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的减损。我就举这个例子,我看到水泥台,我就想到我这个减损了。那一年在这安居的时间,也是刚刚做了水泥地,天上下大雨,也是安居嘛,我十分心痛,我们信施不易啊,这沙子被那个马驮上来,蹲到那个地上,身体发抖,血汗从毛孔里流出来,我都掉泪,我说这要是下雨,把这个地方给冲了,于心不忍,就坐在这个地方,闭上眼睛就把身体大大大……我想大概把这个山大住了,我就不管了,我想反正雨淋不着就对了,就大大大……后来就下雨下雨啊,但这个地方不下了,周边就下雨,人很难受也很痛苦的。
你说你这个玩意它能那么大吗?我不知道,但你可以做试验,你完全可以做这个试验的。但你一定要感知到这个大,就是你的感知一定要到的。你不能说我身体象法界一样大,没有用啊,那你是吹牛,对不对?你要你那个感知很亲切的能感知到这个地方。好了,他们说,我说好了没有呢?好了。后来就忘了把这个意识感知平和地来把持一下、调整一下,忘了。好了,第二天第三天就开始身体就不行了,特别弱,怎么搞的?怎么想也想不起怎么回事了,后来想,哎哟,你搞鬼名堂嘛,你肯定搞鬼名堂了。后来想一想就是因为这鬼名堂把自己身体搞的,有一段时间身体可不好了。那你可以做试验,我不是吓你的,但你这感知性一定要到。我说这个神之所以神,就是个感知的问题,你能不能做得到呢?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主要是我们人类很少去好比说修四大观——风大、地大、火大、水大,或者说修六大、四大啊,你要是修四大的,你感觉这个都不算什么的,没有什么,也没什么悬,也没有什么,很普通的一个修法。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能大能小的,能大能小的这个力量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所谓的神之所以神,用所谓的平常思维是很难遮盖一个东西,那么你要说你可以不让它下雨,你再给我们试一试,我没有那么多力量了,你可以试验的。
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我们的心智是没有自性的,所知之所以神,我们的感知业力也是没有自性的,之所以神。这个地方就是个自他二利的一种无自性法则的畅明。好,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入第一义谛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这是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了,刚才我们说的无自性的问题。
入第一义谛者
第一义谛,我们讲真俗二谛,那第一义谛就是所谓的真谛。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第一义谛妙境界相,那么娑婆世界不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吗?娑婆世界亦复如是,决定无疑的。那你怎么不讲娑婆世界第一义谛殊胜妙相庄严,我们大家就会容易混淆走不出来,因为我们固执的熏染,在这世上生活的固执的知见已经形成一种力量了,所以以阿弥陀佛他方净土殊胜第一义谛妙相庄严境界来牵制我们,令我们走出现前知见的执着,这是一个方法罢了。
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因为总共是十七句,第一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那么是清净观,所谓的清净庄严分,他说第一义谛就是彼国清净,那么我说这个阎浮提娑婆世界是清净的,你能信吗?你怎么个信法?怎么个思维方法呢?所以这个地方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清净庄严的这种相来引发我们的这种审视思维观察的机制。所以“十六句及一句”,那么加起来十七句。“次第说,应知。”这个次第呢,说了第一句,来展现十六句清净实质内涵。
那我们心智要清净,我们这一念法界体性智,一念最初清净心智的萌动所照耀觉知的世间,可以说都可以在第一义谛的平等清净下来观察的。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
为什么说因缘法呢?世尊在教言中这样宣化,“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那么这是三乘所认取的共同一个教言。佛教要不讲因缘法就讲爱憎法了,你一定会有爱憎了,会有善恶了。但佛世尊讲因缘法彻彰中道义,但说因缘,所以“因缘法”。
此“谛”是“境”义,
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十七种庄严来缘,令我们得见心智,说外境照见心智,心智亦了知外缘,所以境心一如,这样我们就能万法唯心的有一个透视之力。那当然也就会了解第一义谛之善巧,无对无待。
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
这一法句就是所谓的清净句,把十六句汇入到清净句上了,就是无对无待。那么分开,俨然庄严于世间,普利诸有情,自他受用自然具足。这个地方怎么来审观呢?《普贤行愿品》讲这个讲得就比较简单了,三世为一念,一念入三世,那么这个就是一个方便法了,我们能不能把无量无边的差别相归入无差别总相中来审观呢?所谓清净相就是总相吧,第一义谛所表达。那么展开就具足无量的庄严,所以有十六句分别说,十六句实是无穷说,说一句清净庄严实是总摄一切清净法界,总摄一切众生心智清净。那么这样我们就得一个观察方便。所以“入一法句”文。
当更解释。
第一句,看看他下面怎么解释。
十七句次第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这段文字稍微长一点,所以次第观者,次第观相是由浅至深的一种方法,实际说虽是平等,若以次第的能令我们趣入这种感知观察心智中,来除我们心中之疑虑、粗细二种疑虑,这疑虑真是很迷惑人的。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
总别相——总相是清净,别相具足种种实质内涵,所以次第显现。
云何起次?建章言:
一开章就称为建章,九十六句子一开始就这么说,
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他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他这个所谓的建章之言,开始就这么样的设置。
此中有疑。疑言:
我不知道大家生疑不生疑,生疑不可怕,你不要回避这个疑,回避这个疑是没有意义的,疑者不舍,进趣消除的善巧,这样正是学习佛法的一个机制。要是舍了那就不叫疑了,那叫拒绝,那就不是疑。这个地方大疑大悟,没有事情,小疑小悟。那你说净土信愿行嘛,这信是建立在除疑的基础上生的信,并不是说我迷信,迷信你不能往生彼国的。何以故?你迷失自心,你虚妄认取了。我们看他这个讲法,“此中有疑。疑言:”他是这样说的。
生为有本,
生灭之法,对待之法,有生必然有灭,这是有为造作。
众累之元。
你说往生往生的那这不是众累之元吗?轮回对待之本吗?这是设立一个疑。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疑呢?你没有,你要鼓励鼓励自己看看心灵深处有没有这样的疑,你要不鼓励自己,那你就会草草的把它带过去了,那你下边真正遇到事情,你还是朦胧。我们看看他下面的文字。
弃生愿生,生何可尽?
这是设问啊,前面生疑,后面设问。疑中有疑虑,虑者就有所疑虑的内涵了。那生何可尽呢?你弃生愿生,弃此娑婆世界之生、轮回之生,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生,那这生何可尽呢?
为释此疑,
为了解释破除这个疑虑故。
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
那么这十七种都是为了消除这个疑虑的。我们看看前面有文字说,天亲菩萨讲是这样子的,说观察彼国庄严功德由于观彼而生信心。他讲因起观生信者,他判十重,把长行来做了十重解释,第二重就是所谓的起观生信,那么这还是解释起观生信的文字。因为你要观行体相,你才能入净心庄严,次第讲的这十重义,他把它分了十重义。这个地方就是来次第消除我们的疑虑,使我们因观生信,所以就是它第二重义所摄。
象我们学这个文字的前后次序不可错乱,为了消除这个疑虑,是故作这个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观。
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何以无生为生呢?我们都是知道阿弥陀佛的因地为利益十方众生故,设立净土,这本身就…
《往生论注讲解 第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