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現在學習到《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優婆提舍”這個名詞雖然說如佛所說、對法則的宣化所說,天親菩薩把這個名字用在他的著作上,亦是當之無愧,因爲他絲毫沒有增減世尊的清淨法則,絲毫沒有增減《無量壽經》的清淨法則,絲毫沒有增減淨土法門的清淨傳承的法則,所謂的守護傳承就是不妄自增減。古來已久的善知識對法的守護是純淨的,是純潔的。象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一段文字、這篇文章亦複如是,對過去佛、現在佛乃至未來佛,所有佛陀的教言是尊重的,是守護的,是不增減它的教義的實質內容的。所以稱爲“優婆提舍”。

  在現在學佛的現狀中,人妄自發明,自诩自是,以自己的私心染汙自心,染汙依正二報,是一個容易迷失的機製與現業果報,就是所謂的減劫果報,這是共業所現。這個共業中我們大家也不要推脫責任,我們每一個有情都是有這個責任的,這個責任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系,這個關系就在我們共業所現。那我們現在學到淨土法門也是我們共業的福德成熟。現在人的思想意識增減佛教、加工佛教、推測佛教的機製越來越普遍,所以我們很多人接觸到很多法門的修持——有的人習禅,爲了證悟;有的人學教,爲了開圓解;有的人習密,欲得叁密相應;有的人學淨土爲了求功夫;有的人就是隨順啊。

  在整個淨土法門的教言機製眼目中,就是“隨順”二字。“隨順”二字可以免除末世求悟的過患、求解的過患、求相應的過患。爲什麼說求有過患啊?求本身沒有過患,但凡夫心智多有自我推測、自我假設的蒙蔽。所以在這個時代,淨土法門尤爲重要,一切善知識莫不鼓勵有緣歸命此教、隨順此教而得度脫。不管是宗下、教下、律宗,或者是密法的修持者,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可以涉足到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教內教外的這些機製的修法中,莫不推崇于淨土法門,不是其他因緣,就是“隨順”二字的教誨,在淨土法門表現得最爲充分。

  所以我們稱爲《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個“優婆提舍”就是如佛宣化、如佛對法之宣化、直趣的宣化,直熟或者說異熟二法,這是十分要得的一個關鍵認識。我們接觸過密乘的人,你不修叁密相應,你是不能修持的。我不懂密宗,但我了解一些基本教義。好比說,他有四種根本成就,那麼對上師的教言,就是所謂的福德、教法的傳承機製的守護,他必須得有;他對本尊的守護、成就的守護必須得有;對空行欲樂的、授記欲樂必須得有,對護法事業成就必須得有;這四個不相應,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在密乘的教言中,不管他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乃至續部教言,莫不以相應爲根本。我們一般的稱爲瑜伽部教言、相應部。

  (那麼在禅宗,若是身心不能脫落,若是我們此生要是不能了生死,延續的業力是人是騾馬還是什麼道呢?真是要審視。)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所宣化的淨土教言跟密乘是有一定差別的。許多人學宗下要求得證悟。證悟的人的心智是很強的,一了百了啊,見思二惑一時脫落,大地沈浮,虛空粉碎,一塵不染,自在潇灑,人很向往啊,識得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個見思二惑不脫,生死未了啊,佛法尚未夢見,雖有相似解悟,不爲證悟啊。所以在禅宗中,若是見思二惑不能徹底漆桶脫落,不見大光,生死還有輪回之機啊。

  我這個評判可不是說哪個法門高低,是說我們這個時代的機的問題,我不想評判法門的高低,法無高下,我是說我們學習的機製的問題。

  那麼教下開圓解。說句實話,現在我聽居士、出家人講法,事事圓,句句圓,圓圓輪回見啊。爲什麼我這樣說呢?圓圓著自己私心中爲了解釋自己,解釋自己的知見圓明,而不是消除煩惱去除習氣、見思脫落的圓解。基本上都是解釋自己的正確知見,這是我知我見。

  我經常聽人講法,以前我也經常去求教于人,也聽過一些法師、居士講論、講注、講經,也專門去請教過一些天臺教、華嚴宗的一些菩薩們講法、講他們這些機製,的確言說無礙,我們說不管是文字般若、語言般若,是沒有可比的,但潛伏煩惱時時發生,潛伏業習,碰不得說不得,我、我所極爲堅固,自我知見不斷完善。那你說學教的有沒有成就的?的確都有成就的,學禅宗的也有成就的,學密法的都有成就的,都有相應成就的,我說的是不相應的。

  所以說大開圓解,修行方便現前,這一類的善知識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匮乏。我接觸了許多人,特別言說善巧,言辭善巧都是有的,但是一到事相上,比無言辭善巧的人更爲的羸弱,所謂的羸弱就是只是完成自己的心念,而沒有完成自己的道業。這個心念是什麼呢?是對別人講的多,給別人看得多,給別人說得多,如實地知自心的十分的稀少。有沒有呢?這個我們不敢妄自地評判。

