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九集▪P3

  ..续本文上一页经》上讲:求财富得财富,求男女得男女,求什么得什么。他就说:哎哟,这可好了,我就念药师佛,我要什么得什么,我要个房子,我要台车子,那这个是延续的虚妄因缘,而不是随顺佛陀的愿力来延续这个清净的智德,可能比这个房子汽车要福德因缘大得不可言及的,但他是不会要的。

  那么这个愿乐能满足。所以有四十八愿说,有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说,因为我们要随顺法性来观察世间,这世间就是个大摩尼宝,一切皆随顺法性守护者,而得以随顺给予。像我们不知这个摩尼宝的,就会以掠夺、狭隘、贫瘠的心智,去掠夺这个世间,极狭隘地逼迫自己的这个心,逼迫自己的业相成熟,所以多在贫穷、贫瘠、亏欠、怨恨这种徘徊中受苦报。那么这个机制我感觉到我们学佛人自他二种认识中一定要清晰,所以随顺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愿力功德的回施,照见自性的清净本源,福德具足,所以能满足一切现缘,那的确是真实不虚的。

  那么今天这个菩萨给我打电话说这个事情,说法师三年前你老人家是慈悲的,就是怎么样怎么样的话,说以前有误解,就认为佛法怎么这个样子,经过几年的实践,了解到佛法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作为。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

  他是这个来解释的,顺法来解释说:供养之具得以满足;神通善巧得以满足;福德因缘得以满足;衣食受用得以满足。这个满足是往生彼国,实际说就是随顺佛愿力故,而得满足,得法满足。得法满足的亲证而得一切受用满足,那世俗满足自然也就囊括在里面了。象我们对世俗这一点偏执的要求实是很狭隘的,也就是很羸弱的一种贫贱的受用。这个没有什么,可能就是一个认知的谬误处。那么这个诸供养具,我们读《大方广佛华严经》那里面十方诸菩萨供养释迦牟尼佛的那种妙香云楼、璎珞云楼、天衣云楼,什么无量无边的这种珍宝云楼,言不可及,充塞世间,随心供养,所以得以心智庄严,富有满足。那象我们这一点人间或者欲世间的一些受用,它有极大的局限性。

  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

  我经常也听到他们这样讲,说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不行啊,我希望有杂居众生,就是有男有女的这样的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是男人有啥意思?实际这都是颠倒妄想心智所残留的一种知见,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给它剖析一下,令此类有情亦得爱乐彼国,就是愿生彼国。说往生彼国以后可以到十方刹土,一切浊土净土中自在游化,不舍方便的,就是你会得不退转的。那么这个不退转并不因为到浊土,或者有浊染之心,或者说有度众生之愿、利众生之愿,甚至游戏娱乐之愿也不能埋没,就是也会于佛法得不退转。所以“修短自在,随愿皆得”。

  这种广大的利益非世俗人所能知晓,非我们世间的这些虚假的名闻利养、世俗的这种所谓的强化的这种高楼大厦所能比拟的,它是不能相取代的。最主要就是可能是一个对这种大愿殊胜功德,好比说世尊在四十八愿中讲:往生彼国的人具一切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具一切大方便力,一食之顷可以游历无量的他方国土,供养他方世尊,以种种妙供养具随心供养,这个自在是分身无数,可以游历十方国土。(编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发大誓愿第六》: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行。无不圆满。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那我们在浊恶世界,你就是再享受人间的一些作为,它也是受极大局限的。

  有人说,我也听这样菩萨讲,说:“我这个人讲现实,我讲实实在在的,你这是玩虚的呗。”那要有这么狭隘短浅的心智,此人福德因缘尚不成熟,与这一类人可以与他福报作回施。就是说你这样人念佛,亦得不可思议的世俗福德,这是决定的。何以故呢?我们念阿弥陀佛可以遮蔽我们世俗染着的过失、这种过误,令人趣向于清净法则,福德成熟。所以对此类人亦要劝其念佛,不舍弃此缘。所以令一切众生随顺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能满足一切愿,这是真实不虚的,从根本上说是真实不虚的,包括世俗愿望也能满足。只是说急于功利之心,多有遮蔽。

  好比说一个人他贪图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他念佛也能得到相应的地方,但太急于功利了,强制性的肯定会受恶性果报,那他会催熟自己的恶性果报。他要是随顺着念佛,自然显现的这名闻及利养,那也是没有什么的,很自然的。有的人急于趋于功利,就是杀鸡取蛋之作为,那会受到恶报的。这样我们可以观察,从自他二种因缘中可以看得到的。

