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十分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死法——現在的死法,未來的死法,很認真地面對的,絕對不敢放手。爲什麼呢?太苦了。我見過餓死的,就是活活餓死的,不下叁個了,就是瞪著眼餓死的,什麼東西都塞不進去了,你沒辦法的,誰也沒辦法。我在家時間,就在醫院裏生活,反而沒有見到過。就看著,因爲大家都是出家人,看著,就沒有辦法,生生地餓死,皮包骨頭,最後就剩一把骨頭,什麼都沒有,大肚子,大腦袋,就一直到死亡。那時間他想撒手,但業報苦逼,他撒不了手。所以平時我們能不能培養這個撒手的機製呢?什麼叫撒手的機製呢?就是死亡自己的善、惡、無記的執著,你就能撒手。你要是執著一個我知我見、我善我惡、我凡我聖、我是我非,你撒不了手。善知識,你到時候果報來的時候,你就瞪著眼睛受罪呀。因爲啥?是你平時培養出來的因果。你認取得越強烈,那果報就越難撒手。
這一次我去麗江,我感觸十分重、十分重。這老菩薩我就跟他講:“哎呀,你一定要聽這一點,安心啊,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家本國,一定要信得及。”他就一個概念:“我這樣能往生嗎?”就這一個概念十分深刻地紮下根來,聽太多的人講不能往生的例子了。他每年打七,到一個道場去打七,打了很多年七,這個道場所有宣化的是不能往生,這個法師跟人講的是“我見得多了,沒有人能往生。”沒有人能往生,你還打什麼七幹什麼呢?他的概念已經紮根了,遇到痛苦怎麼承受呢?十分痛苦,癌症是十分痛苦的,就是撒不了手,這一口氣不敢撒呀。因爲什麼呢?抓著不敢丟,怕往生不了,六道輪回太苦了,他害怕,但又不能往生,這不能往生已經種下種子了,什麼種子呢?聽得太多了。這就是不能認取法性無自性。
要是認取法性,知道萬法唯心,OK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根本就撒手了,太痛苦了!我不要你這個什麼能生不能生,我阿彌陀佛就對了,信順就對了,一下子就結束了,就不苦了。死死地掙紮呀!所以佛法一點要是不恰當,正知見上沒有安立,不知道苦煞了天下人哪!所以一日滅千百衆生業,一日滅衆生業,能夠什麼樣的過失呢?這個我真不懂了。所以這個座子,不是個好坐的地方,要對大家的法身慧命負責任哪!
“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不是!絕對不是這樣的。一時業報盡時,地獄火化作清涼智,這時他得見了安樂,他才信的,在安樂覺受中信的。我真實體驗過這樣的狀態。我在修法中體驗過這樣的狀態,就象掉到地獄一樣的苦啊。那時候沒有辦法,就是念佛,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要是不念佛,馬上那個痛苦就把你壓到你實在不能忍受的地方,不能忍受還得忍受,爲什麼呢?你沒有解脫之路啊,你沒有方法,這時候你被逼無法了,只有念阿彌陀佛,這時候呢,哎,有轉機了。
我感覺到這個地方是我們應該十分注意的。平時的培養,貫穿在你每一個當下的生滅的取舍,你怎麼來生
怎麼來取?是順應法性而生,還是順應妄想、執著、善惡、是非而生?你看你怎麼生的就怎麼延續的生命,身口意業是怎麼延續的?是延續在佛的願力之中、法性之中、慈悲之中、智慧之中,還是延續在貪瞋癡慢疑之中、邪見之中?還是延續在善、惡、無記、是非之中?你自己一定要尊重愛樂,老老實實地、誠誠實實地、負責任地對待自己的因緣。不可以……真正地絲毫馬虎不得呀!的確是絲毫馬虎不得!
因爲我常常面臨這個死那個死的事情,經常這樣。一定要這樣高度地負責任,絕不可馬虎。因爲業力成熟之時,我們就無力償還了,你要再不知道阿彌陀佛殊勝的願力、法性清淨平實的真實安住,那我們就真是太苦了。因爲下生之人就迷失于正性,迷失于正見,迷失于真理,迷失者才去妄自造惡的,對嗎?要不迷失他不會去造惡。所以這樣遇到善知識,那是善根成熟,要是遇不到善知識怎麼辦呢?我們平時遇不到善知識,給我們灌輸一點邪知邪見,那就是苦不堪言了。
有一年我到天津,有個居士,可能不是學佛的吧,太苦了,身體高燒,每天就是高燒。來問說:“這個太痛苦了,咋辦呢?”我說:“念佛吧,沒有路了,回本家本國吧,沒有路了。放下吧,沒有路了。你揪著個業力,你再治也沒有路了。”後來就很好的,他們說五天以後他這個身體還是柔軟的。那麼不管其他的,就是你這個知見把握不清楚是不行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身心,順性上要認識清楚,順願力要認識清楚,順應自己的需求上認識清楚,絕對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就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對自己的依正二報的真實需求要負責任。我真是希望大家這樣子。要不然,業力一來呢,實在是太痛苦了。這問題要解決了,那我們出家一輩子,學佛一輩子,有這麼個因緣,都實在是應該慶幸。
但取實生,即墮二執。
這二執,就是說有生、無生二種邊見。那佛法是中道義,你怎麼落在邊見中?怎麼樣來表達呢?
