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来、正思维、正观察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唯净土一法,那么普度众生,唯净土一法,这样的本怀,真是这样吗?净土一法真正能表现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普度众生的本怀吗?我们一定要思维观察,一定要看一看经典上、传承上是不是真是这样子的。它有没有这样真正的效果,若没有这样的效果,那佛就不是真实语者了。那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当然不能迷信,也不能盲从。因为你迷信盲从,业习一来,你就会推翻它。

  我们闻到这样的殊胜说法,“畅佛普度众生本怀,唯净土一法”,你要是不了解净土一法的来源与传承的真正机制,那你一定会轻看它。何以故?你以你的私心、以你所有的量、你现在的量,不管是知量、还是悟量、或是你的证量,你来理解诸佛如来的究竟心智,那实在是会遮蔽这一个畅佛本怀的究竟教言。那我们怎么来契入这一个唯佛与佛能宣化的法门呢?这是《往生论》乃至净土一法提出的一个特定的教言。

  在这教言上要是审视不清楚,你就会丢失大利,失之交臂,于这个无上的究竟大功德法则中丢失法义。唯佛与佛能解、能宣、能知的法则,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怎么来实践它呢?怎么来趣入呢?怎么来交流呢?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因为现在学习净土法门的人,盲目地说信、盲目地否定、盲目地轻视、盲目地重视,那你没有正观察、正思维,你找不到它的入手处,你不能剖析此法,你不能真正得见这个法门的真实功德利益。

  所以一开始,印光法师作为一代净土法门的弘扬者,树净土法门的法幢,击净土法门的法鼓,澍净土法门的法雨,普利十方,普传十方,教导、引导众生得以度脱的这样一个大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讲呢?他是不是于己法升起尊贵,或者是有不恰当的说法呢?那我们就要往下面观察,他会来解释这个事情。

  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

  这是第二个争议的焦点。第一个说佛普度众生的本怀唯显于净土,第二个又讲信愿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何以带业?何以往生?的确是净土法门争议的一个焦点,也是要搞清楚的一个大问题。

  带何业呢?过去人对净土法门的评价是不除烦恼,就是见思二惑尚未断除,此生即得不退转,实是不可思议。我们可以以昙鸾法师的一些文字在这个地方作一个引导。你说不断见思二惑怎么出生死?这在任何其他教言法门中是决定不许的!不管是密乘、不管是禅宗、不管是教下,是决定不许如是说教。那么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困惑,那你说佛法有二说吗?那为什么在其他法门中不许不断见思二惑而出生死呢?这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若不思考,那我们真是没有正思维善巧,你的疑根是很难拔出的,你不能泛泛地说“我信了”,那你自己会欺辱自己,一到关键时候你就会迷倒,你的烦恼妄想业习一生起来,你就会退失这个利益的。这又是个问题。

  我希望大家提出疑问,但疑问你不应轻易地把它躲过,也不应该轻易地把它舍掉,应该来解决它。对净土一法并不是说盲目地信从与排斥它,我们看看天亲菩萨究竟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历代净土法门的祖师是怎么解决这些疑难的,要是不解决这些疑难,我们心里生疑,还欺骗自己说:“哎,哎,我没有什么怀疑,我相信我能往生的,我相信有情能往生的。”但是烦恼业障一来,其他教言、其他善知识一说其他法则,你就会迷失自己现下的守护与信心。

  所以这个信、愿,以下凡圣,这个“以下”,决指佛以下,不管是凡是圣,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这个“带业”二字,争议十分大,尤其近代,带业问题争议很大。

  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

  假设说是声闻缘觉菩萨之类,像普贤菩萨,我们读《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这样的法身大士,愿我临终无障碍,最后一念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这些大菩萨是这样子做,为了一生圆满菩提。那么他们所谓的“若肯回向”,就是一生成佛这种机制,“速得圆成觉道”。何以故?犹如滴水还海故。

  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拿一盆水,你可以拿一杯水浇注到里面,注入到里面的一刹那,杯水不可得,盆水不可得。何以故?实是无以分别。那我们的这一心念,我们“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心念,若是能回向,若肯回首,就如滴水还海,无可分隔,其利益顷刻遍应大海。

  有一次念佛,我写了四个字,很感动地写了四个字,我写四个字是什么?“滴水迎海”,因为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凡夫的妄想知见,就从我们本觉性中流出,就像一滴水一样,但这一滴水,若偿还大海之中,它就无有干枯之缘。那我们这一念,现前这一念知见,若偿还到如来大智正遍知海中、大愿海中,亦如滴水还海。当时很感动的有一个机制,写了“滴水迎海”这四个字,这倒没有什么,最主要是鼓励大家,若肯回首。若肯回向,那我们肯不肯回向呢?那上圣可以回向,凡夫可以带业往生,这是个说法。

