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啊?貪嗔癡慢疑,怕什麼呢?所以,貪嗔癡慢疑邪見正是我們良師益導,你莫要害怕。但這有一個前提,你要念阿彌陀佛。你不念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無量威德善巧、不可思議善巧、法性周遍善巧、普攝一切衆生之善巧,那你的貪嗔癡慢疑就不是你的良師益導了,那它就可以把你牽製到無盡的生死海中了。所以,一切善知識、一切念佛人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正是我們的良師益導,令我們進趣菩提,透達諸佛無礙力。
這希望諸位善知識善思維、善觀察啊。善導大師在他《觀經四帖疏》序言中,我看到這句話,十分的震撼,十分的感動,就象剛才驚雷一樣,真是如雷灌頂啊。他就這樣說的——“諸佛如來皆以貪嗔癡慢疑爲良師益導,一切衆生以嗔癡慢疑爲怨對。”你看衆生,什麼叫衆生?就是凡夫愚癡之有情把貪嗔癡慢疑看得象敵對一樣,把他敵對起來了。諸佛如來看到衆生貪嗔癡慢疑邪見生起刹那,即見自性。直透本源力,直透自性力,得以無礙力,成就抉擇力,法性一時蕩漾在法界,普利十方,無畏無懼。我們一生起貪嗔癡慢疑就嚇得要麼是抱腦袋,要麼就去忏悔,要麼就胡說八道,要麼就隨著這個業流蕩漾去。那些智者覺者呢,但以無礙力透視其本質得以抉擇。正修行路就在你那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生起之刹那,那是正修行的時候。什麼正修行呢?“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住持什麼呢?住持你本源心念,還令回歸到阿彌陀佛清淨報土之中。你能不能如實安住呢?你要不這樣修持,這淨土法門我們怎麼念佛啊?我們念念念的什麼啊?怎麼念佛啊?
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爲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衆生所及處,皆是彌陀眷屬。你這樣念佛多好啊,你用這樣的造作心也好,這樣的無礙心也好,這樣的隨順心也好,這樣不可思議的心也好,就是法性周遍力嘛,正覺不思議力嘛,無對無待真實力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佛的願力嘛,攝化衆生鹹得不退轉的真實不可思議的教言力嘛。那我們作爲念佛人就要念佛啊!念佛人就要念佛啊!
你不念佛你念什麼?我以前遇到許許多多的念佛人都這麼跟我說,哎呀,師父,我這念佛怎麼這麼多妄念呢?我念佛怎麼還是跟以前差不多呢?我念佛現在怎麼還比以前倒黴呢?我念佛……我說,你一點都沒有念佛,念佛是幌子,你念你的貪嗔癡慢疑煩惱是真實啊,你內在念的是貪嗔癡慢疑邪見,你把那個念佛當幌子用了,你打個幌子。念佛不是包裝,要從你的心智中抉擇,念念中抉擇,從妙用中抉擇,切莫自欺,更莫欺他啊!所以念佛要從心智念佛,業相念佛,本性中透視念佛之抉擇,要不然我們念佛實在是嘴上念佛,心中還蕩漾在貪嗔癡慢疑的執著之中,那你怎麼能得到佛法利益?無量眷屬你看不到的。
你就會看到,象現在社會上說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哎,你看那阿彌陀佛那些眷屬們、那些智者怎麼教導的?念佛者萬修萬人去,念貪嗔癡慢疑的人才是念佛的多,往生的少,他是嘴皮上念,因爲啥?不願意往生,怎麼能往生呢,對不對?願往生者決定往生!所以,萬法唯心啊,其本質如是啊,法無自性,抉擇妙用一時生起,在凡在聖,決定你作啊!所以你說不生你就不生呗,你何幹別人啊?說虛妄造作一時沈淪,那就自己沈淪去了,所以,此類惡知識,你要善悲憫他,說你不能往生,你說別人不能往生你往生吧,我們大家都鼓勵你往生。
我經常聽到他們這樣說,哎呀,念佛的多往生的少,我說去你的,不要閑扯,你念佛的呢,哪是念佛的?不是念佛的對不對?就是念你那一點知見力、推測力、妄想力、煩惱力、顛倒力,就這麼個念。這是什麼個物件?你不覺悟,你忏悔去吧!我罵人了,對不起,忏悔啊。
在這個地方真應該,我們應該覺醒啊。念佛!念佛威德力、不思議力、功德力、願力!念佛的法性成就力、周遍力、普攝十方不思議力!要不念這個,哎呀,那只有沈淪無際啊!
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還是希望大家念佛,作一個真正的念佛人。滴水還海啊,真是永無退轉。你莫要懷疑,你說我懷疑,我感覺你懷疑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照著你了,你不懷疑的時候,你忘了。
好,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十四、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故。】
此雲何不思議?不食而資命,蓋所資有以也,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乘佛願爲我命,焉可思議?
