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
原文
▲入第一義谛者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第一義谛”者,佛因緣法也。此“谛”是“境”義,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爲“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
“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淨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雲何起次?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中有疑。疑言:“生爲有本,衆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爲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叁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上失無爲能爲之身,下湎叁空不空之痼。根敗永亡,號振叁千。無反無複,于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淨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總、別爲二。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淨佛土過叁界道。彼過叁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既知量,此量以何爲本?是故觀性。“性”是“本”義。彼淨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種事。既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觸?是故次觀觸。既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叁事。既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熏。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既知慧光淨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既知聲名,宜知誰爲增上,是故次觀主。既知有主,誰爲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爲受用,是故次觀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是故次觀無諸難。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是故次觀所求滿足。
複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爲無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今天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昨天因爲迎請佛像,我們耽擱了一節課的學習。這個學習本來是認識我們每一個有情現前心智、生命、依正二報延續法則的一個機會。我們學習淨土非是心外法,亦非是妄想心智心內法。此法是阿彌陀佛順願建立這麼樣一個清淨的國土,以誓願建立,令一切衆生——所謂迷失自心衆生、不知歸向衆生——皆有依從,以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深入法性,成就自在力。
阿彌陀佛所成就誓願,無外乎從四個方面,我們可以來體會到我們每一個人的需求。佛法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需求,或者每個衆生對法則的認取與抉擇,要不然我們來學習佛法就變得沒有意義。阿彌陀佛建立這個清淨國土,乃至立四十八願,他的根本依止沒有離開我們常談的佛性、法性、本性、自性。
一切佛教徒都知道一切法無有自性。那阿彌陀佛順應這個自性是何以安立的?諸佛親證這個法性、佛性、本性,是一切法之根源,一切諸佛、一切衆生、一切世間出世間、一切濁淨善惡凡聖之根源。諸佛如來在這個根源的機製上徹底地成熟了這種依正二報的運用,凡夫昧失了這個機製。所以說一般我們談佛法,諸佛如來所有功德乃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未修未證,實無有修證,實無有言說,這是順應法性說。作如此說,一切倒見衆生、執著衆生,乃至說凡聖有情,皆有迷倒之處,或者說染著之處,那麼細微的惑亂、細微的迷惑也會造成不能究竟抉擇法性周遍,所以諸佛如來立清淨誓願力,廣播于世,諸佛如來成就的這個誓願力表達這個淨土的成就。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建立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就如我們這個叁界之世間各有業報所現,但它是逾越叁界,後面這個昙鸾法師有講的。那麼天親菩薩他們這是一脈相承,說“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他這誓願建立清淨國土,亦是爲了衆生,爲了使衆生透達無礙心智,回歸究竟心源之處,這是個依止法則。那麼這個願,透過這個願,我們能透視到法性的回歸與抉擇;沒有這個願,沒有這個國土,我們沒有依止啊。所以以佛願普利十方,衆生得見自性,畢竟安樂住。
那麼順願建立這個國土,衆生各有取舍,所以佛陀又順應衆生的各個需求,設置種種方便,叁輩九品說。象淨土教言的這個整體的機製來說,有兩類判教:一類判教是四土說,一類判教是不需四土說。需依四土說是教下的,像天臺,天臺判教是判四類土的——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以種種說法來表現在世間。那麼在淨土法門的教言中,以善導大師這個完整的機製中,他是不需此判的,他不作這樣的判。爲什麼呢?在念佛一法中,唯依佛陀的誓願與國土爲增上緣,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順應阿彌陀佛的願力爲成就根本,所以一切往生皆以佛的願力爲增上緣。他所依止所從呢,表現在一點上,一點我們方便切入,而不是泛談。那麼若作四土說,就談的很廣泛很細膩,往往令心力不足之有情迷失法則,無所適莫,無從下手。
所以有對機說、順性說、順願說、有順衆生機製說,下面還有我們自身的取用說。這四類機製中,現在學習淨土的,順應自己的知見想法的比較多一些,順應佛陀給予的對機教化的就偏少了,那我們要順應佛陀願力的人少之又少,那隨順法性之人決定是證悟之人。這四類機製,我們要善于審思,我們用哪種方法來認定自己學習淨土、實踐佛法的這種心理狀態,就是發心。要是認識不清自己的發心,我們就是學習,也是在一種迷茫狀態下、不清晰狀態下,來延續這個機製,那麼很難在一段時間內,把一個法則清晰地、純熟地運用出來,也可以說很難去真正地實踐一個法門,在一個法門的機製下很難認真地去實踐。
現在學佛的菩薩們,涉獵的法門是極多的。隨便找一個出家、居士來問一問,大家都接觸過十個八個的教言,叁五個的傳承,但就一門深入的機製,甚爲可貴,甚爲稀少。但你說我廣泛地涉獵有什麼不好呢?有沒有意義呢?廣聞博學要不增加知見,只增加自己消除這種虛妄倒見的善巧,不失爲方法;若是增加慢心,增加談資,實在是阻礙自己脫離生死輪回的蔽障、障礙。這個地方還是希望我們大衆有這個發心的觀察。那麼在接著前天文字學習之前,作這麼個提示。
因爲來之前我祈禱了一下。有這四種機製,感覺到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在機製上的觀察,即在自己的發心上不清晰,或者說運用法則上不清晰。有所學,無所用;有所思,多是顛倒與迷茫的思維,而不是抉擇思維。那樣往往造成了精神與生命的浪費,學法機製的浪費,就是說你這個學法的機製浪費掉了。不要增加學問!
今天有一個居士大概十點多打來一個電話,談他的迷茫。這個居士經常給人講法,到處給人講法,很樂意給別人講法,但現在十分迷茫,問我咋辦呢?我說你再給別人講講法就有辦法了,越講越明嘛,對不對?自己要明也要明人,要不然你何以給別人講法呢?他說實在現在是很困惑。這是自己的發心不清晰。
那麼我提出四類機製:你說能順應法性來實踐佛法,不可思議;能順應佛陀的願力來了解自心,不可思議;能隨順佛陀對機施教的機製來認識自心,也不可思議;能擇取自己的真正需求,也不可思議。就怕你這四個一個都不靠,那就不知道是要幹什麼了,那肯定就是業習的縱容與顛倒知見的培養了,那學法就很困難了。這個作一個提示。
還是打開書,我們昨天學到那個……因爲文字本子不一樣,我也不好說頁數。接著前天的學習。
六相
“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淨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
昨天提到總、別二相,總相與別相的問題。華嚴宗有一位善知識智俨大師提出來,一切法中若以六觀相,皆能解決這個觀察方法,就是從六個角度都可以觀察,要不然會造成無意義的爭鬥、無益之爭。猶如盲人摸象啊,總以爲自己是真實,自以爲自己有理、有地,所以迷失自心,迷失圓滿清淨自心。現在這個盲人摸象的爭法,在我們學佛的機製中往往就會産生。因爲要是作六相觀,一般我們就不會與人爭論了…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