  因为在《无量寿经》中,世尊分明告诉阿逸多菩萨:阿逸多,如来所作应作,汝等应安住无疑,勿住珍宝成就牢狱。(编注:《无量寿经》: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阿逸多,我们都是知道,当来下生,我们贤劫第五佛。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以四十八公尺高的个子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成就菩提,龙华三会,度无量众生。那么这样的菩萨,一生补处菩萨,世尊还告诉他,不要住珍宝成就牢狱,是不是劝他回首呢?我不知道。

  佛告阿逸多,此法门嘱累于汝,于末世作大安乐。(编注:《无量寿经》: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什么“此法”呢?就是令一切凡圣回向阿弥陀佛清净国土,一生成就不退。这个凡圣同施,实在是不可思议,净土一法的教言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凡圣同修。

  那我们还可以提出质疑。我们都知道在次第法则中,好比说一个孩子上学,那么从托儿所、幼儿园、一年级、初中、高中,到读大学、读研、读博,后来到社会上工作,这样是次第学习。大家怎么能一起学呢?托儿所的孩子怎么能跟博士在一起读书呢?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呢?这个教言为什么会这样讲呢?“以下凡”,那这个凡以下是什么?佛以下啊!这九界众生怎么在同一个法则中共修呢?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呢?是什么样的学校?这样教学生?我们一定要思维这个事情,不要草率地把这些问题带过去,一旦带过去,你以后生疑惑的时间,就会倒见,就会对这个法则不能进趣、深入。后面讲就开始涉足到一个问题了。

  仗佛慈力

  这开始转话语了。我们前面讲到,净土一法,唯佛与佛能知能见,唯佛与佛能宣能化,那我们佛以下的凡夫、圣者、智者、愚者,何以信顺这个法则呢?何以得入这个法则呢?下面“仗佛慈力”,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很少有人去在意这个问题,不在意这个问题,往往自以为是,无始以来的见闻觉知性,我们太纯熟了,我们的见闻觉知性把我们特定在一个地方,所以世尊在对阿逸多的宣化中说: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在《无量寿经》反复地告诉这些声闻菩萨:亿劫思佛智,不能少分知,就是悉共计校,难知佛智。那我们作为一个薄地凡夫,怎么来趣入唯佛与佛能知的一个教化的法则呢?

  这个地方印光法师给我们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在《无量寿经》也有讲,世尊告诉阿逸多,有一亿菩萨因不习此法而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无量菩萨欲闻此法而不能听闻。你要是不读经典,你不知道此法的尊贵。所以佛在《无量寿经》讲了九个难,说净土一法难得、难闻、难知、难遇,有宣化者亦难传达。何以故?若不依佛慈力故,若不仗借佛慈力,甚难趣入,甚至无由趣入。这一点,我希望诸位菩萨在三宝的加持下,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知见、一个熏习与观察,一定不要丢失这个机会。

  我们因为安居的特定的加持,一个安居道场就如同十方诸佛菩萨贤圣僧同在。象我们行筹的时间,作这个仪轨的时间,释迦佛是第一筹,那释迦佛的慈力就在加持我们。因为我们都知道应化身可生可灭,示现如是,随众生业相故;报德有始无终,延续未来。那我们在这个地方来宣化释迦佛甚深教化,传达阿弥陀佛殊胜愿力之时,释迦文佛亦如是清净地加持我们,犹如同居道场,这是我们不要疑虑的。

  那我们在安居之前作这个仪轨,最后一筹,来礼请韦驮菩萨——贤劫最后一佛——来守护我们道场、加持,令我们内外的魔乱、障碍咸得退失、消遣,亦复如是。那我们安居这个道场的学习法则是甚深难得的,等于与诸佛菩萨、贤圣、圣者、智者一同学习。象在这样的场合宣化法则,我是十分谨慎的,时时刻刻不敢离开对诸佛菩萨、圣者、智者的祈祷,祈求加持,念念之中不敢用虚妄之心,不敢离开经论之教,不敢离开诸佛菩萨心智的感染,刹那间亦不敢离,我是这样祈祷。

  所以“仗佛慈力”,下面一句话:

  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

  善知识们啊,遇到一个法,你要是把这个法则的机制搞不懂,你就会泛泛而过,你感动不了你的心,你动摇不了你的业,那轮回就难以出离啊!那么为什么有仗借佛力与自力的这种说法的差别呢?一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你一定要尊重印光法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可以提一个疑问放在这个地方,我什么时间把它解决掉才好。

  那么这个疑问是什么呢?什么是自力?什么是佛力?这一点,我们一读经典就说,像《妙法莲华经》所宣化: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入…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