  那麼在教下、宗下,密乘的修法中呢,我所見的的確是這樣的狀態。淨土一法可以把這叁個教法機製中的一些不足之處給填充過來,就是隨順教言,我們真正涉足到《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內涵的時間我們會看到從頭至尾都是隨順的,我們會真正地看到佛法的一個特定的機製,就是世尊二種所證。我們知道世尊有叁種業:就是信忍,順忍、無生法忍。那麼在淨土教言中,直接從信忍、順忍二種法忍中回施給我們了,信忍、順忍二種法忍來回施給念佛衆生,令一切凡夫有情在信忍、順忍二種法忍中得到無生法忍的抉擇與利益。

  那你說這是不是與教、與禅宗、與密乘有沖突呢?不會,它的教言有它的教言機製,所以我們說千條河流歸大海啊,那麼阿彌陀佛的誓願中就是他方衆生聞我名號即具菩薩無生忍,具總持法門。聞我名號,即得總持法門。這個總持就能令我們去進趣信忍與順忍。

  那你說我就不信,我就疑慮,你這個疑慮的生起就是信根的成熟過程,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因緣。我學習淨土,我純粹就是從疑,我這個疑不是排斥它,也不是相信它,我這個疑是不能確認,這個疑,逐漸地在淨土法門真正地感覺到自己踏實下來了,平實下來了,真實下來了。能不能這樣呢?那全仗阿彌陀佛殊勝的願力與自己信順過程的感知,信順中的相應,與經典的印契。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個經題,《無量壽經》是佛所說,是賢劫中第四佛——釋迦牟尼佛依止過去佛,佛佛相傳,佛佛授記,佛佛傳達出來的清淨教言次第傳出。因爲世尊,像釋迦牟尼佛所證與諸佛所證無二無別。爲什麼要宣化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妙德呢?爲什麼不說此土之妙德呢——就是不說我們娑婆世界世尊妙德呢?這是一個需要我們觀察、審視的問題。你可以設一個疑,你不設疑,你很難學佛。設疑跟設迷不是一回事,就是設一個問題,來作爲學習進趣的一個喜悅的味道、一個法味。

  那我們都知道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所守護的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那爲什麼世尊不宣化此世界的清淨國土呢?爲什麼要宣化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殊勝妙德莊嚴呢?這是我們一定要思維的一個問題;要不思維,可能你學佛就沒有什麼味道,就是你缺乏參照物。

  無量壽經,無量壽——我們都知道所指所標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的國土、他的名號、他的願望,他稀有攝化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這個經就是宣化這個內容的。

  爲什麼世尊——釋迦牟尼佛世尊,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本師會宣化十萬億國土之外的阿彌陀佛這個國土的殊勝莊嚴呢?勸請我們若凡若聖往生彼國呢?這是個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思維和觀察的,要提出質疑的,不質疑你還是對淨土不會有觀察。那我們爲什麼在此娑婆世界不證無上菩提而非要到他方證無上菩提呢?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那麼釋迦牟尼佛爲什麼不直接讓我們當下證悟,當下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這是應該思考、應該觀察的一個特別大的問題了。因爲我們都知道佛法不離于當下抉擇,不離于當下認取的。那現在爲什麼“往生”二字的份量這麼重呢?在整個淨土教言中,往生就是他的一個眼目了,就象宗下的證悟、密乘的相應、教下的圓解是一樣的重要了。

  那你對“往生”二字的認識是什麼呢?那麼我們學習這個《往生論》,就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這個往生究竟是什麼呢?是不是象社會上這些人講你死了以後到一個國土去,是不是唯一的說法呢?還是有更多的內涵呢?這是我們應該思維、應該觀察、應該對比的一個話題,也是應該思維的一個事情。那我們對衆生能不能往生?往生究竟是什麼意義?我們怎麼來抉擇呢?那麼就通過《往生論》,就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來抉擇、認識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那我們在這個世間就可以作爲一個淨土法門的學習者、實踐者、成就者、傳播者,最少是一個交流者,能如實地交流西方極樂世界本師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本師釋迦佛同一宣化諸佛教言的真正的心髓,令一切衆生如實知自心,如實得往生方便、往生利益、往生的究竟果德。

  淨土一法,往生是它一個特定的法則機製。那其他法門是不太講這個的,象禅宗它不會講這個,教下的講這個也是……象我們都知道天臺智者大師與唯識宗的玄奘法師,我以前沒有接觸淨土法門之前看他們念佛,我有疑惑,我說爲什麼要念佛呢?活著的時間不解決自己的問題爲什麼要求死呢?有很大的疑惑。我就把中國曆代的祖師——教下的祖師、宗下的祖師,他們的歸向我作了一個文字的探討,也經常詢問一些善知識,他們臨終的一個抉擇究竟是什麼?後來我有決心學習淨土了!開始對學習淨土真是有疑慮,我感覺到這樣一個法門,不是年輕人,或者不是那些發起廣大心智應該守護的一個法則,是比較簡單或者說比較消極的一個說法,當時有這樣一個錯誤的,或者說大家普遍的一個感知都有這樣一個推導。那麼後來通過這些疑慮一個一個的解除,對“往生”二字有個正面的、平實的認識。

