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的減損。我就舉這個例子,我看到水泥臺,我就想到我這個減損了。那一年在這安居的時間,也是剛剛做了水泥地,天上下大雨,也是安居嘛,我十分心痛,我們信施不易啊,這沙子被那個馬馱上來,蹲到那個地上,身體發抖,血汗從毛孔裏流出來,我都掉淚,我說這要是下雨,把這個地方給沖了,于心不忍,就坐在這個地方,閉上眼睛就把身體大大大……我想大概把這個山大住了,我就不管了,我想反正雨淋不著就對了,就大大大……後來就下雨下雨啊,但這個地方不下了,周邊就下雨,人很難受也很痛苦的。
你說你這個玩意它能那麼大嗎?我不知道,但你可以做試驗,你完全可以做這個試驗的。但你一定要感知到這個大,就是你的感知一定要到的。你不能說我身體象法界一樣大,沒有用啊,那你是吹牛,對不對?你要你那個感知很親切的能感知到這個地方。好了,他們說,我說好了沒有呢?好了。後來就忘了把這個意識感知平和地來把持一下、調整一下,忘了。好了,第二天第叁天就開始身體就不行了,特別弱,怎麼搞的?怎麼想也想不起怎麼回事了,後來想,哎喲,你搞鬼名堂嘛,你肯定搞鬼名堂了。後來想一想就是因爲這鬼名堂把自己身體搞的,有一段時間身體可不好了。那你可以做試驗,我不是嚇你的,但你這感知性一定要到。我說這個神之所以神,就是個感知的問題,你能不能做得到呢?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主要是我們人類很少去好比說修四大觀——風大、地大、火大、水大,或者說修六大、四大啊,你要是修四大的,你感覺這個都不算什麼的,沒有什麼,也沒什麼懸,也沒有什麼,很普通的一個修法。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能大能小的,能大能小的這個力量是個什麼東西?我們所謂的神之所以神,用所謂的平常思維是很難遮蓋一個東西,那麼你要說你可以不讓它下雨,你再給我們試一試,我沒有那麼多力量了,你可以試驗的。
是故十七種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我們的心智是沒有自性的,所知之所以神,我們的感知業力也是沒有自性的,之所以神。這個地方就是個自他二利的一種無自性法則的暢明。好,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入第一義谛
▲入第一義谛者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第一義谛”者,佛因緣法也。此“谛”是“境”義,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爲“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
這是個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了,剛才我們說的無自性的問題。
入第一義谛者
第一義谛,我們講真俗二谛,那第一義谛就是所謂的真谛。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
第一義谛妙境界相,那麼娑婆世界不是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嗎?娑婆世界亦複如是,決定無疑的。那你怎麼不講娑婆世界第一義谛殊勝妙相莊嚴,我們大家就會容易混淆走不出來,因爲我們固執的熏染,在這世上生活的固執的知見已經形成一種力量了,所以以阿彌陀佛他方淨土殊勝第一義谛妙相莊嚴境界來牽製我們,令我們走出現前知見的執著,這是一個方法罷了。
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因爲總共是十七句,第一句“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那麼是清淨觀,所謂的清淨莊嚴分,他說第一義谛就是彼國清淨,那麼我說這個閻浮提娑婆世界是清淨的,你能信嗎?你怎麼個信法?怎麼個思維方法呢?所以這個地方以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清淨莊嚴的這種相來引發我們的這種審視思維觀察的機製。所以“十六句及一句”,那麼加起來十七句。“次第說,應知。”這個次第呢,說了第一句,來展現十六句清淨實質內涵。
那我們心智要清淨,我們這一念法界體性智,一念最初清淨心智的萌動所照耀覺知的世間,可以說都可以在第一義谛的平等清淨下來觀察的。
“第一義谛”者,佛因緣法也。
爲什麼說因緣法呢?世尊在教言中這樣宣化,“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那麼這是叁乘所認取的共同一個教言。佛教要不講因緣法就講愛憎法了,你一定會有愛憎了,會有善惡了。但佛世尊講因緣法徹彰中道義,但說因緣,所以“因緣法”。
此“谛”是“境”義,
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來緣,令我們得見心智,說外境照見心智,心智亦了知外緣,所以境心一如,這樣我們就能萬法唯心的有一個透視之力。那當然也就會了解第一義谛之善巧,無對無待。
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爲“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
這一法句就是所謂的清淨句,把十六句彙入到清淨句上了,就是無對無待。那麼分開,俨然莊嚴于世間,普利諸有情,自他受用自然具足。這個地方怎麼來審觀呢?《普賢行願品》講這個講得就比較簡單了,叁世爲一念,一念入叁世,那麼這個就是一個方便法了,我們能不能把無量無邊的差別相歸入無差別總相中來審觀呢?所謂清淨相就是總相吧,第一義谛所表達。那麼展開就具足無量的莊嚴,所以有十六句分別說,十六句實是無窮說,說一句清淨莊嚴實是總攝一切清淨法界,總攝一切衆生心智清淨。那麼這樣我們就得一個觀察方便。所以“入一法句”文。
