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上講:求財富得財富,求男女得男女,求什麼得什麼。他就說:哎喲,這可好了,我就念藥師佛,我要什麼得什麼,我要個房子,我要臺車子,那這個是延續的虛妄因緣,而不是隨順佛陀的願力來延續這個清淨的智德,可能比這個房子汽車要福德因緣大得不可言及的,但他是不會要的。
那麼這個願樂能滿足。所以有四十八願說,有阿彌陀佛殊勝願力說,因爲我們要隨順法性來觀察世間,這世間就是個大摩尼寶,一切皆隨順法性守護者,而得以隨順給予。像我們不知這個摩尼寶的,就會以掠奪、狹隘、貧瘠的心智,去掠奪這個世間,極狹隘地逼迫自己的這個心,逼迫自己的業相成熟,所以多在貧窮、貧瘠、虧欠、怨恨這種徘徊中受苦報。那麼這個機製我感覺到我們學佛人自他二種認識中一定要清晰,所以隨順阿彌陀佛的這種大願力功德的回施,照見自性的清淨本源,福德具足,所以能滿足一切現緣,那的確是真實不虛的。
那麼今天這個菩薩給我打電話說這個事情,說法師叁年前你老人家是慈悲的,就是怎麼樣怎麼樣的話,說以前有誤解,就認爲佛法怎麼這個樣子,經過幾年的實踐,了解到佛法究竟是什麼樣一個作爲。
此雲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刹,供養諸佛菩薩,及所須供養之具,無不稱願。
他是這個來解釋的,順法來解釋說:供養之具得以滿足;神通善巧得以滿足;福德因緣得以滿足;衣食受用得以滿足。這個滿足是往生彼國,實際說就是隨順佛願力故,而得滿足,得法滿足。得法滿足的親證而得一切受用滿足,那世俗滿足自然也就囊括在裏面了。象我們對世俗這一點偏執的要求實是很狹隘的,也就是很羸弱的一種貧賤的受用。這個沒有什麼,可能就是一個認知的謬誤處。那麼這個諸供養具,我們讀《大方廣佛華嚴經》那裏面十方諸菩薩供養釋迦牟尼佛的那種妙香雲樓、璎珞雲樓、天衣雲樓,什麼無量無邊的這種珍寶雲樓,言不可及,充塞世間,隨心供養,所以得以心智莊嚴,富有滿足。那象我們這一點人間或者欲世間的一些受用,它有極大的局限性。
又欲舍彼壽命,向余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
我經常也聽到他們這樣講,說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不行啊,我希望有雜居衆生,就是有男有女的這樣的世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是男人有啥意思?實際這都是顛倒妄想心智所殘留的一種知見,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給它剖析一下,令此類有情亦得愛樂彼國,就是願生彼國。說往生彼國以後可以到十方刹土,一切濁土淨土中自在遊化,不舍方便的,就是你會得不退轉的。那麼這個不退轉並不因爲到濁土,或者有濁染之心,或者說有度衆生之願、利衆生之願,甚至遊戲娛樂之願也不能埋沒,就是也會于佛法得不退轉。所以“修短自在,隨願皆得”。
這種廣大的利益非世俗人所能知曉,非我們世間的這些虛假的名聞利養、世俗的這種所謂的強化的這種高樓大廈所能比擬的,它是不能相取代的。最主要就是可能是一個對這種大願殊勝功德,好比說世尊在四十八願中講:往生彼國的人具一切叁明四智五眼六通,具一切大方便力,一食之頃可以遊曆無量的他方國土,供養他方世尊,以種種妙供養具隨心供養,這個自在是分身無數,可以遊曆十方國土。(編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爲衆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行。無不圓滿。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那我們在濁惡世界,你就是再享受人間的一些作爲,它也是受極大局限的。
有人說,我也聽這樣菩薩講,說:“我這個人講現實,我講實實在在的,你這是玩虛的呗。”那要有這麼狹隘短淺的心智,此人福德因緣尚不成熟,與這一類人可以與他福報作回施。就是說你這樣人念佛,亦得不可思議的世俗福德,這是決定的。何以故呢?我們念阿彌陀佛可以遮蔽我們世俗染著的過失、這種過誤,令人趣向于清淨法則,福德成熟。所以對此類人亦要勸其念佛,不舍棄此緣。所以令一切衆生隨順阿彌陀佛殊勝願力,能滿足一切願,這是真實不虛的,從根本上說是真實不虛的,包括世俗願望也能滿足。只是說急于功利之心,多有遮蔽。
好比說一個人他貪圖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他念佛也能得到相應的地方,但太急于功利了,強製性的肯定會受惡性果報,那他會催熟自己的惡性果報。他要是隨順著念佛,自然顯現的這名聞及利養,那也是沒有什麼的,很自然的。有的人急于趨于功利,就是殺雞取蛋之作爲,那會受到惡報的。這樣我們可以觀察,從自他二種因緣中可以看得到的。
所以說“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是真實不虛的。那麼這十七種莊嚴對我們有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自我心智的觀察,也是彌陀報德回施的觀察,也是以佛願爲已命所受到的真正的安樂的透視。要不透視這一塊,我們可能就會出現其他的問題,甚至不正見。
