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内容提示
往生论注跋(下半部分)
《往生论注》上卷
难易二道自力他力
何谓优婆提舍
简单介绍九十六句偈
原文:
此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民国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往生论注跋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昨天我们把印光法师的《往生论注序》中“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的文字我们读阅到这个地方。净土一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法门?什么样的设置?所摄的机究竟是什么样子?那我们每一个现缘有情还是需要思维。
昨天我们设置了几个问题,希望一切有缘能如理思维净土一法,不是泛泛地去轻信,或者泛泛地去否定它。我们一切学佛有缘在每一个教法面前、每一个事相面前,都应该生起尊重、珍惜、守护这样的一个健康心理机制。这样能使我们不丢失每一个当下之机。佛法的确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下、当时、当念之中来畅明自己的心智,主动地、积极地来运用这个心智,不被虚妄、内外、能所所蒙蔽,或者说遮蔽,使我们的佛性,或者说是本性、本具的本净心智,在生命的每一时刻清晰地、犹如日月轮那样的充满着光明,照耀着自己的生命与依报,使依正二报远离无明之苦、烦恼业障之苦。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
印光法师说这话,下面他有内容来为这个说法作一个印证一样的。
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我们都知道,在《华严经》中,是以四十一个菩萨次第,来评判从初发心乃至成佛,这一路如幻的修持、如幻的妙用、抉择无染无著的这个大光明藏心智。那么所证得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在这个地方呢,印光法师给它作了个评判。
因为我们知道十信位这样的外凡菩萨们就可以分身,示现佛身,度化有情,到住位、行位、回向位,这样三贤位的菩萨就可以于十国、百国、千国来分身。那入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这十圣就可以分身无量无数来饶益有情,如释迦佛一样在无量刹土示现八相成道度化众生。那么等觉菩萨尚有一丝尘沙之惑,其余法则与诸佛是等的。就是这一丝尘沙之惑未名为佛,所以,他是个“齐等”,就是是名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他是来证实这一法是不可思议的,不光是摄凡、摄善,也不光是摄圣,是普摄有情的。
(编注: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十地之上,为圣位菩萨。十地菩萨所证,就其本体来说,是无二无别的,就其层次来说,十地各各不同。
【等觉】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 [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只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
【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也。)
正象这一篇文字刚开始说 “净土一法是了生死无上妙法,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那么 “下凡信愿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首回向,速得圆成觉道。”那么它是一个前呼后应的文句,来断除我们心中对净土一法的疑虑。
净土一法最主要是难信,若以思维智,欲趣入此法,实在是大难。不管你学了多少的教理,你多么有悟境、智慧,想进趣这样一个诸佛唯佛能证的究竟法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事情。所以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无量寿国土,那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应该怎么来面对自己的思想与业习呢?怎么面对自己对法的选择呢? 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我们在意的地方。往往学佛的人不敢放弃自己那个凡夫知见,或者说有一定量的知见,或者说已入圣位的知见,无染无著地随顺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清净果地心智的回施。这个地方是令人怖畏的地方,若在这个地方能踏实起来,就会得究竟的安乐,所以无尽光佛刹,那就会得到现下之安住。
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
这儿列举了西天东土诸大祖师、诸大菩萨、进趣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誓愿者。这一类的都是我们称为:有的是古佛再来、有的是大菩萨住世、有的是善巧者应化垂迹于世间。
文殊、普贤我们大家是共知共晓的。中国有个五台山——清凉山,那么文殊菩萨与其眷属一万众常在此驻锡,令正法住世,广利人天,有缘者亦可得见,得以参见。
普贤菩萨,中国有他的道场,一般我们就说是峨眉山银色界普贤菩萨,从凡位有情一直到成佛,一切行为充盈自在,具足圆满普贤之德。
马鸣,《大乘起信论》的著作在我们中国流传得十分的普遍。
龙树菩萨,在汉地学佛不知道龙树菩萨的人,可能应该重新学习学习的。他是我们中国八宗的祖师,不管是教、是宗下、或者是密乘、或者是净土,皆遵从龙树菩萨为祖师。这个祖师,就是他的广大教诲,不光在印度广泛传播,在我们震旦之国亦是普及在每一个教法中。
智者,天台宗的智者大师。
慈恩、清凉、永明,这个可能都是知道的。在中国的几个主要的法门中,象唯识、华严,永明延寿大师算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祖师,但他当时也是在证悟之后守护禅宗法门,由于他有《四料简》的出世,后人把他判为净土法门的祖师。
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来头,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
难易二道自力他力
知此则唯执自力。
有一段文字,我们借助昙鸾法师的一段文字来剖析一下末世的“唯执自力”的过患。昙鸾法师没有判到我们中国净土祖师的这个团体中,后人是很为他叫冤屈的。因为他的基础教言来自于天亲、龙树、菩提流支,到他手里是没有间隔的,反而他没有被大家认许成净土法门的祖师,这不能说不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后学皆以昙鸾法师所传承、所守护的这个净土教言作为净土法门的纲宗。昙鸾法师在他的文字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这上面对 “唯仗自力,不知佛力”作了一个解释。他是这样说的。
―――――――――――――――――――――――――――――――
(编注:谈到自力他力,师父下面穿插讲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上卷开头的内容)
原文:《往生论注》上卷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阿毗跋致”就是一生不退。因为在佛法中,象这个渐次修证的法则有进有退,一直到八地菩萨方得不退转,那么七地以下的都有进退的。那我们薄地凡夫怎么来一生得…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