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欲界的這種心智生命種子相已經認取了、抉擇了。就象《楞嚴經》所講,爲什麼會有引發男女二相?欲界有情因爲二種心性的變異,所以共向的吸引而産生男女二相,那麼這二相實在就是得失相、善惡相、淨濁相、天地相、對待相所幻現,無有其實質。這段無有女人是作爲一個這些對待與無明的一時彙入法性之清淨表達。
叁者諸根不具人。
“諸根不具”,象我們說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六識再加上六塵延續著這個世間。那麼這個根不具,我們可以觀察到周邊的現狀,在出家法中六根不具過去是不允許出家的。那我們從人壽五十歲到人壽七十歲,或者說人壽百歲以內,六根不具是比較普遍的一個現象,所以過去出家法中,是甚難成就的。世尊在世的時間不管種姓,若是六根具者皆可以出家行作沙門,住持正教,所以以前世尊在世時印度四種種姓都可以出家,但六根不具,有多種遮難之有情是不准出家的。實際根性不具也是善根不具的這種不成熟的一個標志,這也是最主要講善根不具、福德不具的一種說法。
無此叁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叁種。
這個名字。
非但無叁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叁種名故,(名離名譏嫌)
就是惡名尚不存。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這個對待的世界上,往往隨順著順心,順自己感知的語言,就是喜歡聽好聽的、相應我們心智的一些語言,對這種譏嫌名、不相應的語言、惡名往往就經常會聽得到的。在這個娑婆世界中,善惡是對待相,基本上就象我們這個日月二輪一樣表達著天地之間的相,一半一半那個狀態。所以有善名就必然有譏嫌名,極樂世界無有此過。那我們在隨順阿彌陀佛這個殊勝功德往生彼國的願望的抉擇下也會産生這兩種功德,遠離世間譏嫌染著,成就清淨平等心智,以清淨平等心智善觀察世間,或者說抉擇清淨平等心智,不以譏嫌心、虧欠心、不具心來審觀世間,以具足福德心、圓滿心智來審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法的機製。
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雲何不思議?夫諸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
我們現在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感知,好比說人對飲食的這種感知差別,南北方人差別很大,東西方人吃飯的差別也是很大的,就是對色味的這種感知,隨著福德因緣具與不具。他這舉的是個天人的例子,諸天怎麼來……,我們要是用自助餐的時間,我們都會看得到,這差別十分大的,同樣這一盆一盆的東西,拿這個碟子去取這個飲食,各人的心理差異十分大十分大的,所以隨福各顯其取用,有別之說。
足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
我們都知道世尊尤其在講經中,有菩薩來問世尊說:世尊,十方諸佛鹹有自己的清淨報土,七寶爲地,何以世尊偏居于此五濁惡世沙礫之土這樣的一個世間呢?這時釋迦牟尼佛足指就按地,大地變成金琉璃色,七寶所成。這是這麼一個公案。(編注:《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第一》: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雲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爲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而願往生者,本則叁叁之品,
就是九品往生。九品往生實是隨順九界衆生心智願力差別,相應不相應,取用之別而顯現九品差別,佛陀親證果德是平等回施的。所以叁叁品往生,叁叁品之說,是順應衆生愛樂之說,業力標相之說。
今無一二之殊。
沒有差別的。那麼一個是果地覺,一個是因地的隨順取用。要是說但是往生報土,無有差別,往往一些不信因果有情,就破滅于因果法則。在我們國內從九五年有一段(時間),大家接觸到日本的一些淨土法門的教言,很多人就藐視于因果一法,認爲阿彌陀佛清淨的教言平等一味,可以不計于因果。這個要是真正隨順佛陀的願力,于一切善惡果報面前無畏無懼,不妨此教;但是擇取善惡有情在苦樂分中,尚染著得失中,尚計較之人,作此說實是欺騙,是自欺之心中流出來的所謂的壞于因果法則的一種不健康心智。