一恐不得往生。
你看,我不往生我到哪道輪回去啊?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凡夫這個二種邊見中會産生這種東西的。
二恐更生生惑。
往生是不是還是輪回呀?産生這種惑。實際這是一種對待心中的邊見延續。我們一般要是知道萬法唯心,諸法因緣生,都會把這二種邊見放下來。
(有人提問關于“十念往生”的問題)
答:這個十念往生,過去利根人,就象佛在世的時候,善來比丘即證阿羅漢果,生死都辦了。利根人一聞阿彌陀佛殊勝具足名號,即得叁種忍,住不退轉。利根之人聞名就結束了這個事情,就結束了,他就照了法性,覺知法性所在,無造無作,光明遍照故。所以實生啊,不在于生死,但在于法性認取不認取了。認取自己有兩種機:善根成熟之機,就是聞了即覺;再一個是被迫之機,苦難所逼,萬不得已沒有辦法了,業報盡了,他沒有辦法了,這時候被逼所擇取了,如此而已。就是這個十念之中,這兩種機都是有的。再一個就是嘗試之機,就是觀察,將信不信的人;但善根成熟的人就是一聞就成熟了。
(提問關于“往生”二字)
答:我們學的整篇文字就在講“往生”這兩個字。這整個《往生論注》全部就講了“往生”二字。我們會慢慢地從各個方面闡述“往生”的。
(繼續有人提問)
答:我們學習這個文字的傳承教言,就是爲了剝去這種蒙蔽、自我蒙蔽。自我理解的東西,我們是要剝脫的;要不剝脫,大家沒有共同依止的一個傳承,一個法則了,你個人想的就不是佛法了,那就叫“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了。我們所學的這個傳承教言,依照經教,一個法系的教言,實際上是很清晰的,他就是要把我們這個妄想的水投入到大海裏去,投到這個河流裏去,讓它順流而下,歸入大海。目的是這個,不成問題。
我們看看下邊的文字。
淨摩尼珠喻
答:譬如淨摩尼珠
下面就講的往生義。
置之濁水,水即清淨。
我不知道大家見過自來水廠處理濁水,水廠,好比這個水,象黃河,象鄭州那個水廠,那個水就很渾啊,象黃河的水直接引到處理站了,那太渾濁了,它用礬過一遍,整個出來就是清水了,就那個沙,所謂的泥沙,一時就沈下來了,或者說漂白粉一類的東西,直接就把那個水,雖然那個水不好喝,但是沒有泥了。它這裏舉了個例子,說“如淨摩尼珠,置于濁水,水即清”,表達我們衆生的這個心智的。
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
這就講的往生,往生就在這兒講的,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造了無量的善、惡、無記的罪濁在我們生命中,就在這個濁世中。
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
這是無生名號、無對待名號、智慧名號、超日月名號啊,就是無盡這種不可思議功德自性彰顯,它能彰顯無量的法界,無量的法界,不被任何世間所染著,所以能淨化世間。
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
罪滅心淨,就是往生。你心性坦露,就是往生。在整個淨土教言中,純粹的淨土教言中,根本不說衆生世間生死問題的。好比依《阿彌陀經》講,“若衆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垂手接引,令其往生”。這實在是對下品下生罪惡人講的。那對善良人講,他看到的不是這個,他審觀的不是這一點了,審觀的肯定是自性,是唯心所現,是一時心智所需。爲啥呢?所有善根成熟的人,他都要了解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的意識;所有愚癡的人都期盼著未來,期盼著未來,假設著未來。那這真是善根差異是十分大的。所以往生啊,就在罪滅心淨之時,得見往生利益。
即得往生
罪滅心淨,即得往生。這是對下品下生人說,還是對我們現在說,還是對未來說呢?你要是用審觀的心,那就將信將疑;要當下抉擇,就住不退轉;那要是說我等到臨命終時我再來十念,也行。那臨命終時,被業力所逼不能自製,那叫臨命終時,就是此色身將壞之時,身體空立了,你還有沒有這個善根?難說。平時都疑惑的人,到那時候根本用不上力,用不上,決定用不上。所以平時我們對這個的抉擇一定要十分清晰。那一遇到大的難緣了,你若是即下不能往生,中陰也能往生。因爲啥?你的心智是純熟的,因爲這是法性之土,決定是我家園,是本質家園故。所以生者本生啊,無需擇取。本生國土,是不用擇取的。法性之土,無需造作,無需擇取的。所以不動心智,即下往生。那你說我心還動搖,我感覺到還是要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往生,那也行啊,那就順阿彌陀佛願力得生彼國。你感到還不夠,阿彌陀佛回施你功德令其往生,因我善根不夠嘛,阿彌陀佛說我這萬德洪名回施衆生,令衆生往生,也行啊,還行。這種種方便,就是令你生,什麼生,安心!回到清淨法性中來,無造無作,寂靜圓滿。這再來看,萬法唯心,造作世間,由你了,天地由你了。那我們這個地方認識不到…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