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欲界的这种心智生命种子相已经认取了、抉择了。就象《楞严经》所讲,为什么会有引发男女二相?欲界有情因为二种心性的变异,所以共向的吸引而产生男女二相,那么这二相实在就是得失相、善恶相、净浊相、天地相、对待相所幻现,无有其实质。这段无有女人是作为一个这些对待与无明的一时汇入法性之清净表达。
三者诸根不具人。
“诸根不具”,象我们说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六识再加上六尘延续着这个世间。那么这个根不具,我们可以观察到周边的现状,在出家法中六根不具过去是不允许出家的。那我们从人寿五十岁到人寿七十岁,或者说人寿百岁以内,六根不具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所以过去出家法中,是甚难成就的。世尊在世的时间不管种姓,若是六根具者皆可以出家行作沙门,住持正教,所以以前世尊在世时印度四种种姓都可以出家,但六根不具,有多种遮难之有情是不准出家的。实际根性不具也是善根不具的这种不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也是最主要讲善根不具、福德不具的一种说法。
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
这个名字。
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
就是恶名尚不存。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对待的世界上,往往随顺着顺心,顺自己感知的语言,就是喜欢听好听的、相应我们心智的一些语言,对这种讥嫌名、不相应的语言、恶名往往就经常会听得到的。在这个娑婆世界中,善恶是对待相,基本上就象我们这个日月二轮一样表达着天地之间的相,一半一半那个状态。所以有善名就必然有讥嫌名,极乐世界无有此过。那我们在随顺阿弥陀佛这个殊胜功德往生彼国的愿望的抉择下也会产生这两种功德,远离世间讥嫌染着,成就清净平等心智,以清净平等心智善观察世间,或者说抉择清净平等心智,不以讥嫌心、亏欠心、不具心来审观世间,以具足福德心、圆满心智来审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法的机制。
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
我们现在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知,好比说人对饮食的这种感知差别,南北方人差别很大,东西方人吃饭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就是对色味的这种感知,随着福德因缘具与不具。他这举的是个天人的例子,诸天怎么来……,我们要是用自助餐的时间,我们都会看得到,这差别十分大的,同样这一盆一盆的东西,拿这个碟子去取这个饮食,各人的心理差异十分大十分大的,所以随福各显其取用,有别之说。
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
我们都知道世尊尤其在讲经中,有菩萨来问世尊说:世尊,十方诸佛咸有自己的清净报土,七宝为地,何以世尊偏居于此五浊恶世沙砾之土这样的一个世间呢?这时释迦牟尼佛足指就按地,大地变成金琉璃色,七宝所成。这是这么一个公案。(编注:《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
就是九品往生。九品往生实是随顺九界众生心智愿力差别,相应不相应,取用之别而显现九品差别,佛陀亲证果德是平等回施的。所以三三品往生,三三品之说,是顺应众生爱乐之说,业力标相之说。
今无一二之殊。
没有差别的。那么一个是果地觉,一个是因地的随顺取用。要是说但是往生报土,无有差别,往往一些不信因果有情,就破灭于因果法则。在我们国内从九五年有一段(时间),大家接触到日本的一些净土法门的教言,很多人就藐视于因果一法,认为阿弥陀佛清净的教言平等一味,可以不计于因果。这个要是真正随顺佛陀的愿力,于一切善恶果报面前无畏无惧,不妨此教;但是择取善恶有情在苦乐分中,尚染着得失中,尚计较之人,作此说实是欺骗,是自欺之心中流出来的所谓的坏于因果法则的一种不健康心智。
