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当体当念。若不如是,佛法离我们太远了,佛法跟我们不相及啊。

  

今天我接到这个电话,我感觉到十分地有想法,就出去经行了一会儿,这四个抉择的东西就表现出来了,我说到这个地方谈谈六相,因为前天说,今天要是来谈,要先谈谈这六相,希望大家有一个法的辨识。

  

那么这四个抉择问题,我感觉到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的一个你要审观的法则。

  

“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个“愿”是以表心愿,“归命”是身口意三业的一个整体机制,“愿”是你的意乐与誓愿的守护,这个守护要么是一个整体的标志,要么是当下的一个激励。心愿心愿,我们常会说心愿,心不可见,愿能畅明。哪个人的心能见呢?因为心是无色无相之体啊、无善无恶之体啊、无是无非之体啊、无来无去之体啊、无有凡圣之体啊,你怎么能把它表现出来呢?就通过你的业、愿表达出来的。通过我们的起止实与不实表达出来的,是顺性是违性表达出来的,所以出现了善恶、是非、凡圣、男女、天地、有情无情。

  

这个地方希望每位善知识在这个法则上要不断地去运用它,就在每一个当下。不这样呢,我们这一堂两小时的时间就丢失在现下这个机制中。浪费人的生命等于谋财害命,我感觉这是十分要不得的。我希望大家在一起相互地激励爱护,真正地尊重,鼓励于法正信,莫要邂怠,莫要放逸,莫要沉沦,莫要无知,莫要行于愚痴之法,莫要相互欺骗,相互阿谀,要远离这些不真实的。大家有的舍家弃欲的出家,有的远离了自己家的亲人,到这么高的山上来干什么呢?我们在迦叶尊者下面在干什么呢?一定要策励自己。

  

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这里按四土说,常寂光土,非造非作,诸佛以修德能彻见性德之真实,常寂光土安立。阿弥陀佛这个清净本愿建立的无生之土,含四种庄严,依教而判比较好讲,但是这个违背了善导大师的抉择,善导大师希望不以教说,但以净土言说,就是以佛知见来说。佛之知见是但从总相上彻底抉择,令众生得以直接方便,就是以愿力方便,遮蔽一切解释、繁衍这种差别相,所以从总相上直接切手的,就是从清净平等觉上、法性上让有情直接体会到诸佛出世的本怀。

  

所以“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因为诸佛如来亲证无生法忍,亲证这个无自性性,所以知万法唯心之方便,在一时境界中抉择每一个当下之心智,所以得大自在力。他的每一个心愿是清晰的,每一个作为是抉择的,是明亮的,是不含糊的,是远离了善、恶、无记的,所以得以智慧自在力,无染无著,清晰明了,无得无失,普利十方。那么这个“本愿无生之生”,是真正给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在无生忍中得以真正的安立。

  

非如三有虚妄生也。

  

古来以久,对阿弥陀佛国土的争议是极大的,谈阿弥陀佛教言不了义、了义争议极大的,别时意、当下意争论是极大的,古来以久的争议都很大。因为今天看到有一个菩萨写了一本净土什么,就是专著吧。看了以后,说句实话,十分地倒胃,倒胃是什么?想吐呗。因为他从学术上写的,我也不能诽谤,听闻了这个资料感觉到也很好,但是他从一种批判性,给佛教批判性的一种角度来说,把佛教当成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反正看不下去了,想起了这些争议,这些争议之中,就是三有之说的争议,当下意与别时意之说,包括这个四土之说,了义不了义之说,我认为从名言上的抉择有异,要是各强执己见,皆是盲人摸象。要是用六相的观察方法,可能是有总相说,有别相说,有成说,坏说,有同说,有异说罢了,如此而已。

  

那么 “非如三有”,我看到净土资料上这么讲,古来就有善知识这么判,说净土亦如三界。那么在天亲菩萨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那不是三界。昙鸾法师他们依止继承了这个,在《无量寿经》上抉择阿弥陀佛国土是绝非三界的,要不然不能称为佛的国土。我感到佛教徒依佛教言就十分简单了,就没有那么多争论的东西。

