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
原文: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此雲何不思議?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複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又衆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暐晔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爲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華爲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觸之者,無明黑闇,終必消除。光明非慧,能爲慧用。焉可思議?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此雲何不思議?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爲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雲何不思議?正覺阿彌陀不可思議。彼安樂淨土,爲正覺阿彌陀善力住持,雲何可得思議耶?
“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塗種子,在水不爛,在火不焦,得因緣則生。何以故?不朽藥力故。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時意願生叁界教化衆生。舍淨土命,隨願得生。雖生叁界雜生水火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何以故?以經正覺阿彌陀善住持故。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故。〗
此雲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幹,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法界之內,皆爲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故。〗
此雲何不思議?不食而資命,蓋所資有以也,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乘佛願爲我命,焉可思議?
講解:
《往生論》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往生論注》我們來依止昙鸾法師對《往生論》的注解來作一個提示。因爲昙鸾法師對淨土法門的貢獻,後人往往不是太清晰,古來已久,對這個問題留下了一個公案,本來有這個傳記,明天我們對昙鸾法師作一個介紹。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他的文字,(因爲昨天誦戒沒有相續上,)今天我們繼續接著前天的學習。莊嚴叁種事功德成就,(對這段文字)作了一個讀誦,依止昙鸾法師的解釋我們作了一個提示,下面是莊嚴雨功德成就。
九、莊嚴雨功德成就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此雲何不思議。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複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又衆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暐晔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爲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華爲佛事,安可思議。
前天我們對這段文字作了一個簡單的提示,這段文字引用的是《無量壽經》上半卷的最後一段文字。古來已久的善知識講法施教都不離開引經據論的來作一個旁證,以使教言清淨、傳承清淨,使大家學有所依,思有所觀,回歸有所處所。雖然這處所不可得失,但是以得失來用,標立于世間;雖然世間無有塵染,無有自性,畢竟有種種世間差別用;這個差別用,以《無量壽經》來扶正我們的心智。
象極樂世界這種所謂的用華爲佛事,“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以這個普通供養的花來作佛事,令衆生安樂于安心、喜悅、清淨、莊嚴的這種所謂的以色聲香味觸法來普利十方有情,令其趣于無上菩提。那我們在這個娑婆世間,它有一個不相應的心智,我們所有遇到的色聲香味觸法往往就會有染著,極樂世界這些妙相莊嚴,色聲香味觸亦複如是,都是具足的,但它能令所有有緣有情無染無著,清淨愛樂。極樂世界乃至說雨華一樣可以做佛事,令衆生進趣菩提,無染無著。它的根本在于所有的因緣都在法流宣化,令衆生進趣菩提。
