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現自利利他者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彌之入芥子,毛孔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種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善哉!他後面作一個總結,對十七種莊嚴功德作一個自利利他的總結。昙鸾法師在這個文字中比較平白簡單地把淨土教義依止著《無量壽經》、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的教言,這麼次第地傳下來了。他這種傳下來就是讓我們來接受面對。那有的人說我機製不成熟,那不成熟慢慢地來,總是要慢慢來的。因爲對淨土教言,說實話善根不成熟者,也是聞若未聞啊,甚至有其他的疑想都是可能的。我們看它的文字:
示現自利利他者,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
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國土的依報莊嚴,此依報莊嚴,這個大功德相實在是利他所特定設立,因爲以利他設立故,而得自利具足。這正是諸佛菩薩所行善巧利益所在,徹底破除了我、我所,普利十方有情,安立清淨國土,自利具足,清淨具足故。你看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有時候會産生一個錯誤的知見,在我、我所的這種粗重中不斷地培養。象我們學比丘戒的時候講那個“叁細”,“叁細”這個名詞要是哪一天有黑板可以給它寫出來,在家的居士也可以學一學,這也是個名詞。在這個名詞中,它會比較細的剖析我們真性一動之刹那産生的第一知見,然後延續出來的能所二法的這種粗相,後面會有六種粗重。
現在看到學習佛法的有情,表現六粗的人是甚多甚多的,執著于外相,沈染于這種濁垢,就是說不知萬法唯識所現,唯心智所照耀,唯自性所流淌,蒙蔽于外境之中,所以會生喜厭之感、苦樂之感、得失之覺,蒙蔽自心,那麼就在這苦樂中延續種種業,那六粗中有深刻的比較細膩的宣化了。現在的學佛的就是這種機製比較多。像阿彌陀佛的教言中,實在是直接就破除了我、我所的一個清淨教言,說阿彌陀佛大功德回施令一切衆生得見自性圓滿,遠離造作故。我們說造作就是能所二法,雖然是二細,這個細衆生不能覺知,要能覺知這個法則了,象宗下人說你必然是證悟之人,或者說信悟之人,或者說有所悟處之人,理解不相幹的。(編注:叁細六粗,起信論所明。叁細者,根本無明相也。六粗者,枝末無明之相也。)
今天一菩薩打電話就說他對這個法性證悟的過程,他就講:在了解法性之刹那,心生光明,看一切事情都是明亮的,無所挂礙,無所對待的。我說是,這是法界心智的少見分,它不是具分,具分如摩尼寶,映徹于十方,殊勝莊嚴功德一時現前的。你要是對法性沒有認取,隨順佛力甚爲善巧!它直接可以破除我、我所之蒙蔽,就是能所之蒙蔽,我、我所的蒙蔽,就直接地得見第一念清淨。就是你那個念一生起來,你不要蒙蔽它了,你要知道它,就是要念阿彌陀佛了,要知道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是自性的願力了、自性之力的光明了。這個地方能直接透視,當下當念而認取自性,不被下面的“能所”蒙蔽了。
我遇到一些學教的菩薩們,對教下我還是十分的尊重,現在是十分尊重。這種蒙蔽比較多,作意理解之蒙蔽,就是在名言上作意蒙蔽了,就是他理解與蒙蔽,我理解,所理解,我能理解,我所理解,所謂能所就産生後面的業習——驕慢。就是他聽什麼東西都用他理解、所知來蒙蔽一切心智,就是一切外緣。所以就是把所學到的一些教言去覆蓋任何的心智的差別,就是自性的流淌,所以不見自性之光,多被虛妄名詞所蒙蔽了。他那個理解都是對的,能所都不會錯,但是後面會延續粗重的煩惱,就是驕慢與邪見,很苦很苦的,這一個地方不脫落,過去說但知名言,不知真實心智,證不得心智善巧的。這樣人很粗重的,表現得很粗重,很自以爲是,很苦的,就是表現得很粗重,慢心十足,調柔一分也沒有的,十分的累——這樣的人。
那麼阿彌陀佛的這個教言中,他直接把這個地方剝離了,就是當人當念當下來認取自性,所以阿彌陀佛清淨回施,令衆生于心念中直得不退轉,就是用心念的當下來認取。他就把這個能所二法在一念萌動之時就給你喚醒出來,南無阿彌陀佛就喚醒出來。
這個自利功德,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這功德力的確可以使我們于現下一念,當下一念,抉擇無畏,要不然你在能所上會産生畏懼的,你說我這一念清淨會不會有什麼得失呢?你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爲阿彌陀佛回施給你莊嚴清淨,真實不虛,任運無畏無懼,在現下這一念中抉擇。象般舟行法是一樣的,所謂的當下修、當念修的抉擇。所以以摩尼寶號認取心智,而不是以能所延續這些所謂的名相來蒙蔽自心。這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也請諸位善知識在大善巧處著力用功,在這個地方善巧處用功。這是一個親證法性最直接的一個善巧了,最直接的一個善巧。