善哉!哎呀,昙鸾法師字字玑珠啊,不可思議,都是珍寶啊,這文字,每一句話都是象珍寶的串珠一樣,一串一串的,都是珍寶啊,字字皆圓,真像一串菩提珠一樣。哎呀,實在有一點不忍心讀它。太好的經典,讀了不忍心,太美妙了,太光彩照人了。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
在佛法中若無受用,衆生遠離;在佛法中若沒有受用啊,智者遠離;在佛法中若沒有受用啊,愚者遠離;在佛法中若沒有受用啊,一切衆生都遠離。所以,佛法的受用十分的重要。
諸位善知識啊,一定不要輕視“受用”二字。你說你這不是染著嘛,當染者必染啊!所以,攀緣于佛,遠離戲論。緣于正受用,那麼我們能出離顛倒受想行識,這地方一定要具足呐,一定要注意呐,不注意會出問題的。
很多人說,學佛就是個苦,我不相信;很多人說,學佛就是個樂,我也不相信;有人說學佛反正就那個樣子,我也不相信。我感覺各個取用有異。這個取用有異是什麼呢?受用啊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注意自己學佛中的受用,要不注意,我們就很容易退失佛法——佛法的修持與佛法的向往。就是意樂菩提心很容易被蒙蔽起來,那麼你那個慈悲喜舍,喜舍慈悲生不起來。這個意樂菩提心的修持、受用的修持十分重要,它不是染著,這個染著啊,下面他講的十分清晰的。
以前有一次,我們在一個城市裏,一群出家師父和一群居士在那兒談佛法的受用。有人說,學佛就是要吃苦,我說反對;有人說,學佛就是要快樂,我說反對。他們說:“說什麼你都反對,那你怎麼看呢?”我說我沒有看法。爲什麼要反對呢?你要說,佛法就是快樂,是,行,阿彌陀佛說了,《無量壽經》上也講了,《阿彌陀經》也講了,“往生彼國,但得其樂,無有衆苦。”哎喲,他腦子馬上出問題了,出什麼問題呢?說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一點苦都不要受,一受苦我就找阿彌陀佛的事,阿彌陀佛怎麼要我受苦呢?對不對?一受苦了,這是什麼阿彌陀佛啊,念阿彌陀佛怎麼還受苦呢?他染著于一個什麼呢?對待的樂。那麼這個樂是對待的,不能稱爲樂。
有人說受苦,那你染著于對待的苦了,你就在苦中,苦苦苦苦,那你最多能生個出離心,厭離心、出離心的增上,就是太苦了,我不染著了,我看到苦谛了,心得休息,抉擇安樂了。這只不過是個趣入方便,所以苦樂皆是進趣方便,決非踏實處。踏實處非苦非樂,苦樂可以受用。苦樂一時受用,抉擇現前。那是真正的所謂的“禅叁昧爲食”。
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偈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故。
佛法味是遠離我們衆生辯識之苦樂、對待的苦樂,這個希望大家愛樂叁昧啊!愛樂叁昧的修持、正受的修持,正受的修持十方重要。現在實踐佛法的人慢慢慢慢就放棄正受的實踐,多沈淪于、多進趣于什麼呢?多進趣于理解了,教啊、信啊、行啊、證啊、果啊,在行啊、證啊、果啊這叁個位置上多有丟失了,這叁個地方是要我們勤于實踐之處。教、行、解這是我們要多習之處,聞思修嘛,這是聞思之處。那個修啊,在聞、思的前導下,必然要正行的,要不然啊,叁昧爲食的法味你是體驗不到的,那你不能深入佛法甚深功德海啊。就是叁明四智五眼六通,一切自在方便、十八不共、四種無畏你得不到的。你還是一個沈淪在凡知、凡見、凡情之中,你怎麼能得到佛法真正的樂趣呢?你不會真正贊歎偉大的佛陀、真實的佛陀、稀有的世尊,你還會沈淪在你的知見那個小圈子裏。就象那個驢拉套一樣,你在那個裏面轉啊轉啊,你走不出來的!勤苦一生一生,你不能出離那個愚癡的圈套。那我們要真正學習佛法,要有正受的。
“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故。此雲何不思議?不食而資命。
因爲,可能我們現在這裏頭的人兩餐的可能多一些,也有叁餐的。那你要有禅定,你要真正看到有禅定的人,幾年、幾十年、幾劫他都可以不吃東西。跟他沒有關系啊,他禅叁昧爲食,那什麼呢,你看有的人證得叁昧了,彈指傾就是幾天、幾十天、幾百天、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劫他都會過去的,因爲什麼呢,他這個正受現前之時啊,時空的這個概念沒有了。我們現在這個時空概念是凡夫知見所見啊,強執區別過現未來。在正受之中,是沒有這種差別得見的,我們都聽過《妙法蓮華經》啊,讀過《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這一坐四十小劫,俨然未散啊。
