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八集▪P6

  ..续本文上一页啊?贪嗔痴慢疑,怕什么呢?所以,贪嗔痴慢疑邪见正是我们良师益导,你莫要害怕。但这有一个前提,你要念阿弥陀佛。你不念阿弥陀佛应正遍知、无量威德善巧、不可思议善巧、法性周遍善巧、普摄一切众生之善巧,那你的贪嗔痴慢疑就不是你的良师益导了,那它就可以把你牵制到无尽的生死海中了。所以,一切善知识、一切念佛人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正是我们的良师益导,令我们进趣菩提,透达诸佛无碍力。

  这希望诸位善知识善思维、善观察啊。善导大师在他《观经四帖疏》序言中,我看到这句话,十分的震撼,十分的感动,就象刚才惊雷一样,真是如雷灌顶啊。他就这样说的——“诸佛如来皆以贪嗔痴慢疑为良师益导,一切众生以嗔痴慢疑为怨对。”你看众生,什么叫众生?就是凡夫愚痴之有情把贪嗔痴慢疑看得象敌对一样,把他敌对起来了。诸佛如来看到众生贪嗔痴慢疑邪见生起刹那,即见自性。直透本源力,直透自性力,得以无碍力,成就抉择力,法性一时荡漾在法界,普利十方,无畏无惧。我们一生起贪嗔痴慢疑就吓得要么是抱脑袋,要么就去忏悔,要么就胡说八道,要么就随着这个业流荡漾去。那些智者觉者呢,但以无碍力透视其本质得以抉择。正修行路就在你那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生起之刹那,那是正修行的时候。什么正修行呢?“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住持什么呢?住持你本源心念,还令回归到阿弥陀佛清净报土之中。你能不能如实安住呢?你要不这样修持,这净土法门我们怎么念佛啊?我们念念念的什么啊?怎么念佛啊?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众生所及处,皆是弥陀眷属。你这样念佛多好啊,你用这样的造作心也好,这样的无碍心也好,这样的随顺心也好,这样不可思议的心也好,就是法性周遍力嘛,正觉不思议力嘛,无对无待真实力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佛的愿力嘛,摄化众生咸得不退转的真实不可思议的教言力嘛。那我们作为念佛人就要念佛啊!念佛人就要念佛啊!

  你不念佛你念什么?我以前遇到许许多多的念佛人都这么跟我说,哎呀,师父,我这念佛怎么这么多妄念呢?我念佛怎么还是跟以前差不多呢?我念佛现在怎么还比以前倒霉呢?我念佛……我说,你一点都没有念佛,念佛是幌子,你念你的贪嗔痴慢疑烦恼是真实啊,你内在念的是贪嗔痴慢疑邪见,你把那个念佛当幌子用了,你打个幌子。念佛不是包装,要从你的心智中抉择,念念中抉择,从妙用中抉择,切莫自欺,更莫欺他啊!所以念佛要从心智念佛,业相念佛,本性中透视念佛之抉择,要不然我们念佛实在是嘴上念佛,心中还荡漾在贪嗔痴慢疑的执着之中,那你怎么能得到佛法利益?无量眷属你看不到的。

  你就会看到,象现在社会上说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哎,你看那阿弥陀佛那些眷属们、那些智者怎么教导的?念佛者万修万人去,念贪嗔痴慢疑的人才是念佛的多,往生的少,他是嘴皮上念,因为啥?不愿意往生,怎么能往生呢,对不对?愿往生者决定往生!所以,万法唯心啊,其本质如是啊,法无自性,抉择妙用一时生起,在凡在圣,决定你作啊!所以你说不生你就不生呗,你何干别人啊?说虚妄造作一时沉沦,那就自己沉沦去了,所以,此类恶知识,你要善悲悯他,说你不能往生,你说别人不能往生你往生吧,我们大家都鼓励你往生。

  我经常听到他们这样说,哎呀,念佛的多往生的少,我说去你的,不要闲扯,你念佛的呢,哪是念佛的?不是念佛的对不对?就是念你那一点知见力、推测力、妄想力、烦恼力、颠倒力,就这么个念。这是什么个物件?你不觉悟,你忏悔去吧!我骂人了,对不起,忏悔啊。

  在这个地方真应该,我们应该觉醒啊。念佛!念佛威德力、不思议力、功德力、愿力!念佛的法性成就力、周遍力、普摄十方不思议力!要不念这个,哎呀,那只有沉沦无际啊!

