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现在学习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优婆提舍”这个名词虽然说如佛所说、对法则的宣化所说,天亲菩萨把这个名字用在他的著作上,亦是当之无愧,因为他丝毫没有增减世尊的清净法则,丝毫没有增减《无量寿经》的清净法则,丝毫没有增减净土法门的清净传承的法则,所谓的守护传承就是不妄自增减。古来已久的善知识对法的守护是纯净的,是纯洁的。象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一段文字、这篇文章亦复如是,对过去佛、现在佛乃至未来佛,所有佛陀的教言是尊重的,是守护的,是不增减它的教义的实质内容的。所以称为“优婆提舍”。

  在现在学佛的现状中,人妄自发明,自诩自是,以自己的私心染污自心,染污依正二报,是一个容易迷失的机制与现业果报,就是所谓的减劫果报,这是共业所现。这个共业中我们大家也不要推脱责任,我们每一个有情都是有这个责任的,这个责任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个关系就在我们共业所现。那我们现在学到净土法门也是我们共业的福德成熟。现在人的思想意识增减佛教、加工佛教、推测佛教的机制越来越普遍,所以我们很多人接触到很多法门的修持——有的人习禅,为了证悟;有的人学教,为了开圆解;有的人习密,欲得三密相应;有的人学净土为了求功夫;有的人就是随顺啊。

  在整个净土法门的教言机制眼目中,就是“随顺”二字。“随顺”二字可以免除末世求悟的过患、求解的过患、求相应的过患。为什么说求有过患啊?求本身没有过患,但凡夫心智多有自我推测、自我假设的蒙蔽。所以在这个时代,净土法门尤为重要,一切善知识莫不鼓励有缘归命此教、随顺此教而得度脱。不管是宗下、教下、律宗,或者是密法的修持者,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可以涉足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教内教外的这些机制的修法中,莫不推崇于净土法门,不是其他因缘,就是“随顺”二字的教诲,在净土法门表现得最为充分。

  所以我们称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优婆提舍”就是如佛宣化、如佛对法之宣化、直趣的宣化,直熟或者说异熟二法,这是十分要得的一个关键认识。我们接触过密乘的人,你不修三密相应,你是不能修持的。我不懂密宗,但我了解一些基本教义。好比说,他有四种根本成就,那么对上师的教言,就是所谓的福德、教法的传承机制的守护,他必须得有;他对本尊的守护、成就的守护必须得有;对空行欲乐的、授记欲乐必须得有,对护法事业成就必须得有;这四个不相应,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在密乘的教言中,不管他是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乃至续部教言,莫不以相应为根本。我们一般的称为瑜伽部教言、相应部。

  (那么在禅宗,若是身心不能脱落,若是我们此生要是不能了生死,延续的业力是人是骡马还是什么道呢?真是要审视。)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所宣化的净土教言跟密乘是有一定差别的。许多人学宗下要求得证悟。证悟的人的心智是很强的,一了百了啊,见思二惑一时脱落,大地沉浮,虚空粉碎,一尘不染,自在潇洒,人很向往啊,识得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个见思二惑不脱,生死未了啊,佛法尚未梦见,虽有相似解悟,不为证悟啊。所以在禅宗中,若是见思二惑不能彻底漆桶脱落,不见大光,生死还有轮回之机啊。

  我这个评判可不是说哪个法门高低,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机的问题,我不想评判法门的高低,法无高下,我是说我们学习的机制的问题。

  那么教下开圆解。说句实话,现在我听居士、出家人讲法,事事圆,句句圆,圆圆轮回见啊。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圆圆着自己私心中为了解释自己,解释自己的知见圆明,而不是消除烦恼去除习气、见思脱落的圆解。基本上都是解释自己的正确知见,这是我知我见。

  我经常听人讲法,以前我也经常去求教于人,也听过一些法师、居士讲论、讲注、讲经,也专门去请教过一些天台教、华严宗的一些菩萨们讲法、讲他们这些机制,的确言说无碍,我们说不管是文字般若、语言般若,是没有可比的,但潜伏烦恼时时发生,潜伏业习,碰不得说不得,我、我所极为坚固,自我知见不断完善。那你说学教的有没有成就的?的确都有成就的,学禅宗的也有成就的,学密法的都有成就的,都有相应成就的,我说的是不相应的。

  所以说大开圆解,修行方便现前,这一类的善知识在这个时代十分的匮乏。我接触了许多人,特别言说善巧,言辞善巧都是有的,但是一到事相上,比无言辞善巧的人更为的羸弱,所谓的羸弱就是只是完成自己的心念,而没有完成自己的道业。这个心念是什么呢?是对别人讲的多,给别人看得多,给别人说得多,如实地知自心的十分的稀少。有没有呢?这个我们不敢妄自地评判。