我們到靈鹫山去了,那兒講《法華經》,誰看到,誰也沒有看見。我正在那作祈禱呐,作祈禱我害怕了,嗚,上來了,整個山上上來很多很多人。在讀《無量壽經》的時候,作了個祈禱,我說我有點害怕了,害怕什麼呢?這世尊講《妙法蓮華經》四十小劫沒有動本座啊,那現在釋迦牟尼佛應化身都取滅了,我們這兒燒成舍利了,對不對?說釋迦佛的舍利呐,實際他還在那講法呐。
時間是凡夫知見、沈重知見、對待知見産生出來的一種虛妄執作。那你那叁昧正受力要現前的話,那你就深信不疑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還未動本座呐,還在講《妙法蓮華經》啦。四十小劫未動本座,釋迦佛才取滅多少年啊?就按叁千年算,這四十小劫怎麼算啊?一小劫,他們舉個一小劫的例子,說夫一小劫者,譬如,他是這樣,譬如,四十由旬的城市,高四十由旬的城牆,裏面裝滿芝麻、芥子,五百歲取一個芥子,把這裏面的芥子取完了,就是一小劫。
四十個小劫釋迦佛在靈鹫山上講《妙法蓮華經》,你說他上哪兒有過、現、未來?所以,佛以無礙禅定力故,從此劫到彼劫、無量劫,一時守護,色身不壞。我們說什麼叁昧力、正受力,什麼力啊,現在我們什麼力啊?一頓不吃餓得慌,那你什麼力啊?你就粗重之力呗,什麼力啊,水谷之氣呗,就是這麼個力呗。那我們學習佛法,的確要是深入實踐呐,十分重要。
所以,《佛說般舟叁昧經》上講,九十日一彈指傾。哎呀,我以前真是沒有正知正見啊,智真老和尚講啊,你要行十個般舟啊,我一想,頭就大了,我一想十個九十天,這、這……頭就這麼大這麼大了,沒地方放了,我說不行。這一不行,這十幾年就把我苦了,起碼說是把我苦的真是……你靠自己,你不行你就慢慢來吧,對不對?不行你就慢慢來呗。
所以,一切善知識,若得遇行法之功德、行法之機製,抓住自己,絕不敢松手的!要不然,猶如愚人啊,入寶山而空手歸。我就是這愚人啊,大家一定不要學我,學我就完了。所以,要是得遇善知識、得遇法則,勤而行之,切莫舍離,如入寶山,莫空手歸啊!所以,希望諸位善知識遇到法則了,一定要深入實踐,不要錯失,失之交臂,那就是可惜,可惜了。
“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故。此雲何不思議?不食而資命,蓋所資有以也
“所資”,阿彌陀佛是師,我們是子。師資二法,我們是知道的,就是阿彌陀佛是師、師長啊,我們是弟子嘛,弟爲子嘛,師爲資嘛,我們接受他這個資産啊、教育啊、福德因緣啊,我們就是子嘛。
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
就是給我們無量的功德,不是佛的願嘛?你要這樣問問自己啊,給我們無量的樂趣、安心、功德,不是佛的願望嗎?真是,我們要真問問自己啊。資名子嘛,阿彌陀佛是師,你是子嘛,就象我們的家長要把他們的這個家産付囑給你是一樣的,阿彌陀佛要把他的無量兆載永劫修持的功德資養于我們嘛,資教于我們嘛,付囑于我們嘛,這不是他的願望嘛?這諸位善知識真是要思維的,你不思維真是不行,要思維的。所以,“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
後面這句話不敢念了,真念了,把人嚇住了的。
乘佛願爲我命,焉可思議?
曆來經典都這麼說啊。我以前看到這樣的文字,我都出一身汗,真會出一身汗。爲什麼呢?這是什麼話啊?誰講出來的?怎麼這樣講話呢?這驚世駭俗的,這不是說奇談怪論嗎,對不對?這是什麼話,要記住啊,你看他是什麼話,對不對?是什麼話呢?是象摩尼寶珠一樣的話,你可不要丟掉了。你要丟掉了,那可就可惜了。
“乘佛願爲我命”,OK!這太薩圖薩圖了。(編注:巴利語,善哉善哉之意)我們要是把這句話記住了,你真正是個念佛人呐,你真正能作一個念佛人。這句話真是——我以前聽到、讀到,我讀到不下十個法本都是這樣的話。當然,那都是密乘的法本,都有這樣的話,一讀到就出汗。我讀到文殊菩薩說:“依我願者即我身”。(編注:《曼殊室利菩薩十種諸佛無盡甚深大願》:十者大願若有衆生當于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心等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願達菩提登正覺路。大聖曼殊以聖性願力。不入叁界亦不出叁界。心如虛空常在如來清淨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衆生心識體性。)哎呀,我頭就大了,我說……這話真有份量啊!諸位善知識啊,一定不要忘記這樣的大善巧語啊、大殊勝語啊、大抉擇語啊、大真實語啊、大妙用語啊。那是珍寶啊,菩薩們,你要拿回家的!
時間到了,明天接著學習。
錄音記錄:明良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八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