因爲在淨土法門中,不正見比較普遍,這種不正見就是所謂的以世俗心推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以分別心推導不可思議的法性,廣大心智、廣大善巧的這種本源心智被自己現前的業習蒙蔽,所以不能相應故,會受種種苦報。
未階自在之位。
一般的對比而言。
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這從相似的法中可以抉擇一下,我們比喻說,相似法比喻說,就是很難用一個定義把它表述出來。那麼自在之位,多是說八地不退轉之位,阿毗跋致爲自在位,此位按通教中皆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于法、于種種報德中得以無作意修持的善巧,所以得以自在力。從一切聞法行法、利他自利二種法則中,鹹有無退轉之機了,沒有退轉之機了。這時候諸佛世尊會加持勸請此類有情住廣大善巧威德之中,不要取滅。過去說七地以往,就會有這樣的因緣了,就是七地進趣八地的時候,他就會有這種取滅之相,若是諸大善巧者不做勸請,他們就會象聲聞一樣取滅,有余無余的涅槃,無余涅槃會作取滅之相。
“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我們凡夫之類有情,你不要說八地了,我們現前的煩惱伏尚不可伏,斷尚不可得,你怎麼能與八地菩薩同一類比呢?那以阿彌陀佛願力故,隨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這個功德回施,以阿彌陀佛願力的這種果地的心智,或者說果地的加持,能令我們凡愚有情同自在之用。
這一段話,這兩句對詞——“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一定要引起我們的思維與觀察,不可輕易帶過的,一定不要輕易帶過。有時我們學法會把一些名詞跟自己不關聯的帶過去了,這就是淨土法門的一個特定教言,或者說它的威德利益所在。淨土法門它別就別在這個地方了,與其它法不同就不同在凡聖同一受用,這就是清淨平等覺的回施。就是清淨平等覺的回施令凡愚有情、熾盛有情同得平等饒益,這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了。這是學習其他法門所不許的,就是其他法乘教義中不許這樣的說法的,唯獨淨土一法,在這個地方是特許之教。
過去的善知識舉這樣的例子,象一乘載負,就是一個大船來載負凡聖智愚有情同度彼岸,不管是智愚、南北、凡聖,只要被載負者,同一法味,同一得生。所以依佛願力故,入佛智海故,同得解脫,同得成就。這是凡聖同修的特定的一個功德利益,這唯有淨土法門在這個地方是特定的,在許多教言中,多有擇根擇行的,在此種回施中沒有擇的。
剛才我們說“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那求世俗的人,他要執著于世俗,雖然是平等的回施,那隨類而取用了,回施是廣大清淨的,那你要是真正地徹底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那麼就是凡在凡之位,受用不退轉之法益,所以一生即得不退轉。這是淨土法門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凡聖同修,一生住不退轉的根本教言,曆代祖師莫不傳承,莫不在此熏習、傳達、實踐。這是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的一個特定的差別,並不是說其他法門沒有善巧,不是!就在淨土法門的這個機製中,你看我們淨土法門一提就提出什麼呢?凡聖同修!一生即得不退轉!現生即往生此極樂世界!這樣的教言,你要是搞不明白,就會做其他的機製,去把淨土一法的特定的教言混淆在其他法中了,就在淨土法門中得不到真實的利益,那就反而可惜了,就說我們得遇了這樣的機製,就反而可惜了。
就象我們有人坐過船,象在大海上,有輪船,也有汽墊船,也有兩棲船、可以飛行的船還是有的,都是在海上運行的。那麼這個法門不同,都在海上運用,它也是表現不一樣的,它的機製是不一樣的。那我們怎麼樣來區分這種機製呢?就是你要被它載負,要隨順這個法則才能被這個法則載負。好比說它是兩棲船,它可以飛行的,你非來揣度它說我坐在水上,怎麼蕩怎麼暈,那樣是不行的,它不會是一樣的機製的,就是所載負的工具、法度、法則是不一樣的。
希望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地方有一個正思維觀察,這是一個特定。在這個地方象這個本子上,他都有圈點,過去的善知識在這個本上圈點,象這些話他十分注重的圈點,就是淨土的教言機製中他就會圈點圈點的。爲什麼要圈點?它是重點所在。
象這個“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但我們平時要是不去注意它,就一帶而過了,這就是一句話,與你沒有太大的關系。那要是注意了呢,你就不會擔心你在凡位,這種于佛法的受用問題了。你說我就是個凡夫,我具足煩惱業習,那我得不到這樣的利益,那一下子就把自己的淨土因緣否定了,把淨土法門的回施利益、平等回施的利益否定了,就是失之交臂,我們還是說去寶山而空手歸了。
好,我們看下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