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集▪P4

  ..续本文上一页因果;无记恶人谤人善缘,毁灭人的善根。这五种因缘在我们这个时代十分的具足。你要是善观察,你就会知道这个无佛时代,人是多么容易产生困惑与迷失,多么容易相互地争斗,或者说迷失这个悲心与佛力的住持。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

  

这是把这十六种庄严次第而说。

  

既知种种事。

  

前边我们学过这十七种庄严,所以说他就次第地这样说下来。

  

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

  

妙色就是有什么感触。

  

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

  

阿弥陀佛这个主。

  

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

  

阿弥陀佛这个眷属大家是知道的,眷属以何因缘称为眷属。

  

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

  

假如为阿弥陀佛的眷属,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如此不可思议,得不退转。

  

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

  

所以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是这样的一个言说。

  

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

  

就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名尚不可得,况有其体。没有其体,那么离诸难。成就这种所谓的大义门。

  

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足。

  

大义门能载负一切众生,是故众生所愿乐,一切令满足,这是分别十六观的次第说。

  

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真实净信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

  我们在这个地方,文字的纯熟与思想的纯熟都很重要,若是文字纯熟了,你就会随文入观,了解自心,依观知心,很容易生净信。此净信,非造作信,非对待信,就是非疑非信之信,是顺应法性观察而得,顺应弥陀不可思议愿力而得,顺应自心需求而得,顺信阿弥陀佛无碍之力而得,那么这称为“净信”,非是迷信所建立。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那么我们学习净土的最终目的,就是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生得不退转,当下安心、起行、作业。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这段文字,是真正揭开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机制问题,这是一个大的机制问题。要是我们不了解法性,不了解弥陀的报德愿望,即愿力,又不了解自己的愿望,不了解净浊二种差别,我们很容易混淆在自力、佛力这种疑惑之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所谓的量当作法性,把自己现前的迷执的量当作法性,就会丢失佛法的根本利益,就是法性本清净的利益,不得安心。

  那么我们看文字。昙鸾法师在文字上十分清晰地、条理地、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法性,就是以佛愿力,以佛光明力照破世间愚痴的执着与昏暗。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

  这个文字,我们十分要注意,因为十重义中,我们看长行,十重义,它有起观生信,这是第二重义。观十七种庄严的目的,不是为了其它的,不是为了观而观,是为了令我们的法性揭示出来,心愿揭示出来,与佛陀的愿得以相应,真实的得生彼国的利益现前,令其往生利益现前,就是现下得到这样的利益。要不然你真会迷失的,迷失于未来,迷失于假设,迷失于自己的业力感知,会迷失的。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这个“必定”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现在这个人念佛说这个往生问题,总是含糊的,总是相互疑虑的,不是相互增加信心的。“诸佛如来实是大悲慈父,以无量方便予以我们无上真实信心”,这是善导大师在他的著作中这样给我们交代的。我们所有的学习就是为了增加信心,也就是法性的认取,自心自愿,自己愿望的一个认取,你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愿望啊?佛陀究竟是个什么愿望啊?法性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状态?你要不在这个抉择上认取,你就不会有正知正见,那你就不了解自己的心愿,也不了解佛陀的心愿,那你只能沉沦在轮回之中了。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现在的学佛人,一定要解决自己的心灵问题,一定要认知法性的清净的本源问题。所以“必定得生安乐佛土”。

  过去这些善知识,顺应佛陀的愿力,顺应经典,顺应法性,都是作的抉择说,安稳众生,令众生心智一时回归到清净平等上,得安乐住。所以诸佛如来菩萨皆是世间的安慰者与利益者。那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是不是应该作为世间的安慰者与利益者呢?大家可能都需要给自己作一个提醒。我们真正在这个地方抉择过以后,那法性在我们生命中的浮出,或者说法性之光自然会照耀着我们自身的依正二报。你会无畏无惧地与有情宣化这个心智的本源,自己来运用这个清净的心智本源,无畏无惧的。何以故?你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必定得生安乐佛土”。

  诸位善知识,切莫以为小因缘而能听闻,切莫以为小机而能得到,旷劫以来的沉沦实是难拔啊!旷劫以来的迷痴实是够深啊!没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我们实难得度脱啊!菩萨们,一定要善思维,一定要善于珍惜自己的学法机制,一定要善于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一定要善于出离自己无始以来沉沦的垢障,把它荡涤以尽。那下面怎么来荡涤以尽呢?昙鸾法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让我们认取运用它。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

  顺之法性,上品上生,了达自性无碍,本无差别故,所以自生安乐国土。为什么呢?本自国土故。何以故?浊土净土,本是心智所生,心智愿望自然得生,自然感召,所以愿生即生。这是没有任何畏惧的。所以了解法性,愿生者即生!没有任何可障碍之心智、可障碍之缘啊。了解法性,必然上品上生,无疑无虑。此处灭,彼处必生!正觉华化生,绝非以妄想执着而生。依佛愿力,顿生莲花中,清净化生。这是没有什么说的。

  若下下品人

  就是一生造恶,颠倒知见,沉溺在五恶十逆之中,破灭种种善法,造种种恶缘,此类有情怎么办呢?你不要往下品下生上放,也不要往上品上生上放,你要了解你自己的心智与状态。这个地方你不要说“我是下品下生”。我经常听到他们这么说,“哎呀,下品下生也好,比六道轮回要好得多呀。”我说这个你也不需要认取,你这一生也不见得真是这么个样子。人真是一生作恶也不容易呀。你善观善观,一生作恶真不容易呢。我经常认为他们是大菩萨呢。平时一生真作恶呀,忐忑不安,十分痛苦,真正恶的恶极有情,十分不容易的。你不相信,我们可以观一观。你看看,家庭不喜欢,亲人不喜欢,自己不喜欢,你周边,就是法律也不喜欢,那人是很苦的。所以下品下生,不要这样认取。当然你说,你看印光大德讲,我们要知道各尽本份,来进趣上品上生的教言。这是从明入明的教言,从乐入乐,离苦得乐的修持,十分重要。净土的教言,就佛本怀来说,还是希望我们从乐入乐,从苦离苦得乐,还是这样的希望。你要说我就在苦中实践,我在苦中成就,行不行呢?那谁也没有办法,你自己去体尝吧。

  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

  那你觉得这个人一生造恶,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其念阿弥陀佛,一声十声得生彼国。那这样的人是不是实生呢?实际这样的人跟我们现下的当下的往生,没有任何的差距啊。当下往生的人,是认为无量劫以来的善恶无记造作实在是无有自性的,他抉择了,他只能撒手了。那么临终业报恶报成熟了,地狱火现前了,苦逼啊,他不能忍受的时候他也要撒手,人不能忍受的时候肯定都会撒手。所以智有智的撒手,愚者有被苦逼所撒手,你逼到一定的时候你肯定得撒手。

  我刚出家的时间,可能是我的机制不好,我见到许许多多的出家人,就在难缘中舍报了,很苦很苦的。可能是我这个人的出家机制不好,也可能我福报不好,也可能是……我认为这些菩萨加被我,让我审观生死之苦啊。我刚刚出家前几年见了很多很多的出家人不同的死法,修行人、不修行人,很多很有名望人的死法,我看得十分地清晰。所以…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