上一次作了一個解釋。我們來看這個莊嚴光明功德。
十、莊嚴光明功德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觸之者,無明黑暗,終必消除。光明非慧,能爲慧用。焉可思議。
那麼這段文字揀擇的特別少,沒有引用什麼話,直接引用《往生論》這兩句話——“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故”。
在佛教中,四法度衆生是普及說教:以叁藏十二部是一法,令衆生得以度脫;以光明相好是一法,度脫衆生;以神通自在是一法度脫衆生;以妙相莊嚴、名號功德又是一法。這是在《大集經》中,諸佛如來出世皆以四法度脫衆生。
那麼這個地方是以光明功德、妙相莊嚴來度脫衆生,令衆生進趣菩提,所以說“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這個“世”就是說諸佛因緣皆是這“世”所攝,不管是我們這個叁惡道、叁善道、叁聖道,皆是對比而說。所以“佛慧明淨日”,此明淨日如大日輪獨耀世間,月、星辰、燈光所不能侵奪,因爲太陽光一出,其他光明都淹沒掉,那我們釋迦牟尼佛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本來無差別的世間中,一時出現一個光明日輪普照衆生,令衆生得見。佛出世並不是說佛來奪衆生心智,實際衆生心智中亦具有“佛慧明淨日”這個淨日之光明,只是我們暧昧于現前這種癡暗。
這個“癡暗”是對比而說,過去世尊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不可思議智、無師智、無上無倫最勝智,這些智慧,一切菩薩、一切聲聞、獨覺、一切人天之類在此面前是爲“癡”,叁善道是爲“暗”,叁惡道是爲“冥”,它是這樣判的。癡者不及佛智故,是名癡;暗者,善道有情不能出離叁界是名暗;冥者,受幽冥之苦無力自拔,是爲幽冥。所以“癡暗冥”是對叁聖道、叁善道、叁惡道的一個言說差別。佛智慧光明廣大,一真法界真實不虛,示現一切衆生究竟智慧源所在,是一切衆生本源,也是一切諸佛之本源,諸佛出世來證知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照耀十方,令癡暗冥有情鹹得成就無上菩提。所以癡暗冥是對叁聖道、叁善道、叁惡道的一個對比言說。我們知道法從法性上來說是絕無對待的,諸佛證得無對待的究竟心智——至真等正覺,一切菩薩、凡聖所不能及。所以,對比而言有癡暗冥之說,是爲不可思議。
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
在佛法的整體教言中,作兩種評判:一個是無修無證的性德本體之智,無假勞作,你任何的修證是不能現前的,所以其自性光明,長朗照于世間;衆生染著于對待,染著于現前之業、業習、若凡若聖之業習、若苦若樂之業習,那麼佛陀就以修德喚醒此類有情,歸入無上菩提,歸入無修無證真實安樂,遠離生滅對待。
那要是沒有修德,難予一切衆生,若凡若聖同時安樂,所以一切凡聖無有進趣無上菩提之機,這個修德純應九界衆生之機而引發,此修德非佛所需。佛已徹證法性故,所以不需要修持,爲度盡九界衆生,令一切九界衆生得安樂故,所以無量兆載永劫勤苦修持,行難忍之忍,難行之行,舍頭目手足,令一切有情得以真正的安樂,所以于六度萬行中、四波羅蜜中,廣利人天,以本無作爲之法作爲安樂世間,令衆生得見本心。
所以所有的報德,就是說因地引發的這種願樂皆是爲了利益十方九界有情。那不管是聖道、善道、惡道有情,佛陀都是一心普利,悲憫世間,廣大回施,平等回施。象諸佛所證,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就是清淨回施、平等回施、不二無抉擇的回施、不擇親疏的回施,也就是大智慧的回施、大慈悲的回施、大光明的回施。
唯佛能親證此法界周遍真實功德,所以此智慧報德純粹是爲了十方九界有情,爲利益衆生故而自受用具足,普利于法界有情、莊嚴于法界、威德自在于法界,所以諸佛如來決定是無我、我所的執著的這種甚深功德成就者,他所表達的實在是法性之本體,無需造作。我們一般稱佛陀智者所行,行的皆是順性起修。
觸之者,無明黑暗,終必消除。光明非慧,能爲慧用。焉可思議。
這個光明,我們一般對光明的認取,大概是眼見爲明。要是人有禅定功夫,都知道說不動是光明普照,假設是有一定的修持力,對光明的認識就不會象我們說可見光之光明,無動無搖光明力普照法界。人有禅定,光明力就會透視出來。象這個諸佛如來依自己的悲智行持,以大光明的善巧照耀世間,能使這種晃動的生滅執著有情在光明中得到解脫。所以說,這是用光明來作佛事,普利衆生。
象我們打鍾,晚上打鍾鼓的時候,也就是光明佛事。因爲我們不是這一類的有情,我們這類有情機製聽到的是聲音,那麼要是在比我們生命力量再……好比說色界天的有情,他們聽到的聲音,對我們來說就是光明;我們聽到的音聲象對鬼神之類的就是光明。它是類比産生的差別。
象我們看到的水就是水,那鬼神看到的水,尤其是餓鬼之類,看到的水,要是灑出去就是火,所以一般的象下雨的時間,惡鬼衆生、地獄衆生就是在降火,就是說鐵汁、銅汁了,我們看到的就是水。所以,一般過去的出家人、過去學佛的人、有禅定的人慈悲,他就傾水不高于一寸,離地面不要超過一寸或一寸五,慢慢的傾下…
《往生論注講解 第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