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align="left">他這個“成就”二字,就是阿彌陀佛已成佛十劫,如是功德是成就無疑的,是無虧無欠的。所以每一個後面都有“莊嚴功德成就”。

  

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叁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先舉章門,次續提釋。”

  

下面是昙鸾法師來直接給我們解釋這十七種功德的內涵,令我們有一個感知的認識,也就是所謂的受用。

  一、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故。”

  叁界道,我們概念都是有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此叁界是輪回之界,雖稍有差別,但不出輪回,所以稱爲叁界火宅。那麼極樂世界這個清淨道、這個世界裏,非叁界所攝。

  “此雲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叁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那麼這個不可思議的清淨功德,昙鸾法師把它歸結到“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這是淨土法門的教言的一個清淨傳承。經常給大家談論這個事情,佛法的傳承無外乎是消除我們的疑慮,淨化我們的自心,顯現我們的本性,直指我們的心智如佛一樣的生起妙相功德自在力的運用,那麼這個非造作所成。但我們若不依法則、清淨傳承的給與,我們往往被自己的業習、妄想、煩惱所蒙蔽蒙騙,不能覺知,不能運用。所以淨土法門的教言亦在于此,具足煩惱的凡夫亦得往生彼淨土。

  “叁界系業,畢竟不牽”。叁界,不單單是我們欲界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不牽製我們,就是禅天的、色界天的種種禅定功德也埋沒不了我們的心智,那麼種種非想非非想的這樣的八萬大劫的清淨生命欲守護亦蒙蔽不了我們。所以“叁界系業,畢竟不牽”是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國土的不可思議的清淨力,能淨除我們叁業之障,所以說“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此語甚重,份量很重。希望我們每一個現前有緣一定要在這個地方著眼、思維,不可輕易帶過,要去思維的。

  何以不斷煩惱,而得菩提涅槃分呢?皆仰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清淨功德回施,使我等有情不系叁業,“叁界系業,畢竟不牽”。何以故呢?叁界一切業畢竟虛幻無實,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順性修持必然真實不虛,所對比而言,以其清淨功德自性之力,必然洗滌我們無始以來的虛妄蒙蔽塵垢,令我們心智清淨,得涅槃分。

  這個清淨功德成就者,實際不是說阿彌陀佛成就了就罷了,實際是阿彌陀佛的成就顯現一切聽聞衆生在現居煩惱叁界火宅之中而得到的涅槃利益分,這是清淨功德成就所在,就是利益衆生在叁界因緣中不被叁界所纏縛而得現下安住、安心這樣的無上菩提功德清淨,而不是其他的。

  單單說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回施于衆生,衆生不得運用這樣的清淨功德,那麼阿彌陀佛的成就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淨土一法的根本要點就在于阿彌陀佛把自己所有修證的清淨功德、莊嚴功德、不思議功德、受用功德,乃至說十七種、乃至二十九種無量無邊的功德,清淨地、平等地、具足地回施給每一個衆生,尚是阿彌陀佛成佛的真正願力所在,或者說真正的發心所在,亦是真實的清淨成就的意義。要沒有這樣的意義,他成佛那實在是不相應的。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莊嚴清淨功德成就,勝過叁業道,來利益叁業道所系的有情——色界、無色界、欲界有情。使叁界之業,雖無量兆載以來,我們被纏縛于此,被遮蔽于此,不能出離,但仰仗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德的修持、性德的真實的照耀,洗滌了我們無始以來的虛妄的迷失,所以得菩提分,就是往生的決定的功德利益。所以說“焉可思議”,這是第一種莊嚴。

  二、莊嚴量功德成就

  “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意欲宮殿、樓閣,若廣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間、萬間,隨心所成,人各如此。又十方世界衆生願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一時一日之頃,算數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虛空,無迫迮(zé)相。”

  有人有這樣的顧慮,說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都勸自己國土的人民往生彼國,像我們這個國土就有六十億不退轉菩薩往生彼國,其他的少功德者往生彼國者不可思議、不可窮數,就是難以數說的,就有六十億不退轉的這些菩薩們往生彼國,那無量無邊的世界的有情,佛一劫二劫尚說不盡其世界名,況往生之數呢?那彼國怎麼辦呢?會不會壅塞呢?世尊爲了消除這樣的疑慮說:“觀彼世界相,廣大如虛空,究竟無邊際。”令一切衆生無疑無慮往生彼國。我們可以思量之心智中往往的有這種迮——逼迫的相,那麼給我們作了這樣一個真正清淨廣大的回施。一切法性本質亦複如是。

  “彼中衆生,住如此量中,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彼國土量,能成衆生心行量。何可思議?”