當更解釋。
第一句,看看他下面怎麼解釋。
十七句次第
“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淨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雲何起次?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中有疑。疑言:“生爲有本,衆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爲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叁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上失無爲能爲之身,下湎叁空不空之痼。根敗永亡,號振叁千。無反無複,于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淨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總、別爲二。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淨佛土過叁界道。彼過叁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既知量,此量以何爲本?是故觀性。“性”是“本”義。彼淨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種事。既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觸?是故次觀觸。既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叁事。既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熏。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既知慧光淨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既知聲名,宜知誰爲增上,是故次觀主。既知有主,誰爲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爲受用,是故次觀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是故次觀無諸難。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是故次觀所求滿足。
這段文字稍微長一點,所以次第觀者,次第觀相是由淺至深的一種方法,實際說雖是平等,若以次第的能令我們趣入這種感知觀察心智中,來除我們心中之疑慮、粗細二種疑慮,這疑慮真是很迷惑人的。
“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淨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
總別相——總相是清淨,別相具足種種實質內涵,所以次第顯現。
雲何起次?建章言:
一開章就稱爲建章,九十六句子一開始就這麼說,
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他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是他這個所謂的建章之言,開始就這麼樣的設置。
此中有疑。疑言:
我不知道大家生疑不生疑,生疑不可怕,你不要回避這個疑,回避這個疑是沒有意義的,疑者不舍,進趣消除的善巧,這樣正是學習佛法的一個機製。要是舍了那就不叫疑了,那叫拒絕,那就不是疑。這個地方大疑大悟,沒有事情,小疑小悟。那你說淨土信願行嘛,這信是建立在除疑的基礎上生的信,並不是說我迷信,迷信你不能往生彼國的。何以故?你迷失自心,你虛妄認取了。我們看他這個講法,“此中有疑。疑言:”他是這樣說的。
生爲有本,
生滅之法,對待之法,有生必然有滅,這是有爲造作。
衆累之元。
你說往生往生的那這不是衆累之元嗎?輪回對待之本嗎?這是設立一個疑。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疑呢?你沒有,你要鼓勵鼓勵自己看看心靈深處有沒有這樣的疑,你要不鼓勵自己,那你就會草草的把它帶過去了,那你下邊真正遇到事情,你還是朦胧。我們看看他下面的文字。
棄生願生,生何可盡?
這是設問啊,前面生疑,後面設問。疑中有疑慮,慮者就有所疑慮的內涵了。那生何可盡呢?你棄生願生,棄此娑婆世界之生、輪回之生,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生,那這生何可盡呢?
爲釋此疑,
爲了解釋破除這個疑慮故。
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
那麼這十七種都是爲了消除這個疑慮的。我們看看前面有文字說,天親菩薩講是這樣子的,說觀察彼國莊嚴功德由于觀彼而生信心。他講因起觀生信者,他判十重,把長行來做了十重解釋,第二重就是所謂的起觀生信,那麼這還是解釋起觀生信的文字。因爲你要觀行體相,你才能入淨心莊嚴,次第講的這十重義,他把它分了十重義。這個地方就是來次第消除我們的疑慮,使我們因觀生信,所以就是它第二重義所攝。
象我們學這個文字的前後次序不可錯亂,爲了消除這個疑慮,是故作這個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觀。
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
何以無生爲生呢?我們都是知道阿彌陀佛的因地爲利益十方衆生故,設立淨土,這本身就…
《往生論注講解 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