  

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

  

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要从法性上观,审观你学这个佛法是不是真正的心地的需求?是不是真正干净的?是不是真正的平等清净的?是不是如实的?你不能迷信哪!要是迷信,那我们佛教徒太可怜了。因为迷信,人就会人云亦云,盲从倒见,心智不能清晰抉择,往往就会被语言与外境所牵制。因为昧失这个法性清净故,要是你知道法性清净,别人说什么话,你可能都很清晰地透视。

  

(谁能不能让他们几个沙弥去休息休息,在门外吵啊闹的。他们要么学习,要么什么的,安排一下。不行让他们回家。)

  

“法性清净,毕竟无生”,是我们观察法则的一个重要依止。要没有这个观察,佛法与外道教言没有差别了,丝毫没有差别了。

  

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

  

我们前天这个文字学过,我们为了衔接上,再作一次提示。

  

“是得生之情耳”,此情,实在是没有自性的,假于取舍,表达一时无常因缘。因为一切表现,皆是无常无我之相,只是因缘和合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生之情。凡夫知见,往往要有一个依止,要不然会成断灭见。所以诸佛如来以悲智二心利益世间,凡夫有情往往是以二种边见来迷惑自己。源头是一如的,表现就有这么大差异。不是是,就是非——二种边见。那么不是是、就是非是边见,那诸佛如来不是智,就是慈悲,那么就运用这两种知见来观察世间,它的源头都是所谓的清净法性。所谓取之异、表现异,本源一如啊。 “同一本源故”。我们要认识不到这个地方,我们学佛的机制就散坏了。学佛的机制一旦散坏,那佛教的住世与传播,也会产生疑虑。所以是这么个说法。

  

生苟无生,生何所尽?

  

这又是一个说法了。

  

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

  

要是我们真正生于这个无生地,一切沉沦的机制就会散坏,一切言说的无始的本性也真正表达出来。

  

号振三千。无反无复

  

法性本来无有尘染,无反无复。这是一信永信之说,一顺永顺之说,一见永见之说,恒古恒今,非是造作而来,所以“无反无复”。

  

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

  

委屈中佛建立净土,对待浊土中建立净土,众生分别中设立净土,所以说这是分别说、成说。这种说实在是为了利益有情说。佛不与佛说法,就象佛不与圣者制戒是一样的,所以净土亦复如是。净土不与净土中人说,那净土只与浊土中说。干什么呢?以令浊土有情、执着于种种虚妄有情有一个机制、善巧。

  

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我们前边学过十七种庄严,就是器世间庄严。

  

总相别相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

  

刚才是说六相。

  

初句是总相。

  

清净相者为总相。

  

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道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所以以清净相,总说净土这个清净总相。那么总相里面的实际内容,就是十六句分别说。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昙鸾法师还是用天亲菩萨这个文字直接来解释十六种庄严。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诸位善知识真的要注意这一点,为什么这地方说“出世善根”呢?大慈悲是出世之善根,执着、染着是世间之根性,这个我们可以看得到的。从法性清净来说本来无二,但执着于我清净,执着于我法之时,就会产生世间;大悲心中,无世间染,利益世间,所以说是出世善根。深达法性,无染无著,是为慈悲智慧心。这个我们要有正面的观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出世善根以大慈悲心所表述。

  

象我们在这个世间,尤其是大家现在作同参道友,同一道场,或者说共住之时,这大慈悲心十分的重要。要是没有慈悲心的修持,我们这个世间共住修法是很困难的,这个机制很困难的,很容易造成自私与狭獈。我们都知道末法时代修法,在无佛时代,有五种障碍,前面讲过的五种障碍。这个障碍是声闻自利之心,无大慈悲修持;无他力住持,自以为是;外道乱善;不信…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