  所以《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一個對淨土法門的論述,如佛一樣的論述,是清淨傳承的機製,它沒有離開《無量壽經》,來如實地直接宣化這個法則。這《願生偈》就是宣化法則的實質內涵,“願生”是它宣化這個《無量壽經》內涵的一個機製,這個“願生”二字實在有意思,“願”者是阿彌陀佛之願,是一切有情之根本願望;“生”者生養法身慧命,生者出離生死苦海,非生死之生,非生滅之生。這個“願生”是阿彌陀佛殊勝功德願力,能出生一切功德莊嚴,若有衆生信順者,能出生清淨法身慧命。那你說法身慧命怎麼能出生呢?此生非生滅,是爲無量壽;此生非對待,是爲無量光。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個經題,偈,我們是知道的。九十六句偈子是它的主體,後面長行文字是對它的解釋,這是《往生論》整個機製的建立所在,後面就依這個機製來作解釋。天親菩薩用這個長行來不斷來解釋五念門——因五念、果五念,來講二十九種莊嚴——國土的十七種莊嚴、阿彌陀佛自受用的八種莊嚴、菩薩正修行的四種莊嚴,合起來是二十九種莊嚴,來闡述淨土一法自他二利的出入自在——就是出功德與入功德。

  那麼這九十六句偈子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主體的文字,後面就依止這九十六句偈子來作解釋,來給我們闡述淨土一法的完整性、真實性、可依從性,若人有實踐者、信順者必獲無上大利,所以是爲《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是一個傳承機製,非是我們自己揣度一個言說,摘章提句的把一個言說拿來,擅自發明一個東西,那是沒有意義的。它所依止的是《無量壽經》,就是此土釋迦本師所宣化,過此十萬億國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殊勝願力殊勝國土不可思議攝化方便的一個特定法門的教言機製,就是完整的教言機製。這樣完整的教言機製就是所謂的《無量壽經》。

  它這個傳承是清淨的,是無遮無蓋的,是十分坦蕩的,是清淨無染的,是除衆生疑慮的一個法則。這個法則是佛佛相承,佛佛印契。婆薮槃頭菩薩,就是天親菩薩,把它用九十六句偈子把此一法徹底地和盤托出,來依理地利于一切與這個法則有緣之有情,令此類有情得遇此法而成就無上菩提。

  所以這個偈是贊頌之意。偈是用這種美妙言辭來歌贊無量壽佛、歌贊釋迦佛清淨傳播這樣教言的一個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令有緣信順此法而得修持趣入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偈是贊美、贊歎、隨順、供養、契入、守護、成就的這樣一個實質的心智的暢明。所以過去很多人在這種修法的過程中生起感激就會說出偈頌,偈頌就是對佛陀的這種如實的贊歎,對釋迦文佛、對阿彌陀佛、對十方一切諸佛世尊如實的贊美,所以稱爲《優婆提舍願生偈》。

  這個偈表明了贊美的如實之言、如實之說、美妙的言辭。這種美妙的言辭可以廣大究竟,象《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所說,象妙音天女微妙舌根,窮于未來以無量舌根,以無量言辭海、音聲海,來贊歎阿彌陀佛、釋迦文佛殊勝功德、清淨的心智。(編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所以他說九十六句偈子來表達一個法則的真實性、完善性,利益衆生、不可思議威德性,令我們愛樂、守護、實踐、學習。

  所以《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樣一個經題,來使一切有緣純熟對淨土一法的學習、信解、行持、成就、傳播,這樣一個廣大的機製。雖然九十六句這麼簡單的偈子,四百八十個字,來給我們宣化一個廣大究竟的法門。如世尊在《無量壽經》所宣化,說此法如大海,百川之所歸,百川之歸趣,就是一切法門之歸向。所以印光法師講:一切法莫不從此法中流出,一切行門莫不回歸于此法門,他這樣的言說是如實的。(編注:印光大師《無量壽經頌序》: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于一代時教中獨爲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學習我們乘著安居這樣一個清淨的機製,這樣安居時間的一個機製,我們來學習它,來實踐淨土法門的這種實質內涵,慈法實在感到慶幸,也爲大家感覺到慶慰。因爲有這樣的學習機會,或者說交流機會,慈法一定認真頂戴,來嚴格地守護諸佛世尊清淨教言,來守護曆代祖師傳承的清淨教言,如實地、不增減地把淨土法門這一法的教言機製,在諸佛菩薩、賢聖者的加持下,如實地跟大家共同學習,交流守護。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寶箧

  

  

《往生論注講解 第一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