當時對這個地方,常年之中我一直在這個地方抗爭。我認爲什麼呢?我們要隨順佛願清淨平等,隨順佛的果德之力,決定一味真實,令一切衆生得以度脫,無二無別,成就菩提,這是決定不虛的,但決定不可壞于世間之因果。壞于世間因果它有一個什麼樣的惡劣的果報呢?就會令衆生肆無忌憚,惡報一來,在凡位故,所以不能荷負,這類事情我見到的是極爲普遍。那我們要是真正地隨順佛願,隨順佛力,任運往生,無畏無懼,一切果報——善惡苦樂果報現前之時,清淨面對,贊佛恩德,透視本源,那你是不可思議的修行者。若不抉擇于此,那不如念佛深明因果,安住本位念佛就是智者所行。這個智者不管世俗之智或者出世之智,二種善巧,鹹能成就。
這是一個特別大的法則問題。怎麼說呢?在這個地方希望諸位善知識在無有譏嫌過這個地方要深深地思維。淨土法門在我們中國的傳播這種機製、模式是很多的,但你是不是真正能隨順阿彌陀佛果地覺、大願力呢?能隨順著我們的法性真正的這種所謂的無造作的延續呢?要是自性光明中照耀著未來,那這苦樂你是不計,善惡你是不可得的,凡聖是不可知的,那進趣無造作的這種所謂無量光壽中這種真正的安住法則,那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地方它決定不會破滅世間因果的。何以故?他是以平等法則利益世間,非因果法所攝,所以叁界不系,導歸極樂,皆是平等一味之法則。這個地方要是用得不好,那就會出現一個大的過失、過患,就是以凡夫心智縱容業習,用阿彌陀佛廣大平等之教言,在這個傘蓋下面,造著自己的業習,那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苦報,而不能面對與承受。這個機製問題,我感覺還是個激發所運用的問題了。
所以這個“今無一二之殊”。
亦如淄渑
山東省內,是個縣名,下面是條河,可能說都是河水的意思,就象這個河流歸海是一樣的,可能是這跟昙鸾法師所居住地有關系。
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議?
阿彌陀佛這個教言的確是回施我們清淨平等的教言,那我們在這個地方擇取之時,或者說隨順之時,是依佛願還是依業力業習?這希望諸位善知識善自觀察。好我們看看第十七種莊嚴:
十七、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刹,供養諸佛菩薩,及所須供養之具,無不稱願。又欲舍彼壽命,向余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這十七種莊嚴最後一種莊嚴功德,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這個地方就是要走出一個誤區,那有人說我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了。
今天有一個居士給我打電話。大概是叁年前,這個居士說我誦經一天誦四十九遍《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說衆生所願樂,隨順能滿足,求什麼得什麼的,我有什麼願都可以的,一天誦四十九遍經典。我舉這故事,大家不要猜什麼人就對了。我要發多少多少的財,我要做多大的官位,然後就一天四十九遍《普賢行願品》,結果念了半年,不光財沒有發,官沒當上,可能吃飯都成問題了,對象天天就和他鬧,要養孩子,要養家庭,你天天這樣讀來讀去,你什麼也不過了?就來找我說:“這佛法欺騙人啊,說所願樂都能滿足,怎麼這不能滿足呢?我誦誦經就要點財呗,發點財呗,就當當官呗有什麼呢?那這個衆生願樂能滿足這不是虛诳之語嗎?”
所以這個是從妄心中推導出來的,沒有隨順佛教的教義教理來審視佛法給予的真實功德,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現在在世俗中,這樣的心理是很普遍的,基本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出家在家的菩薩,就是做了一段事情以後,然後就來說:我這個要求,你這經典上這樣說,我沒有得到滿足。在天津也有這樣的事情,他們修藥師法來說:我們要修藥師法。幹什麼?想發財,發財才能做世間事,才能做出世間的供養。我說你要把心智搞明白,有兩種福德:一個有人以欲勾來接近佛法而證得佛法的不退轉的智慧與善巧,與佛結甚深因緣。這是我們出家人的願望,因爲他貪欲世間的五欲、權勢什麼的他來學佛,我們也是鼓勵的。他們這一類人的心理,他們想假著佛法來達到世俗的這種滿足,名聞利養的滿足、財色的滿足,那麼我感覺是各得其所吧。往往世俗的心願他得不到滿足,他就有怨恨。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這是以阿彌陀佛殊勝願力,隨順願力故,而得到滿足我們現前的因緣。就是你要由隨順分而得到滿足;你要想拿自己的妄想業習造作,你得不到滿足。因爲你是延續你的業力,並不是延續佛陀的威德力與果地不可思議之力,所以說那滿足不了的。有人念《藥師經》,《藥師…
《往生論注講解 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