  所以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这十七种庄严对我们有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自我心智的观察,也是弥陀报德回施的观察,也是以佛愿为已命所受到的真正的安乐的透视。要不透视这一块,我们可能就会出现其他的问题,甚至不正见。

  因为在净土法门中,不正见比较普遍,这种不正见就是所谓的以世俗心推导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以分别心推导不可思议的法性,广大心智、广大善巧的这种本源心智被自己现前的业习蒙蔽,所以不能相应故,会受种种苦报。

  未阶自在之位。

  一般的对比而言。

  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这从相似的法中可以抉择一下,我们比喻说,相似法比喻说,就是很难用一个定义把它表述出来。那么自在之位,多是说八地不退转之位,阿毗跋致为自在位,此位按通教中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于法、于种种报德中得以无作意修持的善巧,所以得以自在力。从一切闻法行法、利他自利二种法则中,咸有无退转之机了,没有退转之机了。这时候诸佛世尊会加持劝请此类有情住广大善巧威德之中,不要取灭。过去说七地以往,就会有这样的因缘了,就是七地进趣八地的时候,他就会有这种取灭之相,若是诸大善巧者不做劝请,他们就会象声闻一样取灭,有余无余的涅槃,无余涅槃会作取灭之相。

  “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我们凡夫之类有情,你不要说八地了,我们现前的烦恼伏尚不可伏,断尚不可得,你怎么能与八地菩萨同一类比呢?那以阿弥陀佛愿力故,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这个功德回施,以阿弥陀佛愿力的这种果地的心智,或者说果地的加持,能令我们凡愚有情同自在之用。

  这一段话,这两句对词——“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思维与观察,不可轻易带过的,一定不要轻易带过。有时我们学法会把一些名词跟自己不关联的带过去了,这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定教言,或者说它的威德利益所在。净土法门它别就别在这个地方了,与其它法不同就不同在凡圣同一受用,这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回施。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回施令凡愚有情、炽盛有情同得平等饶益,这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了。这是学习其他法门所不许的,就是其他法乘教义中不许这样的说法的,唯独净土一法,在这个地方是特许之教。

  过去的善知识举这样的例子,象一乘载负,就是一个大船来载负凡圣智愚有情同度彼岸,不管是智愚、南北、凡圣,只要被载负者,同一法味,同一得生。所以依佛愿力故,入佛智海故,同得解脱,同得成就。这是凡圣同修的特定的一个功德利益,这唯有净土法门在这个地方是特定的,在许多教言中,多有择根择行的,在此种回施中没有择的。

  刚才我们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那求世俗的人,他要执着于世俗,虽然是平等的回施,那随类而取用了,回施是广大清净的,那你要是真正地彻底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那么就是凡在凡之位,受用不退转之法益,所以一生即得不退转。这是净土法门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凡圣同修,一生住不退转的根本教言,历代祖师莫不传承,莫不在此熏习、传达、实践。这是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的一个特定的差别,并不是说其他法门没有善巧,不是!就在净土法门的这个机制中,你看我们净土法门一提就提出什么呢?凡圣同修!一生即得不退转!现生即往生此极乐世界!这样的教言,你要是搞不明白,就会做其他的机制,去把净土一法的特定的教言混淆在其他法中了,就在净土法门中得不到真实的利益,那就反而可惜了,就说我们得遇了这样的机制,就反而可惜了。

  就象我们有人坐过船,象在大海上,有轮船,也有汽垫船,也有两栖船、可以飞行的船还是有的,都是在海上运行的。那么这个法门不同,都在海上运用,它也是表现不一样的,它的机制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怎么样来区分这种机制呢?就是你要被它载负,要随顺这个法则才能被这个法则载负。好比说它是两栖船,它可以飞行的,你非来揣度它说我坐在水上,怎么荡怎么晕,那样是不行的,它不会是一样的机制的,就是所载负的工具、法度、法则是不一样的。

  希望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正思维观察,这是一个特定。在这个地方象这个本子上,他都有圈点,过去的善知识在这个本上圈点,象这些话他十分注重的圈点,就是净土的教言机制中他就会圈点圈点的。为什么要圈点?它是重点所在。

  象这个“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但我们平时要是不去注意它,就一带而过了,这就是一句话,与你没有太大的关系。那要是注意了呢,你就不会担心你在凡位,这种于佛法的受用问题了。你说我就是个凡夫,我具足烦恼业习,那我得不到这样的利益,那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净土因缘否定了,把净土法门的回施利益、平等回施的利益否定了,就是失之交臂,我们还是说去宝山而空手归了。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自利利他《往生论注讲解 第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