当时对这个地方,常年之中我一直在这个地方抗争。我认为什么呢?我们要随顺佛愿清净平等,随顺佛的果德之力,决定一味真实,令一切众生得以度脱,无二无别,成就菩提,这是决定不虚的,但决定不可坏于世间之因果。坏于世间因果它有一个什么样的恶劣的果报呢?就会令众生肆无忌惮,恶报一来,在凡位故,所以不能荷负,这类事情我见到的是极为普遍。那我们要是真正地随顺佛愿,随顺佛力,任运往生,无畏无惧,一切果报——善恶苦乐果报现前之时,清净面对,赞佛恩德,透视本源,那你是不可思议的修行者。若不抉择于此,那不如念佛深明因果,安住本位念佛就是智者所行。这个智者不管世俗之智或者出世之智,二种善巧,咸能成就。
这是一个特别大的法则问题。怎么说呢?在这个地方希望诸位善知识在无有讥嫌过这个地方要深深地思维。净土法门在我们中国的传播这种机制、模式是很多的,但你是不是真正能随顺阿弥陀佛果地觉、大愿力呢?能随顺着我们的法性真正的这种所谓的无造作的延续呢?要是自性光明中照耀着未来,那这苦乐你是不计,善恶你是不可得的,凡圣是不可知的,那进趣无造作的这种所谓无量光寿中这种真正的安住法则,那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地方它决定不会破灭世间因果的。何以故?他是以平等法则利益世间,非因果法所摄,所以三界不系,导归极乐,皆是平等一味之法则。这个地方要是用得不好,那就会出现一个大的过失、过患,就是以凡夫心智纵容业习,用阿弥陀佛广大平等之教言,在这个伞盖下面,造着自己的业习,那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苦报,而不能面对与承受。这个机制问题,我感觉还是个激发所运用的问题了。
所以这个“今无一二之殊”。
亦如淄渑
山东省内,是个县名,下面是条河,可能说都是河水的意思,就象这个河流归海是一样的,可能是这跟昙鸾法师所居住地有关系。
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阿弥陀佛这个教言的确是回施我们清净平等的教言,那我们在这个地方择取之时,或者说随顺之时,是依佛愿还是依业力业习?这希望诸位善知识善自观察。好我们看看第十七种庄严:
十七、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这十七种庄严最后一种庄严功德,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这个地方就是要走出一个误区,那有人说我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了。
今天有一个居士给我打电话。大概是三年前,这个居士说我诵经一天诵四十九遍《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说众生所愿乐,随顺能满足,求什么得什么的,我有什么愿都可以的,一天诵四十九遍经典。我举这故事,大家不要猜什么人就对了。我要发多少多少的财,我要做多大的官位,然后就一天四十九遍《普贤行愿品》,结果念了半年,不光财没有发,官没当上,可能吃饭都成问题了,对象天天就和他闹,要养孩子,要养家庭,你天天这样读来读去,你什么也不过了?就来找我说:“这佛法欺骗人啊,说所愿乐都能满足,怎么这不能满足呢?我诵诵经就要点财呗,发点财呗,就当当官呗有什么呢?那这个众生愿乐能满足这不是虚诳之语吗?”
所以这个是从妄心中推导出来的,没有随顺佛教的教义教理来审视佛法给予的真实功德,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现在在世俗中,这样的心理是很普遍的,基本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出家在家的菩萨,就是做了一段事情以后,然后就来说:我这个要求,你这经典上这样说,我没有得到满足。在天津也有这样的事情,他们修药师法来说:我们要修药师法。干什么?想发财,发财才能做世间事,才能做出世间的供养。我说你要把心智搞明白,有两种福德:一个有人以欲勾来接近佛法而证得佛法的不退转的智慧与善巧,与佛结甚深因缘。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愿望,因为他贪欲世间的五欲、权势什么的他来学佛,我们也是鼓励的。他们这一类人的心理,他们想假着佛法来达到世俗的这种满足,名闻利养的满足、财色的满足,那么我感觉是各得其所吧。往往世俗的心愿他得不到满足,他就有怨恨。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这是以阿弥陀佛殊胜愿力,随顺愿力故,而得到满足我们现前的因缘。就是你要由随顺分而得到满足;你要想拿自己的妄想业习造作,你得不到满足。因为你是延续你的业力,并不是延续佛陀的威德力与果地不可思议之力,所以说那满足不了的。有人念《药师经》,《药师…
《往生论注讲解 第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