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原文: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我们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本册子第一页打开。
昨天我们把这个经题作了一个提示性的述说,以引导大家剖析《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实质内容,也就是但显自心之真实的一个教言。今天我们以近代印光法师,就是我们中国大乘传法中的净土教言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的序来作一个提示,也就是对这个传承作一个叙述。
第一页是《往生论注序》,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它是一个借序。《往生论注》是昙鸾法师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作了一个注,这样一个注。印光法师给这个注作了一个序,这个序就把《往生论注》这一个教言机制的传承作了一个清晰的净土法门的传承机制的表述。
任何一法皆有它的机制、传承,昨天我们谈到,净土一法来自于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净土的本师。假使我们以无碍的心智来顶戴、依顺阿弥陀佛的愿力,持念他的功德、名号,随顺他的教言,那么阿弥陀佛就是法界、无量光佛刹的清净住持者。因为依大乘教言,一佛住持法界,佛佛赞顺,是这样的一个教言。所以阿弥陀佛国土又称为无量光佛刹,照十方国了无障碍,是故为阿弥陀佛名号愿力、愿力名号,令众生闻持者,皆得心智无碍,得以安乐往生。
这个往生的利益,一时心智成熟,无始以来幻化业缘,一时无有造作缘起,得见本心本性。我们这一法的来源,那是无量寿佛在其本土宣化,传播十方,其因地修持,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五劫的思维、二百一十亿佛土的参照,这个蓝本以方便一切有情、十方九界有情往生彼国,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心愿建立的净土机制,就是无量光佛刹的净土机制,也称为安乐国、安养国,名字种种。但以如实之心智,若一随顺,即得本心。
这个传承来自于我们现在所听到的经典,都是贤劫第四佛释迦文佛所宣化。我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乃至后面的龙树菩萨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论》中,对净土的传承有一个很清晰的解释,包括马鸣菩萨的《起信论》等,到后面天亲菩萨作这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直传到我们中国,像菩提流支三藏法师携来三经一论,昙鸾法师——也就是远公大师同一时代的昙鸾法师,接受了这个传承,一直延续下来。那么印光大师,我们称为他为净土法门的第十三祖师,历来是有争议的,这个争议不是说印光法师作十三祖有争议,印光法师应该是十七祖才好。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时祖师的判定多是一代大德宏传于净土,清晰明了,法义抉择,令有缘得以出离善巧,这样后人就评定、判定于祖师。多不是在世之时,不像其他法则,各个就是说心心相印的教言,不是。他但是以阿弥陀佛清净教言的传递,如实地信顺修持而得以成就。所以净土法门的这些祖师基本上是各不相见。
许多人都了解净土法门历代祖师的过程因缘。你说有没有代代相传呢?若依教修持,以前人的教言、以经典、以他们成就的法则,心心相许,那是完全可以接受他这个传承的,净土的传承亦复如是。根本依止是无量寿佛,所持教言皆是释迦牟尼佛所传达,历代祖师实践所守护,实践守护成就,一直一代一代到印光法师,无有增减。那我们看它无有增减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就看看第一页的文字。
《往生论注序》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
要是我们学习佛法没有传承,我们很难了解生死是第一大事。为什么呢?我们慢慢来看这个问题。
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
净土法门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来了生死,了生死实在是轮回众生的头等大事!净土一法就是一生成办、一生不退转的教言。这在显教机制中,实是难得、难闻、难以宣化。所以此教言真实所在,唯佛与佛能知,是为念佛法门。就是忆佛力,念佛愿,随顺佛德,运用佛心,成就不可思议的善巧与利益。那么“了生死无上妙法”,是不是赞誉得有什么过誉之处呢?
