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
原文: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身为苦器,心为恼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乐无间,安可思议?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示现自利利他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我们这个《愿生偈》的学习今天继续进行,打开书的……,本子不一样,我们做个记录,做个记号就行。昨天我们把十七种国土庄严的前十四种庄严功德作了一个读诵提示,那么佛法的利益还是剖析在个人,每个人与法的缘、守护、感知还是参差不齐,所以得遇得闻者令其咸得“遇无空过者”的利益,那没有这样的机制,佛法的利益是很难现前。所以说庄严功德的这种机制差别也是令有缘在这个顺性的功德中不断地纯熟自己的本性光明的善巧使用,远离无明烦恼业习的蒙蔽。
好,我们接着学习第十五种庄严:
十五、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身为苦器,心为恼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乐无间,安可思议?
实际这个受用功德及无诸难功德加持力在弥陀的教言中是甚为重要的,犹其对凡夫有情。若无佛法受用,对所谓的“乘佛愿为我命”认识不清晰,那么我们就会依自己的烦恼、业习、知见,就是自己所现前知见以为已命,那就会作为业力之命轮回六道。那于佛法不堪有所摄,业力蒙蔽故,我们无始以来的自我业力,所有的这种延续都是一种自我蒙蔽的痴暗之相。不假着佛的愿力,或者说果德的回施,很难揭示我们本源心智的无量光寿。那么不乘佛愿力,我们必然有业力的这种所谓的蒙昧与随顺。
那么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亦复如是。“永离身心恼,受乐无常间故”,那么引用这两句《往生论》的偈子来告诉我们:我们依止阿弥陀佛殊胜功德的加持回施,能令我们永离身心的困扰。身心困扰的这种障碍在凡愚有情中,仗借自力实在是很不易的,如身心恼,如性别之恼,没有两个阿僧祗劫的修持,于佛法得不退转之机制是不能成就的;没有一大阿僧祗劫的熏修、两大阿僧祗劫的成熟,女身之难是不能脱离的。那么这样就说永离身心之困扰,在佛法中这种不可思议的加持,只有阿弥陀佛这种甚深广大的愿力,能在我们随顺的刹那,使其身器——就是苦器、烦恼的心智得一个彻底的改变。无间的安乐,也就是法性之乐,无有造作之乐真正的生起,也就是所谓的寂灭乐。
因为我们在有为法中、对待法中、善恶法中、得失法中,已经择取得甚为纯熟了、十分地纯熟。所以凡有举念,难以离开对待,那么就会产生对待择取的痛苦,就是能所就会造就出来种种粗重的尘垢与烦恼。若是我们能在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殊胜的功德加持下,此身心的苦恼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已命的一念的随顺中,我们粗重的身心烦恼就变作智慧之体、清净妙用之心。
那么你说有这样的机制吗?要没有这样的机制,佛不名为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佛的这种大功德成就、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地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众生有一念随顺分,决定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直趣成就。这一念也就是说实际众生无始以来倒见、蒙蔽、身心种种苦患,实在无力减损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乃至一切众生本源心智,实在是无力减损它的,也没法蒙蔽它、毁坏它,只是在虚妄这种业流中自诩蒙蔽,就是我们强执着这种蒙蔽,以为已命,以为自己的身心世界。那我们一念随顺佛愿,随顺佛力,此不实的、虚妄无自性的苦恼,那么就从我们这种自性中、自性的光明照耀下直接能认取他。他的本质就是所谓的无量寿、无量光,也就是一切诸佛所亲证的大功德相。
为什么凡夫要熏习这一个知见呢?也就是我们学佛的一个下手的最殊胜方便,所谓的最殊胜方便能令我们离开这种净浊的对待世间,受寂灭清净之乐,乃至说庄严不可思议之乐。我们所有的身心苦难,必然来自于无始以来我们造作虚妄的执着与执着的这种认取。我们可以平实地回忆观察自他或者说依正二报中的这一些身心的苦恼,就像世尊证悟之时说,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永无苦恼,永远应该受法性之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身心苦恼逼迫呢?就是妄认虚妄的这种所谓的虚妄业、业相,沉沦于此。那我们信顺弥陀的教言,会得到“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的利益。
它是接着昨天的庄严受用功德承上启下的一种言教的机制。前面讲受用功德者“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以“禅三昧为食”,能顺佛愿,知佛愿,以佛愿为命。那么这样的身心恼、身心的苦患就会永远得以出离。何以故?无有众生在不可得虚妄苦处去执着追求它。但我们以为业力有实,那就未随顺佛所给予的或者说我们本具的这个佛法法味、三昧之乐。那要是真正体会到佛法的三昧之乐,世间的一切苦患、不实的苦患瞬间就会化作所谓的佛陀的愿力,转身利益世间。
这转身能不能利益世间呢?我们看下面的偈赞,第十六门。
十六、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这是第十六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来阐述极乐世界大功德相的与他方世界的差别。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极乐世界所有回施,皆是平等清净之回施,往生彼国,身相无异,皆具种种相好与庄严,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个没有讥嫌名,讥嫌名尚不可取,况且根缺及二乘种性呢?在这个地方把根缺、女人、二乘这三类放在讥嫌名之类乃至讥嫌之报,来作一个汇总。极乐世界远离三种过。
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
那么就把二乘人从初果到四果,四向四果,中间这些智者、圣者、于佛法得不可思议的解脱者,在这个地方怎么会称为讥嫌之过呢?因无大慈悲善巧故,但以自力取灭故,所以不能发起广大善巧故,那么称为佛法中讥嫌。如了义教言中说,此声闻心智者,是为焦芽败种。但是声闻法不可灭,声闻法是出世善巧,圣者所守护,是大乘之机制,是普利有情之威德所在。这个在就是它可以证取回小向大之善巧,这个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在佛法中又称声闻乘为根本乘、根本守护,能令佛法住持延续在世间。那么这二乘人,就是二乘阐提之类,执着于寂灭,成就于断灭之相,所以不能普利于世间,这样的心智是不可取的。那么要证得圣果,二乘圣果是不可思议的,但以这种祈祷,回小向大,即是不可思议圣功德智大菩萨善巧者。所以这是一个执着之说,我们称为定性阐提。
二者,女人
因为欲界方有这种男女之别相,那到色界有情,此身即散坏了,就是对待这种命相已经散坏了,象禅天皆以自身受用具足而安住于生命之中,所以得禅味之乐,从初禅到四禅,那么就在这禅定中。那欲界众生善恶交替所不及,像我们在这个欲界有情中,皆以善恶来分辨于苦乐,也就建立男女净浊二法,在得失中徘徊犹豫,所以称为六道轮回之机制。
那么女人她是一种欲界的标相罢了,不能说极乐世界只有男人,似乎这种说法有点勉强一样的。他这样讲是一个机制的对比,就是说非欲界摄,非欲界欠亏所现,因为男身女身尚不可及。我们因为久久地沉沦在欲界,…
《往生论注讲解 第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