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九集

  第九集

  原文: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此雲何不思議?經言:身爲苦器,心爲惱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樂無間,安可思議?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叁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叁者諸根不具人。無此叁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叁種。非但無叁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叁種名故,名離名譏嫌。者,平等一相故。

    此雲何不思議?夫諸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而願往生者,本則叁叁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議?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刹,供養諸佛菩薩,及所須供養之具,無不稱願。又欲舍彼壽命,向余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示現自利利他者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彌之入芥子,毛孔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種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入第一義谛者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第一義谛者,佛因緣法也。此義,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爲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我們這個《願生偈》的學習今天繼續進行,打開書的……,本子不一樣,我們做個記錄,做個記號就行。昨天我們把十七種國土莊嚴的前十四種莊嚴功德作了一個讀誦提示,那麼佛法的利益還是剖析在個人,每個人與法的緣、守護、感知還是參差不齊,所以得遇得聞者令其鹹得“遇無空過者”的利益,那沒有這樣的機製,佛法的利益是很難現前。所以說莊嚴功德的這種機製差別也是令有緣在這個順性的功德中不斷地純熟自己的本性光明的善巧使用,遠離無明煩惱業習的蒙蔽。

  好,我們接著學習第十五種莊嚴:

  十五、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此雲何不思議?經言:身爲苦器,心爲惱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樂無間,安可思議?

  實際這個受用功德及無諸難功德加持力在彌陀的教言中是甚爲重要的,猶其對凡夫有情。若無佛法受用,對所謂的“乘佛願爲我命”認識不清晰,那麼我們就會依自己的煩惱、業習、知見,就是自己所現前知見以爲已命,那就會作爲業力之命輪回六道。那于佛法不堪有所攝,業力蒙蔽故,我們無始以來的自我業力,所有的這種延續都是一種自我蒙蔽的癡暗之相。不假著佛的願力,或者說果德的回施,很難揭示我們本源心智的無量光壽。那麼不乘佛願力,我們必然有業力的這種所謂的蒙昧與隨順。

  那麼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亦複如是。“永離身心惱,受樂無常間故”,那麼引用這兩句《往生論》的偈子來告訴我們:我們依止阿彌陀佛殊勝功德的加持回施,能令我們永離身心的困擾。身心困擾的這種障礙在凡愚有情中,仗借自力實在是很不易的,如身心惱,如性別之惱,沒有兩個阿僧祗劫的修持,于佛法得不退轉之機製是不能成就的;沒有一大阿僧祗劫的熏修、兩大阿僧祗劫的成熟,女身之難是不能脫離的。那麼這樣就說永離身心之困擾,在佛法中這種不可思議的加持,只有阿彌陀佛這種甚深廣大的願力,能在我們隨順的刹那,使其身器——就是苦器、煩惱的心智得一個徹底的改變。無間的安樂,也就是法性之樂,無有造作之樂真正的生起,也就是所謂的寂滅樂。

  因爲我們在有爲法中、對待法中、善惡法中、得失法中,已經擇取得甚爲純熟了、十分地純熟。所以凡有舉念,難以離開對待,那麼就會産生對待擇取的痛苦,就是能所就會造就出來種種粗重的塵垢與煩惱。若是我們能在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殊勝的功德加持下,此身心的苦惱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爲已命的一念的隨順中,我們粗重的身心煩惱就變作智慧之體、清淨妙用之心。

  那麼你說有這樣的機製嗎?要沒有這樣的機製,佛不名爲佛。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諸佛的這種大功德成就、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果地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衆生有一念隨順分,決定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直趣成就。這一念也就是說實際衆生無始以來倒見、蒙蔽、身心種種苦患,實在無力減損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乃至一切衆生本源心智,實在是無力減損它的,也沒法蒙蔽它、毀壞它,只是在虛妄這種業流中自诩蒙蔽,就是我們強執著這種蒙蔽,以爲已命,以爲自己的身心世界。那我們一念隨順佛願,隨順佛力,此不實的、虛妄無自性的苦惱,那麼就從我們這種自性中、自性的光明照耀下直接能認取他。他的本質就是所謂的無量壽、無量光,也就是一切諸佛所親證的大功德相。

