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集▪P4

  ..續本文上一頁因果;無記惡人謗人善緣,毀滅人的善根。這五種因緣在我們這個時代十分的具足。你要是善觀察,你就會知道這個無佛時代,人是多麼容易産生困惑與迷失,多麼容易相互地爭鬥,或者說迷失這個悲心與佛力的住持。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種事。

  

這是把這十六種莊嚴次第而說。

  

既知種種事。

  

前邊我們學過這十七種莊嚴,所以說他就次第地這樣說下來。

  

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觸?

  

妙色就是有什麼感觸。

  

是故次觀觸。既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叁事。既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熏。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既知慧光淨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既知聲名,宜知誰爲增上,是故次觀主。

  

阿彌陀佛這個主。

  

既知有主,誰爲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

  

阿彌陀佛這個眷屬大家是知道的,眷屬以何因緣稱爲眷屬。

  

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爲受用。

  

假如爲阿彌陀佛的眷屬,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如此不可思議,得不退轉。

  

是故次觀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

  

所以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是這樣的一個言說。

  

是故次觀無諸難。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

  

就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名尚不可得,況有其體。沒有其體,那麼離諸難。成就這種所謂的大義門。

  

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足。

  

大義門能載負一切衆生,是故衆生所願樂,一切令滿足,這是分別十六觀的次第說。

  

是故次觀所求滿足。

  

真實淨信

  複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

  我們在這個地方,文字的純熟與思想的純熟都很重要,若是文字純熟了,你就會隨文入觀,了解自心,依觀知心,很容易生淨信。此淨信,非造作信,非對待信,就是非疑非信之信,是順應法性觀察而得,順應彌陀不可思議願力而得,順應自心需求而得,順信阿彌陀佛無礙之力而得,那麼這稱爲“淨信”,非是迷信所建立。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那麼我們學習淨土的最終目的,就是一生成辦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生得不退轉,當下安心、起行、作業。

  複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爲無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這段文字,是真正揭開了淨土法門的一個機製問題,這是一個大的機製問題。要是我們不了解法性,不了解彌陀的報德願望,即願力,又不了解自己的願望,不了解淨濁二種差別,我們很容易混淆在自力、佛力這種疑惑之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所謂的量當作法性,把自己現前的迷執的量當作法性,就會丟失佛法的根本利益,就是法性本清淨的利益,不得安心。

  那麼我們看文字。昙鸾法師在文字上十分清晰地、條理地、深刻地揭示了這個法性,就是以佛願力,以佛光明力照破世間愚癡的執著與昏暗。

  複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

  這個文字,我們十分要注意,因爲十重義中,我們看長行,十重義,它有起觀生信,這是第二重義。觀十七種莊嚴的目的,不是爲了其它的,不是爲了觀而觀,是爲了令我們的法性揭示出來,心願揭示出來,與佛陀的願得以相應,真實的得生彼國的利益現前,令其往生利益現前,就是現下得到這樣的利益。要不然你真會迷失的,迷失于未來,迷失于假設,迷失于自己的業力感知,會迷失的。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這個“必定”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現在這個人念佛說這個往生問題,總是含糊的,總是相互疑慮的,不是相互增加信心的。“諸佛如來實是大悲慈父,以無量方便予以我們無上真實信心”,這是善導大師在他的著作中這樣給我們交代的。我們所有的學習就是爲了增加信心,也就是法性的認取,自心自願,自己願望的一個認取,你自己究竟是個什麼願望啊?佛陀究竟是個什麼願望啊?法性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一個狀態?你要不在這個抉擇上認取,你就不會有正知正見,那你就不了解自己的心願,也不了解佛陀的心願,那你只能沈淪在輪回之中了。所以我們作爲一個現在的學佛人,一定要解決自己的心靈問題,一定要認知法性的清淨的本源問題。所以“必定得生安樂佛土”。