一代时教,浩若渊海。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实在是分身无量,以圣身、以六应身(7:40),以种种庄严身,来顺应众生,顺应善巧者,说无量法门。象我们上午读《华严经》,那是对法身大士所宣化;象我们下午诵的《梵网经》,是对这些从十长养、十金刚这些菩萨,从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天,到摩醯首罗天王宫,这些智者、圣者、早已住不退转的大菩萨们,或者说在甚深禅定方便善巧的这些机制中的这些菩萨们中作的宣化;那么对我们末世沉沦有情、具足烦恼业障有情,何以能令我们一生得以度脱呢?这是我们作为薄地凡夫、具足烦恼的凡夫应该认真思维观察的一个大事情,也就是头等大事,就是凡夫出离生死轮回的头等大事。那圣者、智者自有方便,我们说那些法身大士不需佛过多的加持,他们善根成熟故,会主动向诸佛、善知识求法。
因为我们末世之人善根成熟者稀少,行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者多,沉沦于烦恼业习者比比皆是,何以来一生成办于菩提道业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佛者一定要正念思维,不可草草的大事情。这不管你是怎么自诩不自诩的问题。所谓“浩若渊海”,因为我们的烦恼业障无量无边,众生分类也是无量无边,就像单单人类就有五种大的根性,五大类根性,分二十五种机制,所以佛说法多用二十五个机制来讲法。像《楞严经》有二十五位圆通,《圆觉经》讲二十五轮修持方法,莫不都是为了消除我们现前的生死轮回的遮蔽的疾病,就是无明带来的疾病,就是沉沦于痛苦、生死海洋中的疾病。什么疾病?不能自拔!那么设种种法、设种种教。所以他下面说:
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
这说法是不是夸张呢?那我们要真正地把这一个问题提出来,放到一个醒目的地方,自己常去思维观察,你能观察到这句话是诚实言、真实语、不虚之语。那你说各个法门所传教者,皆说自己法门最重、最为普遍、最为真实、最为周遍、最为了义,那哪个法门不了义呢?是啊!世尊说:是法平等,法无高下,法无尊贱。法是没有高低的,但若不对机——时代之机、区域之机、业相之机,那我们是很难得以相应的。尤其象我们这个时代之机,你能了解整个时代的因缘吗?你能俯视这个时代我们学佛的机制吗?你能了解我们的现在传教修行的整个机制状态吗?不能了解,那你就要观察,是不是普度众生的本怀,在哪一个法门能畅明呢?
以前我跟一些善知识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疑问,也给别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说,有什么方法能令一切众生得毕竟的度脱呢?经常作这样的交流,有时间会受到嘲笑,有的时间会受到同情,有的时间会受到鼓励,有的时间会受到赞叹。那么遇到净土法门,遇到阿弥陀佛殊胜广大无碍愿力之后,遇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名号,如实地实践观察之时,了解了弥陀无碍心智中,正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心智中决定有无碍心智光明。这一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光明就是一切众生存在之地,我们众生的心地中决定也有这样的无碍的光明。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中生、延续。
那你说在这无碍光明中我们为什么会沉沦于六道呢?这个机制从何而生起?实无一众生沉沦,也实无一众生可得,实在是这样的因缘在相续着。什么样的因缘呢?我们皆因妄想、执著、烦恼、自我蔽障故。就像太阳,光明升起在我们上空,盲人不见、避于黑暗的洞窟的人不见、昏睡人不见。那我们这些生死轮回的有情实际是盲人、沉睡在昏暗之中之人、在自己黑色的自我执着的洞窟之中的人,虽然不见这光明,此光明亦在普照。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时时照耀着一切众生的心智,这个普度众生的本怀,实是诸佛亲证之威德,亦是阿弥陀佛以愿力彻底彰显之处。
所以“究其畅佛普度众生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你不要轻易去信这个因缘,你可以不要轻易去这么说,“哦,印光法师这么说,我也就这么认为吧,也就这么说吧”。我感觉这样太草率,你不如细致地去作观察,去作对比。若是通过正思维、正观察、正对比,能见到这样的机制,那就能解除我们心灵深处的疑虑,那你就得到净土法门的清净传承,来真正观察到“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这一法,就是所谓的无问自说之法则。
我们都知道世尊在宣化八万四千法教言中,许多法则都是有人启教的,虽亦是世尊威德加持,令这些诸菩萨贤圣之类代众生问法,以除众生种种轮回之病苦,虽是如是。单单净土一法,它的教言中,但显无问自说,所以我们读《阿弥陀经》,从初开始,世尊频频“佛告舍利佛、佛告舍利佛、佛告舍利佛、佛告舍利佛,汝当信如来之语”。
此一法是唯佛与佛可以宣化的教言,那作为我们现世的凡夫,怎么来面对这个教言?怎么来相互的传达、纯熟这个教言呢?审视、学习、实践呢?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所以净土一法实是难宣难化,若不随顺世尊教言、传承教言,实无一言说可立。
念佛一法决定要依经典之教,若不如是,所有言说与佛究竟教言相违背,这实是众生应该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特别应该审视、提出…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