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清净道业。(编注:《妙法莲华经》: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那么这个道业是什么呢?是佛慈力所成、佛力所成、佛所亲证。我们这个自力,九界自力之中,若凡若圣、若善若恶,皆是自力之表达,此自力皆有一定的量,这个量,就是凡圣量、智者量、愚者量、圣者量,这个差别,虽有善有恶,有凡有圣,但皆不及佛之究竟功德力。

  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所以九界自力是如何?佛力是如何?若不审视,多造成混乱的修法概念,或是对一个法门的传承知见不清晰,就会造成倒见,这个倒见就会使你修法不得力,修法不能相应。说这个“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

  后面讲到: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

  佛乘是什么呢?但说一乘。净土一法,是彻宣一乘之教言。那有人说我对一乘教言是认识不清楚的,那你还可以设一个疑问,什么是一乘教言?

  所以唯宣佛乘啊!现在学习佛法的机制中,大家要是对了义不了义这个教言中、传承中的认识问题不透彻,往往就会混淆,把三乘教言混淆到一起,甚至把人天福报混到一起。所以“宏阐佛乘”。

  复宗无量寿经

  依止《无量寿经》,来作为一个心智的阐述。

  作愿生偈论。

  后面长行来作解释,还是天亲菩萨来作的。前面是愿生偈,后面是长行来解释九十六句偈子。

  示五门修法。

  现在的净土行人,多不知五门修法。我问了许许多多念佛人,我说你怎么念佛的?“我就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就这一句话,杀遍天下人。实际他是不是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呢?不是!若依次第修,不知;若不依次第修,不知。就以一个虚妄语来欺骗自己,欺骗他人。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你是不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呢?你是不是就行了呢?是自欺的?还是欺他的?多在自欺份上,延续这一句话,给净土法门带来了极大的违缘与蒙蔽,使大量学佛有情对净土一法产生歧视、误解,甚至诋毁。

  示净土五门修法。历代净土法门的传承善知识,莫不以五门修法而趣入的,没有不这样做的。何以故?他的教言的纲宗在于《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法门的心智的眼目就在因门、果门的五门修法中建立起来的,延续出来的,传播出来的,成就出来的。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在这个地方延续着礼拜、作愿、赞叹、观察、随顺的机制中、回向的这种机制中。

  要是不了解这个法门的关键所在,很难趋入真正的净土法门的修持。盲从于所谓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这样一种草率的、不负责任的、自他二欺的一种说法中,不能正确地依法、依教、依经、依传承无疑地修持。虽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但是自他二种疑虑——自己说不能往生,他人亦说不能往生,相互欺辱,不能信顺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殊胜功德名号的回施,亦不能随顺阿弥陀佛“闻我名号,俱来我刹”的殊胜愿望,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根本愿望。诋毁阿弥陀佛的愿望,那么你怎么来修行呢?与阿弥陀佛乃至诸佛愿力相违,何以修持?

  现在“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杀遍了净土行人,予许许多多爱乐佛法、向往佛法机制的人作极大遮蔽,相互欺辱,以不能往生作为遮障,遮障众生善根之成熟,就是清净地称念阿弥陀佛殊胜名号,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无疑无虑,这是阿弥陀佛愿望与功德的加持,予以随顺成就,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

  所以一切思议之智,一时忏悔,但随顺阿弥陀佛的清净愿力,无疑无虑。这个修持是十分简单的、十分直快的、十分究竟的。历代祖师说,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无挂无碍,任运往生,暗合道妙。那过去的人道德心智淳厚,现代人多有疑虑,多以情计相互推导,传说不能往生之恶意、恶愿,相互遮蔽,扼杀净土广大教言,实在是沉重啊!

  本来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清净的光明、喜悦的光明、超日月的光明、不思议的光明,普照十方,令一切众生走出颠倒见。这样的广大清净功德的回施,被这一些妄自推导者所遮蔽,扼杀了许多众生得遇净土一法的清净机制,大家实在应该在这个地方警觉起来,实在应该对自己、对他人负起这个责任,应该爱乐这个法则,随顺《无量寿经》、随顺阿弥陀佛、随顺十方诸佛的教言、随顺净土法门历代的传承,以五门修法清净修持。这个清净平等的修持,就是所谓净土法门的教言,就是果地觉因地心的随顺。

  果地觉因地心就是彻底地随顺,这个信顺二法,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事情。所以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中,就是名号愿力中,处处讲到“闻我名号”得到的利益,来泯除众生自我疑惑、揣度、现量的修持,或者在这种状态下的见闻觉知性的一种自我限制带来的困惑,予以究竟觉的加持,令人走出困惑。

  所以这个五念门,皆是讲信顺得入之法则,或者随顺满足之法则。我们现在可以观察观察这个世间传播净土法门的,对五念门的宣化极为地稀少,甚至多有遮蔽。

  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

  这五门修法,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也就是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所修法则,这个法是净土法门传承的整体机制,就是所谓的往返二种往生的修行机制。这个机制,不管是往生——返向往生、往向往生,皆是修法机制,而不是人的生死机制,它远超了生死概念,它是在修法上,在心智的抉择上了观了无生死可得,在生死之中无来无去,往生彼国。生者实无生,生者即是无生处。

  这样就不再会被其他的学禅、学密、学教的人轻易地诋毁,要不然就会沉沦在生死轮回的边缘,但说生死之法,而不说究竟心智之教,所以多是堕入所谓的临终之说。这个临终反而是死亡之说,死亡之说而不追究心智,不追究业相的延续,但追究所谓的色身的生存状态。这样把佛法、把净土一法摧毁到一个边缘地带,令许多有缘有情敬而远之。

  所以这个法

  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

  因为这二十九种功德庄严的示现、表述,令一切众生,乃至一切贤圣,普皆回向,愿生彼国。这实在是这个法门不可思议的殊胜的利益的回施。所以“悉愿往生。”

  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辨,何克臻此。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

  你还可以提出质疑,你说印光法师说“净土一法是一切法的归趣”,你依什么样的说法呢?

  时间又到了。我们下去自己去审视审视。为什么说净土一法是一切法之归趣?我们下去可以自己去审视,或者交流交流,是不是过誉之说。不要轻信,不要无端地把它放下,要好好地得遇而思维,是为福德成熟。

  好,今天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德剑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