  爲什麼凡夫要熏習這一個知見呢?也就是我們學佛的一個下手的最殊勝方便,所謂的最殊勝方便能令我們離開這種淨濁的對待世間,受寂滅清淨之樂,乃至說莊嚴不可思議之樂。我們所有的身心苦難,必然來自于無始以來我們造作虛妄的執著與執著的這種認取。我們可以平實地回憶觀察自他或者說依正二報中的這一些身心的苦惱,就像世尊證悟之時說,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就是一切衆生本來永無苦惱,永遠應該受法性之樂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身心苦惱逼迫呢?就是妄認虛妄的這種所謂的虛妄業、業相,沈淪于此。那我們信順彌陀的教言,會得到“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的利益。

  它是接著昨天的莊嚴受用功德承上啓下的一種言教的機製。前面講受用功德者“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以“禅叁昧爲食”,能順佛願,知佛願,以佛願爲命。那麼這樣的身心惱、身心的苦患就會永遠得以出離。何以故?無有衆生在不可得虛妄苦處去執著追求它。但我們以爲業力有實,那就未隨順佛所給予的或者說我們本具的這個佛法法味、叁昧之樂。那要是真正體會到佛法的叁昧之樂,世間的一切苦患、不實的苦患瞬間就會化作所謂的佛陀的願力,轉身利益世間。

  這轉身能不能利益世間呢?我們看下面的偈贊,第十六門。

  十六、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叁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叁者諸根不具人。無此叁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叁種。非但無叁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叁種名故,名離名譏嫌。者,平等一相故。

    此雲何不思議?夫諸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而願往生者,本則叁叁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議?

  這是第十六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來闡述極樂世界大功德相的與他方世界的差別。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

  極樂世界所有回施,皆是平等清淨之回施,往生彼國,身相無異,皆具種種相好與莊嚴,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這個沒有譏嫌名,譏嫌名尚不可取,況且根缺及二乘種性呢?在這個地方把根缺、女人、二乘這叁類放在譏嫌名之類乃至譏嫌之報,來作一個彙總。極樂世界遠離叁種過。

  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叁種:一者二乘人。

  那麼就把二乘人從初果到四果,四向四果,中間這些智者、聖者、于佛法得不可思議的解脫者,在這個地方怎麼會稱爲譏嫌之過呢?因無大慈悲善巧故,但以自力取滅故,所以不能發起廣大善巧故,那麼稱爲佛法中譏嫌。如了義教言中說,此聲聞心智者,是爲焦芽敗種。但是聲聞法不可滅,聲聞法是出世善巧,聖者所守護,是大乘之機製,是普利有情之威德所在。這個在就是它可以證取回小向大之善巧,這個機製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在佛法中又稱聲聞乘爲根本乘、根本守護,能令佛法住持延續在世間。那麼這二乘人,就是二乘闡提之類,執著于寂滅,成就于斷滅之相,所以不能普利于世間,這樣的心智是不可取的。那麼要證得聖果,二乘聖果是不可思議的,但以這種祈禱,回小向大,即是不可思議聖功德智大菩薩善巧者。所以這是一個執著之說,我們稱爲定性闡提。

  二者,女人

  因爲欲界方有這種男女之別相,那到色界有情,此身即散壞了,就是對待這種命相已經散壞了,象禅天皆以自身受用具足而安住于生命之中,所以得禅味之樂,從初禅到四禅,那麼就在這禅定中。那欲界衆生善惡交替所不及,像我們在這個欲界有情中,皆以善惡來分辨于苦樂,也就建立男女淨濁二法,在得失中徘徊猶豫,所以稱爲六道輪回之機製。

  那麼女人她是一種欲界的標相罷了,不能說極樂世界只有男人,似乎這種說法有點勉強一樣的。他這樣講是一個機製的對比,就是說非欲界攝,非欲界欠虧所現,因爲男身女身尚不可及。我們因爲久久地沈淪在欲界,…

《往生論注講解 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