  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还是希望大家念佛,作一个真正的念佛人。滴水还海啊,真是永无退转。你莫要怀疑,你说我怀疑,我感觉你怀疑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照着你了,你不怀疑的时候,你忘了。

  好,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十四、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云何不思议?不食而资命,盖所资有以也,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

  善哉!哎呀,昙鸾法师字字玑珠啊,不可思议,都是珍宝啊,这文字,每一句话都是象珍宝的串珠一样,一串一串的,都是珍宝啊,字字皆圆,真像一串菩提珠一样。哎呀,实在有一点不忍心读它。太好的经典,读了不忍心,太美妙了,太光彩照人了。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

  在佛法中若无受用,众生远离;在佛法中若没有受用啊,智者远离;在佛法中若没有受用啊,愚者远离;在佛法中若没有受用啊,一切众生都远离。所以,佛法的受用十分的重要。

  诸位善知识啊,一定不要轻视“受用”二字。你说你这不是染著嘛,当染者必染啊!所以,攀缘于佛,远离戏论。缘于正受用,那么我们能出离颠倒受想行识,这地方一定要具足呐,一定要注意呐,不注意会出问题的。

  很多人说,学佛就是个苦,我不相信;很多人说,学佛就是个乐,我也不相信;有人说学佛反正就那个样子,我也不相信。我感觉各个取用有异。这个取用有异是什么呢?受用啊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注意自己学佛中的受用,要不注意,我们就很容易退失佛法——佛法的修持与佛法的向往。就是意乐菩提心很容易被蒙蔽起来,那么你那个慈悲喜舍,喜舍慈悲生不起来。这个意乐菩提心的修持、受用的修持十分重要,它不是染著,这个染著啊,下面他讲的十分清晰的。

  以前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城市里,一群出家师父和一群居士在那儿谈佛法的受用。有人说,学佛就是要吃苦,我说反对;有人说,学佛就是要快乐,我说反对。他们说:“说什么你都反对,那你怎么看呢?”我说我没有看法。为什么要反对呢?你要说,佛法就是快乐,是,行,阿弥陀佛说了,《无量寿经》上也讲了,《阿弥陀经》也讲了,“往生彼国,但得其乐,无有众苦。”哎哟,他脑子马上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呢?说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一点苦都不要受,一受苦我就找阿弥陀佛的事,阿弥陀佛怎么要我受苦呢?对不对?一受苦了,这是什么阿弥陀佛啊,念阿弥陀佛怎么还受苦呢?他染著于一个什么呢?对待的乐。那么这个乐是对待的,不能称为乐。

  有人说受苦,那你染著于对待的苦了,你就在苦中,苦苦苦苦,那你最多能生个出离心,厌离心、出离心的增上,就是太苦了,我不染着了,我看到苦谛了,心得休息,抉择安乐了。这只不过是个趣入方便,所以苦乐皆是进趣方便,决非踏实处。踏实处非苦非乐,苦乐可以受用。苦乐一时受用,抉择现前。那是真正的所谓的“禅三昧为食”。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佛法味是远离我们众生辩识之苦乐、对待的苦乐,这个希望大家爱乐三昧啊!爱乐三昧的修持、正受的修持,正受的修持十方重要。现在实践佛法的人慢慢慢慢就放弃正受的实践,多沉沦于、多进趣于什么呢?多进趣于理解了,教啊、信啊、行啊、证啊、果啊,在行啊、证啊、果啊这三个位置上多有丢失了,这三个地方是要我们勤于实践之处。教、行、解这是我们要多习之处,闻思修嘛,这是闻思之处。那个修啊,在闻、思的前导下,必然要正行的,要不然啊,三昧为食的法味你是体验不到的,那你不能深入佛法甚深功德海啊。就是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一切自在方便、十八不共、四种无畏你得不到的。你还是一个沉沦在凡知、凡见、凡情之中,你怎么能得到佛法真正的乐趣呢?你不会真正赞叹伟大的佛陀、真实的佛陀、稀有的世尊,你还会沉沦在你的知见那个小圈子里。就象那个驴拉套一样,你在那个里面转啊转啊,你走不出来的!勤苦一生一生,你不能出离那个愚痴的圈套。那我们要真正学习佛法,要有正受的。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此云何不思议?不食而资命。

  因为,可能我们现在这里头的人两餐的可能多一些,也有三餐的。那你要有禅定,你要真正看到有禅定的人,几年、几十年、几劫他都可以不吃东西。跟他没有关系啊,他禅三昧为食,那什么呢,你看有的人证得三昧了,弹指倾就是几天、几十天、几百天、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劫他都会过去的,因为什么呢,他这个正受现前之时啊,时空的这个概念没有了。我们现在这个时空概念是凡夫知见所见啊,强执区别过现未来。在正受之中,是没有这种差别得见的,我们都听过《妙法莲华经》啊,读过《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这一坐四十小劫,俨然未散啊。