  就是你有多大的心量也不要緊,並不是說,我房子要很大很大的,其他地方的人就會有逼迫感,不會的。它不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土地,有這種堅固之力。極樂世界是虛空廣大無邊無際,隨衆生心願而各個隨願建立,無有妨礙,這裏稱爲量功德成就。此量無量,所以又稱爲無量光佛刹。

  這個一定要消除我們心中的疑慮,哪怕是你虛妄的疑慮,你要不消除,就會阻礙你現下的清淨功德、莊嚴功德乃至種種功德的受用,臨終會逼迫你疑慮往生的這種機製,産生這種所謂的不敢抉擇,掙紮在死亡的邊緣。

  我遇到這樣的老居士特別多,臨終抗不住就會打電話啊什麼的,往往就是打電話,或者讓家裏人來找,說:哎呀,怎麼辦呢?活不下去了,但是對往生還是不敢抉擇啊,說能往生嗎?不能往生這業障這麼苦咋辦呢?說念佛念不得了,念業障,不念呢,又逼迫著自己。所謂的這個業障就是平時的這種虛妄、意識的串習産生了一種事實之力,我們稱爲業相之力。他不會去隨順佛陀的這種廣大清淨無礙的回施。那我們要是平時已經純熟了這種知見,一絲的疑慮也不會存在的,那麼我們這個撒手是很輕快的,業報一盡隨時就撒手了,輕輕地手一放,就告別了這個沈淪的五濁惡世,令我們回到法性之土,乃至是往生阿彌陀佛的報土或者說應化土,都是可以的,自在隨意的。他這樣就免除了我們無明輪回之業的逼迫與無明業茫然不知歸向的逼迫,這樣就是平時的疑慮帶來的這種舍報不安詳的這種惡性的機製。所以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啊,這個地方一定要處理得十分地清晰、明白、不含糊,絲毫都容不得含糊的。

  像我小時候生活在醫院裏,經常到太平間裏,揭開白單子看一看這一張臉、那一張臉,誰知道哪一張臉是不是自己的臉呢,對不對?哪一天你自己也會這樣子。無常也好,什麼也好,換換位置你就知道了。那我們跟阿彌陀佛不能換位置嗎?跟阿彌陀佛也能換位置。那你跟無常、苦、難都能換位置,跟阿彌陀佛不能換位置嗎?

  非典那一年,以前明具他們還都是居士的時間,在北京的那個小院裏安居,講《安樂集》,講著講著,中午太熱了,我從來沒有那麼熱過,中午坐在那個地方,腦袋瓜子一木,就看到自己變成馬了,嘴巴很長,腦袋很長,尾巴什麼的,牙齒很大很大的,腦子一點點的很小,皮膚什麼樣,還擺擺尾巴。我說,哎呀,怎麼變成畜生了?念念佛吧,念、念、念,用很大的力量也念不出來阿彌陀佛。下午我就跟他們講,一定不要修無記業啊!修無記業變成馬了,想念佛也念不成了。

  換換位置嘛,我們跟佛換換位置也行嘛,跟菩薩換位置,你只管換位置,怕什麼呢?對不對?我們在衆生這個業裏,“我”這個字我們這麼執著就不放手,那你抓住阿彌陀佛換換位置,體會體會看看是個什麼味道呗?有啥不可以呢?

  我這是閑聊哦,大家不要太在意。密乘的灌頂,很多的法會,我這不是泄密,我這只是說個表面現象啊,你們不要在乎啊。他們就是扮演,好比我們這一群人,一個人扮演阿彌陀佛,一個人扮演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一個個人都穿他們的衣服,拿他們的法器,觀音菩薩拿個淨水瓶,拿個楊枝,反正就是大家都演,把衣服也換上,璎珞也戴上,演了以後呢,佛就宣化一部經,讀一遍,OK了,灌頂結束。他回去了,他做夢的時候一想,哎呀,我穿著大勢至的衣服,跟大勢至是一樣的,一換位感覺很好很歡喜呀。是那樣子的,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佛法從來不神秘的,被人搞神秘了。

  以前我讀過一個經典,這個經典就是講的這種大的灌頂法會上,大家怎麼著裝啊,這個儀軌。那個時候我的腦袋瓜子裏經常想啊,哪一天我們開個圓覺法會,大家就扮演十二個圓覺菩薩,然後呢,都穿上菩薩的衣服,找一個人去坐在世尊那個座上,要不然我們請個像也行,其他人扮演文殊……一直到圓覺菩薩,一個一個次第來請問,誰的音聲最好,扮演佛音就對了,開那樣一個法會,以前夢想一樣的。哪個文殊?哪個普賢啊?哪個是圓覺菩薩啊?哪個是除障礙、淨業障菩薩啊?我也不知道,我也認識不得。但以此願,行此心者即是此!

  你一到藏地,現在他們說喇嘛教轟炸我們漢地,就是把我們漢地人給打懵了。實際他們就是這樣,哎呀,這個人是文殊菩薩成就,什麼啊,他天天“嗡阿若巴紮納德”(文殊真言)對不對?天天以十大願王爲自己的熏習,就這麼個事,不比我們高明任何東西,但你要尊重,對吧?尊重還是要尊重的。我們也可以做,你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天天讀四十八願,以四十八願爲自己的願,那你是什麼人啊?

  還有兩分鍾。開玩笑說的比較…

《往生論注講解 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