手之有情在這個因緣中撒手。在造作分中不能停止造作,在這個歸向中得到停止造作;在無生法則中不能安住,在這個往生法則中回歸到無生國土——就是說委屈說,很委屈很委屈的。但佛要不這樣說,我們沒救啊!你越串習你越知道佛的慈悲就在這兒表現出來了。
這不是佛的知見啊!但這個可以清晰地表現佛的慈悲的威德與莊嚴、慈悲的給予與真實。慈悲的體就是所謂的清淨體,又回歸到法性上來了。所以此生即是無生者,此生即是無生土。這個地方給我們消除了畏懼,我們有兩種畏懼是十分可怕的:一個怕生命沒有歸向,這是很可怕的;再一個怕沒有可去之處,墮入頑空也是很害怕的。說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一片光明,那是啥?一想想是不是斷滅啊?對不對啊!
很多人問聲聞法則,世尊就說,有人問世尊說:“世尊,何以爲涅槃呢?”世尊說:“斷煩惱處。”你看你稀有不稀有啊?很莊嚴的,對不對?說斷煩惱處。要不然怎麼給你教導,怎麼給我們引發呢?對不對?實際這都是委屈說,佛本不建立法故。何以故?佛不需一切法則,得自在力,他知一切法無法可建立故,皆無自性故,無我故,無常故,本質寂滅故,所以他不需要這些東西,所以委屈中說。“于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
淨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
到時間了,過火了。我們把這十七句這一段給念了。
總相別相
十七句中,總、別爲二。
好,總別。
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淨佛土過叁界道。彼過叁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
那麼就是別。明天我們來接著學習所謂的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與壞相,我們來了解六種相的說法,來剖析這國土就比較好一些。
好,今天就學習到這個地方,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妙飛
《往生論注講解 第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