  我们到灵鹫山去了,那儿讲《法华经》,谁看到,谁也没有看见。我正在那作祈祷呐,作祈祷我害怕了,呜,上来了,整个山上上来很多很多人。在读《无量寿经》的时候,作了个祈祷,我说我有点害怕了,害怕什么呢?这世尊讲《妙法莲华经》四十小劫没有动本座啊,那现在释迦牟尼佛应化身都取灭了,我们这儿烧成舍利了,对不对?说释迦佛的舍利呐,实际他还在那讲法呐。

  时间是凡夫知见、沉重知见、对待知见产生出来的一种虚妄执作。那你那三昧正受力要现前的话,那你就深信不疑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还未动本座呐,还在讲《妙法莲华经》啦。四十小劫未动本座,释迦佛才取灭多少年啊?就按三千年算,这四十小劫怎么算啊?一小劫,他们举个一小劫的例子,说夫一小劫者,譬如,他是这样,譬如,四十由旬的城市,高四十由旬的城墙,里面装满芝麻、芥子,五百岁取一个芥子,把这里面的芥子取完了,就是一小劫。

  四十个小劫释迦佛在灵鹫山上讲《妙法莲华经》,你说他上哪儿有过、现、未来?所以,佛以无碍禅定力故,从此劫到彼劫、无量劫,一时守护,色身不坏。我们说什么三昧力、正受力,什么力啊,现在我们什么力啊?一顿不吃饿得慌,那你什么力啊?你就粗重之力呗,什么力啊,水谷之气呗,就是这么个力呗。那我们学习佛法,的确要是深入实践呐,十分重要。

  所以,《佛说般舟三昧经》上讲,九十日一弹指倾。哎呀,我以前真是没有正知正见啊,智真老和尚讲啊,你要行十个般舟啊,我一想,头就大了,我一想十个九十天,这、这……头就这么大这么大了,没地方放了,我说不行。这一不行,这十几年就把我苦了,起码说是把我苦的真是……你靠自己,你不行你就慢慢来吧,对不对?不行你就慢慢来呗。

  所以,一切善知识,若得遇行法之功德、行法之机制,抓住自己,绝不敢松手的!要不然,犹如愚人啊,入宝山而空手归。我就是这愚人啊,大家一定不要学我,学我就完了。所以,要是得遇善知识、得遇法则,勤而行之,切莫舍离,如入宝山,莫空手归啊!所以,希望诸位善知识遇到法则了,一定要深入实践,不要错失,失之交臂,那就是可惜,可惜了。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此云何不思议?不食而资命,盖所资有以也

  “所资”,阿弥陀佛是师,我们是子。师资二法,我们是知道的,就是阿弥陀佛是师、师长啊,我们是弟子嘛,弟为子嘛,师为资嘛,我们接受他这个资产啊、教育啊、福德因缘啊,我们就是子嘛。

  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

  就是给我们无量的功德,不是佛的愿嘛?你要这样问问自己啊,给我们无量的乐趣、安心、功德,不是佛的愿望吗?真是,我们要真问问自己啊。资名子嘛,阿弥陀佛是师,你是子嘛,就象我们的家长要把他们的这个家产付嘱给你是一样的,阿弥陀佛要把他的无量兆载永劫修持的功德资养于我们嘛,资教于我们嘛,付嘱于我们嘛,这不是他的愿望嘛?这诸位善知识真是要思维的,你不思维真是不行,要思维的。所以,“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

  后面这句话不敢念了,真念了,把人吓住了的。

  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

  历来经典都这么说啊。我以前看到这样的文字,我都出一身汗,真会出一身汗。为什么呢?这是什么话啊?谁讲出来的?怎么这样讲话呢?这惊世骇俗的,这不是说奇谈怪论吗,对不对?这是什么话,要记住啊,你看他是什么话,对不对?是什么话呢?是象摩尼宝珠一样的话,你可不要丢掉了。你要丢掉了,那可就可惜了。

  “乘佛愿为我命”,OK!这太萨图萨图了。(编注:巴利语,善哉善哉之意)我们要是把这句话记住了,你真正是个念佛人呐,你真正能作一个念佛人。这句话真是——我以前听到、读到,我读到不下十个法本都是这样的话。当然,那都是密乘的法本,都有这样的话,一读到就出汗。我读到文殊菩萨说:“依我愿者即我身”。(编注:《曼殊室利菩萨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虚空常在如来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性。)哎呀,我头就大了,我说……这话真有份量啊!诸位善知识啊,一定不要忘记这样的大善巧语啊、大殊胜语啊、大抉择语啊、大真实语啊、大妙用语啊。那是珍宝啊,菩萨们,你要拿回家的!

  时间到了,明天接着学习。

  录音记录:明良

  

《往生论注讲解 第八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