  過去這些善知識,順應佛陀的願力,順應經典,順應法性,都是作的抉擇說,安穩衆生,令衆生心智一時回歸到清淨平等上,得安樂住。所以諸佛如來菩薩皆是世間的安慰者與利益者。那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人是不是應該作爲世間的安慰者與利益者呢?大家可能都需要給自己作一個提醒。我們真正在這個地方抉擇過以後,那法性在我們生命中的浮出,或者說法性之光自然會照耀著我們自身的依正二報。你會無畏無懼地與有情宣化這個心智的本源,自己來運用這個清淨的心智本源,無畏無懼的。何以故?你沒有什麼可畏懼的,“必定得生安樂佛土”。

  諸位善知識,切莫以爲小因緣而能聽聞,切莫以爲小機而能得到,曠劫以來的沈淪實是難拔啊!曠劫以來的迷癡實是夠深啊!沒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我們實難得度脫啊!菩薩們,一定要善思維,一定要善于珍惜自己的學法機製,一定要善于及時解決自己的心理障礙,一定要善于出離自己無始以來沈淪的垢障,把它蕩滌以盡。那下面怎麼來蕩滌以盡呢?昙鸾法師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來讓我們認取運用它。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

  順之法性,上品上生,了達自性無礙,本無差別故,所以自生安樂國土。爲什麼呢?本自國土故。何以故?濁土淨土,本是心智所生,心智願望自然得生,自然感召,所以願生即生。這是沒有任何畏懼的。所以了解法性,願生者即生!沒有任何可障礙之心智、可障礙之緣啊。了解法性,必然上品上生,無疑無慮。此處滅,彼處必生!正覺華化生,絕非以妄想執著而生。依佛願力,頓生蓮花中,清淨化生。這是沒有什麼說的。

  若下下品人

  就是一生造惡,顛倒知見,沈溺在五惡十逆之中,破滅種種善法,造種種惡緣,此類有情怎麼辦呢?你不要往下品下生上放,也不要往上品上生上放,你要了解你自己的心智與狀態。這個地方你不要說“我是下品下生”。我經常聽到他們這麼說,“哎呀,下品下生也好,比六道輪回要好得多呀。”我說這個你也不需要認取,你這一生也不見得真是這麼個樣子。人真是一生作惡也不容易呀。你善觀善觀,一生作惡真不容易呢。我經常認爲他們是大菩薩呢。平時一生真作惡呀,忐忑不安,十分痛苦,真正惡的惡極有情,十分不容易的。你不相信,我們可以觀一觀。你看看,家庭不喜歡,親人不喜歡,自己不喜歡,你周邊,就是法律也不喜歡,那人是很苦的。所以下品下生,不要這樣認取。當然你說,你看印光大德講,我們要知道各盡本份,來進趣上品上生的教言。這是從明入明的教言,從樂入樂,離苦得樂的修持,十分重要。淨土的教言,就佛本懷來說,還是希望我們從樂入樂,從苦離苦得樂,還是這樣的希望。你要說我就在苦中實踐,我在苦中成就,行不行呢?那誰也沒有辦法,你自己去體嘗吧。

  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

  那你覺得這個人一生造惡,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其念阿彌陀佛,一聲十聲得生彼國。那這樣的人是不是實生呢?實際這樣的人跟我們現下的當下的往生,沒有任何的差距啊。當下往生的人,是認爲無量劫以來的善惡無記造作實在是無有自性的,他抉擇了,他只能撒手了。那麼臨終業報惡報成熟了,地獄火現前了,苦逼啊,他不能忍受的時候他也要撒手,人不能忍受的時候肯定都會撒手。所以智有智的撒手,愚者有被苦逼所撒手,你逼到一定的時候你肯定得撒手。

  我剛出家的時間,可能是我的機製不好,我見到許許多多的出家人,就在難緣中舍報了,很苦很苦的。可能是我這個人的出家機製不好,也可能我福報不好,也可能是……我認爲這些菩薩加被我,讓我審觀生死之苦啊。我剛剛出家前幾年見了很多很多的出家人不同的死法,修行人、不修行人,很多很有名望人的死法,我看得十分地清晰。所以…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