  那么在教下、宗下,密乘的修法中呢,我所见的的确是这样的状态。净土一法可以把这三个教法机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给填充过来,就是随顺教言,我们真正涉足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内涵的时间我们会看到从头至尾都是随顺的,我们会真正地看到佛法的一个特定的机制,就是世尊二种所证。我们知道世尊有三种业:就是信忍,顺忍、无生法忍。那么在净土教言中,直接从信忍、顺忍二种法忍中回施给我们了,信忍、顺忍二种法忍来回施给念佛众生,令一切凡夫有情在信忍、顺忍二种法忍中得到无生法忍的抉择与利益。

  那你说这是不是与教、与禅宗、与密乘有冲突呢?不会,它的教言有它的教言机制,所以我们说千条河流归大海啊,那么阿弥陀佛的誓愿中就是他方众生闻我名号即具菩萨无生忍,具总持法门。闻我名号,即得总持法门。这个总持就能令我们去进趣信忍与顺忍。

  那你说我就不信,我就疑虑,你这个疑虑的生起就是信根的成熟过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因缘。我学习净土,我纯粹就是从疑,我这个疑不是排斥它,也不是相信它,我这个疑是不能确认,这个疑,逐渐地在净土法门真正地感觉到自己踏实下来了,平实下来了,真实下来了。能不能这样呢?那全仗阿弥陀佛殊胜的愿力与自己信顺过程的感知,信顺中的相应,与经典的印契。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经题,《无量寿经》是佛所说,是贤劫中第四佛——释迦牟尼佛依止过去佛,佛佛相传,佛佛授记,佛佛传达出来的清净教言次第传出。因为世尊,像释迦牟尼佛所证与诸佛所证无二无别。为什么要宣化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妙德呢?为什么不说此土之妙德呢——就是不说我们娑婆世界世尊妙德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观察、审视的问题。你可以设一个疑,你不设疑,你很难学佛。设疑跟设迷不是一回事,就是设一个问题,来作为学习进趣的一个喜悦的味道、一个法味。

  那我们都知道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所守护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为什么世尊不宣化此世界的清净国土呢?为什么要宣化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殊胜妙德庄严呢?这是我们一定要思维的一个问题;要不思维,可能你学佛就没有什么味道,就是你缺乏参照物。

  无量寿经,无量寿——我们都知道所指所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的国土、他的名号、他的愿望,他稀有摄化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力,这个经就是宣化这个内容的。

  为什么世尊——释迦牟尼佛世尊,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本师会宣化十万亿国土之外的阿弥陀佛这个国土的殊胜庄严呢?劝请我们若凡若圣往生彼国呢?这是个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思维和观察的,要提出质疑的,不质疑你还是对净土不会有观察。那我们为什么在此娑婆世界不证无上菩提而非要到他方证无上菩提呢?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直接让我们当下证悟,当下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这是应该思考、应该观察的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了。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法不离于当下抉择,不离于当下认取的。那现在为什么“往生”二字的份量这么重呢?在整个净土教言中,往生就是他的一个眼目了,就象宗下的证悟、密乘的相应、教下的圆解是一样的重要了。

  那你对“往生”二字的认识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学习这个《往生论》,就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简称《往生论》,这个往生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象社会上这些人讲你死了以后到一个国土去,是不是唯一的说法呢?还是有更多的内涵呢?这是我们应该思维、应该观察、应该对比的一个话题,也是应该思维的一个事情。那我们对众生能不能往生?往生究竟是什么意义?我们怎么来抉择呢?那么就通过《往生论》,就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来抉择、认识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在这个世间就可以作为一个净土法门的学习者、实践者、成就者、传播者,最少是一个交流者,能如实地交流西方极乐世界本师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本师释迦佛同一宣化诸佛教言的真正的心髓,令一切众生如实知自心,如实得往生方便、往生利益、往生的究竟果德。

  净土一法,往生是它一个特定的法则机制。那其他法门是不太讲这个的,象禅宗它不会讲这个,教下的讲这个也是……象我们都知道天台智者大师与唯识宗的玄奘法师,我以前没有接触净土法门之前看他们念佛,我有疑惑,我说为什么要念佛呢?活着的时间不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求死呢?有很大的疑惑。我就把中国历代的祖师——教下的祖师、宗下的祖师,他们的归向我作了一个文字的探讨,也经常询问一些善知识,他们临终的一个抉择究竟是什么?后来我有决心学习净土了!开始对学习净土真是有疑虑,我感觉到这样一个法门,不是年轻人,或者不是那些发起广大心智应该守护的一个法则,是比较简单或者说比较消极的一个说法,当时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或者说大家普遍的一个感知都有这样一个推导。那么后来通过这些疑虑一个一个的解除,对“往生”二字有个正面的、平实的认识。

