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集

  第十集

  原文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今天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昨天因为迎请佛像,我们耽搁了一节课的学习。这个学习本来是认识我们每一个有情现前心智、生命、依正二报延续法则的一个机会。我们学习净土非是心外法,亦非是妄想心智心内法。此法是阿弥陀佛顺愿建立这么样一个清净的国土,以誓愿建立,令一切众生——所谓迷失自心众生、不知归向众生——皆有依从,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入法性,成就自在力。

  

阿弥陀佛所成就誓愿,无外乎从四个方面,我们可以来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佛法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需求,或者每个众生对法则的认取与抉择,要不然我们来学习佛法就变得没有意义。阿弥陀佛建立这个清净国土,乃至立四十八愿,他的根本依止没有离开我们常谈的佛性、法性、本性、自性。

  

一切佛教徒都知道一切法无有自性。那阿弥陀佛顺应这个自性是何以安立的?诸佛亲证这个法性、佛性、本性,是一切法之根源,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一切浊净善恶凡圣之根源。诸佛如来在这个根源的机制上彻底地成熟了这种依正二报的运用,凡夫昧失了这个机制。所以说一般我们谈佛法,诸佛如来所有功德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未修未证,实无有修证,实无有言说,这是顺应法性说。作如此说,一切倒见众生、执着众生,乃至说凡圣有情,皆有迷倒之处,或者说染着之处,那么细微的惑乱、细微的迷惑也会造成不能究竟抉择法性周遍,所以诸佛如来立清净誓愿力,广播于世,诸佛如来成就的这个誓愿力表达这个净土的成就。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建立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就如我们这个三界之世间各有业报所现,但它是逾越三界,后面这个昙鸾法师有讲的。那么天亲菩萨他们这是一脉相承,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他这誓愿建立清净国土,亦是为了众生,为了使众生透达无碍心智,回归究竟心源之处,这是个依止法则。那么这个愿,透过这个愿,我们能透视到法性的回归与抉择;没有这个愿,没有这个国土,我们没有依止啊。所以以佛愿普利十方,众生得见自性,毕竟安乐住。

  

那么顺愿建立这个国土,众生各有取舍,所以佛陀又顺应众生的各个需求,设置种种方便,三辈九品说。象净土教言的这个整体的机制来说,有两类判教:一类判教是四土说,一类判教是不需四土说。需依四土说是教下的,像天台,天台判教是判四类土的——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以种种说法来表现在世间。那么在净土法门的教言中,以善导大师这个完整的机制中,他是不需此判的,他不作这样的判。为什么呢?在念佛一法中,唯依佛陀的誓愿与国土为增上缘,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土、顺应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成就根本,所以一切往生皆以佛的愿力为增上缘。他所依止所从呢,表现在一点上,一点我们方便切入,而不是泛谈。那么若作四土说,就谈的很广泛很细腻,往往令心力不足之有情迷失法则,无所适莫,无从下手。

  

所以有对机说、顺性说、顺愿说、有顺众生机制说,下面还有我们自身的取用说。这四类机制中,现在学习净土的,顺应自己的知见想法的比较多一些,顺应佛陀给予的对机教化的就偏少了,那我们要顺应佛陀愿力的人少之又少,那随顺法性之人决定是证悟之人。这四类机制,我们要善于审思,我们用哪种方法来认定自己学习净土、实践佛法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发心。要是认识不清自己的发心,我们就是学习,也是在一种迷茫状态下、不清晰状态下,来延续这个机制,那么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把一个法则清晰地、纯熟地运用出来,也可以说很难去真正地实践一个法门,在一个法门的机制下很难认真地去实践。

  

现在学佛的菩萨们,涉猎的法门是极多的。随便找一个出家、居士来问一问,大家都接触过十个八个的教言,三五个的传承,但就一门深入的机制,甚为可贵,甚为稀少。但你说我广泛地涉猎有什么不好呢?有没有意义呢?广闻博学要不增加知见,只增加自己消除这种虚妄倒见的善巧,不失为方法;若是增加慢心,增加谈资,实在是阻碍自己脱离生死轮回的蔽障、障碍。这个地方还是希望我们大众有这个发心的观察。那么在接着前天文字学习之前,作这么个提示。

  

因为来之前我祈祷了一下。有这四种机制,感觉到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在机制上的观察,即在自己的发心上不清晰,或者说运用法则上不清晰。有所学,无所用;有所思,多是颠倒与迷茫的思维,而不是抉择思维。那样往往造成了精神与生命的浪费,学法机制的浪费,就是说你这个学法的机制浪费掉了。不要增加学问!

  

今天有一个居士大概十点多打来一个电话,谈他的迷茫。这个居士经常给人讲法,到处给人讲法,很乐意给别人讲法,但现在十分迷茫,问我咋办呢?我说你再给别人讲讲法就有办法了,越讲越明嘛,对不对?自己要明也要明人,要不然你何以给别人讲法呢?他说实在现在是很困惑。这是自己的发心不清晰。

  

那么我提出四类机制:你说能顺应法性来实践佛法,不可思议;能顺应佛陀的愿力来了解自心,不可思议;能随顺佛陀对机施教的机制来认识自心,也不可思议;能择取自己的真正需求,也不可思议。就怕你这四个一个都不靠,那就不知道是要干什么了,那肯定就是业习的纵容与颠倒知见的培养了,那学法就很困难了。这个作一个提示。

  

还是打开书,我们昨天学到那个……因为文字本子不一样,我也不好说页数。接着前天的学习。

  

六相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

  

昨天提到总、别二相,总相与别相的问题。华严宗有一位善知识智俨大师提出来,一切法中若以六观相,皆能解决这个观察方法,就是从六个角度都可以观察,要不然会造成无意义的争斗、无益之争。犹如盲人摸象啊,总以为自己是真实,自以为自己有理、有地,所以迷失自心,迷失圆满清净自心。现在这个盲人摸象的争法,在我们学佛的机制中往往就会产生。因为要是作六相观,一般我们就不会与人争论了…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