在這個地方要能生起無畏的心,人很容易證得叁昧,相似叁昧,能進趣一相一行或者說念佛叁昧的,很容易的。因爲它本來就是自性之萌動,就是說我們這個覺性真性的生起之刹那照耀著世間,說一切外相一時顯現,都是清淨真實的。那你照耀不到的,阿彌陀佛的這個無礙光、智慧光、歡喜光、清淨光要多多的存念,以破除我們那種妄執分別的我所心智。那種識心會把你蒙蔽得十分深厚,你認取得越重,你那個執著也會越重。所以煩惱障與所知障,所知障最難破除,象這個破除所知障的,象阿逸多這樣的菩薩,世尊要以佛力來破除的,所以佛告阿逸多勿住珍寶成就牢獄。那麼我們在凡愚這個層面的有情,你怎麼來破除自己的煩惱障與所知障呢?這個真是希望我們每一個菩薩對自己要生起責任感。
“示現自利利他者,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爲了利益十方有情阿彌陀佛建立清淨國土,立四十八大願,以四十八大願普利十方有情而現自利圓滿。他這自利圓滿,實是不爲自利,但爲利益饒益十方衆生故,建立清淨國土,建立因地殊勝莊嚴,令一切衆生進趣菩提善巧,所以得以利他的這種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
象這十七種是略舉彼器世間,就是依報所現的功德莊嚴,那麼此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國土莊嚴、無量無邊的莊嚴實質內涵,十七種只是略舉罷了。就是給一斑一孔,就是讓我們大家有一個透視的機會,這樣一個因緣所現。所以爲彰彼淨土功德無量故,設置的這樣一個十七種莊嚴。
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彌之入芥子,
我們都知道一個小世界就有一個須彌山,須彌山腰是細的,山頂是大的,山頂上住著忉利天,忉利天不以日月爲取明,以自身光明爲明。四大天王在半山腰住,以日月二輪爲光明相,人類我們閻浮提就在這個日月二輪下面,取日月之明、燈火之明,自身無明,我們自身沒有放光的機製。古來以久的一些善知識乘願再來,或者說天界來的有情降生這個世界的,還會自身有光的。象我們中國有這樣的記載,象著《華嚴經》疏鈔的那個李長者(編注:唐代棗柏大士李通玄著《新華嚴經論》),他身體就帶光的,晚上看書沒有光相就把肉一扒開就可以照,自身光明尚未有徹底泯滅,自身還有帶光的。
你要是有禅定也知道,一入禅天光相是自然的。有的人看書看書天黑了根本不知道的,還是一樣地看書的。因爲什麼?他入正定之相了,所以說光相不泯,就是光相不會變化的。就是所謂的正受力現前了,光相不泯,就是光相不會黑下來了,他沒有那個東西,他是次續相續的東西,是這樣子的。
那麼須彌入于芥子,我們都知道芥子有多小的,芥子我們都知道的,因爲芥子我們要用手粘上那個東西的,我們現在吃芥子油的也有,嗆鼻子的那個玩意,就很嗆很嗆的。那麼芥子很小很小的,就是想捏都很難捏到它,要用手指頭沾一沾它,這樣一個芥子。芥子能把須彌山給裝進去,所以“須彌入于芥子”。
毛孔之納大海,
那你想象,你怎麼能想象這個事情呢?毛吞大海怎麼敢想呢?你思維怎麼想呢?佛法裏如是教育亦複如是,非你心力思維所能涉足的。但你要說我就思維,那你就慢慢的想吧,那你怎麼辦?那所知障就把你障在你那個思維的量中,不得趣入這個無盡的善巧之中,就是大吞小,小吞大,大小互容,你不知。所有的知都是你心智的礙,心智無礙方知芥子能納入須彌,毛能吞于大海。你心裏有障礙的時候,你那個毛吞大海你怎麼來吞的?你吞不下去啊,怕你吞不下去吧?所以在可思維心智中,是當下受阻的,你是沒法去接納這種知見的。
豈山、海之神乎?
那山能變大變小嗎?密勒日巴給岡波巴他們做過這樣的試驗,在藏傳佛教有這個故事。有一次密勒日巴跟他這些弟子去傳法,天上下雹子了,密勒日巴就拱到那個牛角裏去了,躲在牛角裏給他們說法,這牛角也不增大,你也不變小,他怎麼裝到裏面去呢?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那思維怎麼能思維呢?我也不知道怎麼思維,我也想不懂,我感覺大家也可能想不懂,你若能想懂,你告訴我,你怎麼想的,真是我想不懂啊,誰要是這個想法能想懂告訴我呗,我想了好多年也沒想懂。這不是思維智所能帶來的,所以我們可思維智這個智慧是有現量的,不可思議智是有一個量的無窮思議智,你要不可勝智、不可稱智,這個智慧的差異差別太大了。我們要用思維智,這個量實在是不好搞。
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
所謂神者,不思議力所現。我給大家說個方法,大家可以做試驗,但是你一定要注意,不怕苦的人可以做試驗,我這完全可以給你講講。但這個你一定要小心,不要減損自己的色身,我以前色身受過很…
《往生論注講解 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