  所以《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一个对净土法门的论述,如佛一样的论述,是清净传承的机制,它没有离开《无量寿经》,来如实地直接宣化这个法则。这《愿生偈》就是宣化法则的实质内涵,“愿生”是它宣化这个《无量寿经》内涵的一个机制,这个“愿生”二字实在有意思,“愿”者是阿弥陀佛之愿,是一切有情之根本愿望;“生”者生养法身慧命,生者出离生死苦海,非生死之生,非生灭之生。这个“愿生”是阿弥陀佛殊胜功德愿力,能出生一切功德庄严,若有众生信顺者,能出生清净法身慧命。那你说法身慧命怎么能出生呢?此生非生灭,是为无量寿;此生非对待,是为无量光。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经题,偈,我们是知道的。九十六句偈子是它的主体,后面长行文字是对它的解释,这是《往生论》整个机制的建立所在,后面就依这个机制来作解释。天亲菩萨用这个长行来不断来解释五念门——因五念、果五念,来讲二十九种庄严——国土的十七种庄严、阿弥陀佛自受用的八种庄严、菩萨正修行的四种庄严,合起来是二十九种庄严,来阐述净土一法自他二利的出入自在——就是出功德与入功德。

  那么这九十六句偈子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主体的文字,后面就依止这九十六句偈子来作解释,来给我们阐述净土一法的完整性、真实性、可依从性,若人有实践者、信顺者必获无上大利,所以是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是一个传承机制,非是我们自己揣度一个言说,摘章提句的把一个言说拿来,擅自发明一个东西,那是没有意义的。它所依止的是《无量寿经》,就是此土释迦本师所宣化,过此十万亿国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殊胜愿力殊胜国土不可思议摄化方便的一个特定法门的教言机制,就是完整的教言机制。这样完整的教言机制就是所谓的《无量寿经》。

  它这个传承是清净的,是无遮无盖的,是十分坦荡的,是清净无染的,是除众生疑虑的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佛佛相承,佛佛印契。婆薮槃头菩萨,就是天亲菩萨,把它用九十六句偈子把此一法彻底地和盘托出,来依理地利于一切与这个法则有缘之有情,令此类有情得遇此法而成就无上菩提。

  所以这个偈是赞颂之意。偈是用这种美妙言辞来歌赞无量寿佛、歌赞释迦佛清净传播这样教言的一个殊胜不可思议的功德,令有缘信顺此法而得修持趣入无上菩提。所以这个偈是赞美、赞叹、随顺、供养、契入、守护、成就的这样一个实质的心智的畅明。所以过去很多人在这种修法的过程中生起感激就会说出偈颂,偈颂就是对佛陀的这种如实的赞叹,对释迦文佛、对阿弥陀佛、对十方一切诸佛世尊如实的赞美,所以称为《优婆提舍愿生偈》。

  这个偈表明了赞美的如实之言、如实之说、美妙的言辞。这种美妙的言辞可以广大究竟,象《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象妙音天女微妙舌根,穷于未来以无量舌根,以无量言辞海、音声海,来赞叹阿弥陀佛、释迦文佛殊胜功德、清净的心智。(编注:《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所以他说九十六句偈子来表达一个法则的真实性、完善性,利益众生、不可思议威德性,令我们爱乐、守护、实践、学习。

  所以《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样一个经题,来使一切有缘纯熟对净土一法的学习、信解、行持、成就、传播,这样一个广大的机制。虽然九十六句这么简单的偈子,四百八十个字,来给我们宣化一个广大究竟的法门。如世尊在《无量寿经》所宣化,说此法如大海,百川之所归,百川之归趣,就是一切法门之归向。所以印光法师讲:一切法莫不从此法中流出,一切行门莫不回归于此法门,他这样的言说是如实的。(编注:印光大师《无量寿经颂序》: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学习我们乘着安居这样一个清净的机制,这样安居时间的一个机制,我们来学习它,来实践净土法门的这种实质内涵,慈法实在感到庆幸,也为大家感觉到庆慰。因为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或者说交流机会,慈法一定认真顶戴,来严格地守护诸佛世尊清净教言,来守护历代祖师传承的清净教言,如实地、不增减地把净土法门这一法的教言机制,在诸佛菩萨、贤圣者的加持下,如实地跟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守护。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宝箧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一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