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集

  第叁集

  內容提示

  

往生論注跋(下半部分)

  

《往生論注》上卷

  

難易二道自力他力

  

何謂優婆提舍

  

簡單介紹九十六句偈

  

原文:

  

此淨土一法,爲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由來矣。知此則唯執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驚,憬然悟,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極樂,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常時親炙阿彌陀佛,以冀證無生忍,圓滿菩提而後已也。吾言不足信,請質之普賢菩薩,自可無疑矣。

  

民國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往生論注跋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

  

昨天我們把印光法師的《往生論注序》中“夫淨土一法,爲一切諸法之所歸趣”的文字我們讀閱到這個地方。淨土一法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法門?什麼樣的設置?所攝的機究竟是什麼樣子?那我們每一個現緣有情還是需要思維。

  

昨天我們設置了幾個問題,希望一切有緣能如理思維淨土一法,不是泛泛地去輕信,或者泛泛地去否定它。我們一切學佛有緣在每一個教法面前、每一個事相面前,都應該生起尊重、珍惜、守護這樣的一個健康心理機製。這樣能使我們不丟失每一個當下之機。佛法的確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當下、當時、當念之中來暢明自己的心智,主動地、積極地來運用這個心智,不被虛妄、內外、能所所蒙蔽,或者說遮蔽,使我們的佛性,或者說是本性、本具的本淨心智,在生命的每一時刻清晰地、猶如日月輪那樣的充滿著光明,照耀著自己的生命與依報,使依正二報遠離無明之苦、煩惱業障之苦。

  

夫淨土一法,爲一切諸法之所歸趣。

  

印光法師說這話,下面他有內容來爲這個說法作一個印證一樣的。

  

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

  

“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我們都知道,在《華嚴經》中,是以四十一個菩薩次第,來評判從初發心乃至成佛,這一路如幻的修持、如幻的妙用、抉擇無染無著的這個大光明藏心智。那麼所證得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在這個地方呢,印光法師給它作了個評判。

  

因爲我們知道十信位這樣的外凡菩薩們就可以分身,示現佛身,度化有情,到住位、行位、回向位,這樣叁賢位的菩薩就可以于十國、百國、千國來分身。那入地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這十聖就可以分身無量無數來饒益有情,如釋迦佛一樣在無量刹土示現八相成道度化衆生。那麼等覺菩薩尚有一絲塵沙之惑,其余法則與諸佛是等的。就是這一絲塵沙之惑未名爲佛,所以,他是個“齊等”,就是是名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他是來證實這一法是不可思議的,不光是攝凡、攝善,也不光是攝聖,是普攝有情的。

  

(編注:大乘菩薩之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爲外凡菩薩,十信之後,爲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爲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爲聖位菩薩。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等覺】佛之異稱。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智度論十曰:“諸佛等,故名爲等覺。”往生論注下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爲等覺。  [又]大乘階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曰等覺。是菩薩之極位也。即滿足叁只百劫之修行,別教之菩薩斷十一品之無明,圓教之菩薩,斷四十一品之無明,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又名一生補處、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地等。

  

【妙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曰妙覺。即佛果之無上正覺也。二乘止于自覺,無覺他之功。菩薩雖自覺覺他並行,而未圓滿,獨佛二覺圓滿,覺體不可思議也。)

  

正象這一篇文字剛開始說 “淨土一法是了生死無上妙法,暢佛普度衆生之本懷”。那麼 “下凡信願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首回向,速得圓成覺道。”那麼它是一個前呼後應的文句,來斷除我們心中對淨土一法的疑慮。

  

淨土一法最主要是難信,若以思維智,欲趣入此法,實在是大難。不管你學了多少的教理,你多麼有悟境、智慧,想進趣這樣一個諸佛唯佛能證的究竟法則,實在是難以想象的一個事情。所以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無量壽國土,那我們這些薄地凡夫應該怎麼來面對自己的思想與業習呢?怎麼面對自己對法的選擇呢? 這是一個特別需要我們在意的地方。往往學佛的人不敢放棄自己那個凡夫知見,或者說有一定量的知見,或者說已入聖位的知見,無染無著地隨順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清淨果地心智的回施。這個地方是令人怖畏的地方,若在這個地方能踏實起來,就會得究竟的安樂,所以無盡光佛刹,那就會得到現下之安住。

  

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

  

這兒列舉了西天東土諸大祖師、諸大菩薩、進趣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誓願者。這一類的都是我們稱爲:有的是古佛再來、有的是大菩薩住世、有的是善巧者應化垂迹于世間。

  

文殊、普賢我們大家是共知共曉的。中國有個五臺山——清涼山,那麼文殊菩薩與其眷屬一萬衆常在此駐錫,令正法住世,廣利人天,有緣者亦可得見,得以參見。

  

普賢菩薩,中國有他的道場,一般我們就說是峨眉山銀色界普賢菩薩,從凡位有情一直到成佛,一切行爲充盈自在,具足圓滿普賢之德。

  

馬鳴,《大乘起信論》的著作在我們中國流傳得十分的普遍。

  

龍樹菩薩,在漢地學佛不知道龍樹菩薩的人,可能應該重新學習學習的。他是我們中國八宗的祖師,不管是教、是宗下、或者是密乘、或者是淨土,皆遵從龍樹菩薩爲祖師。這個祖師,就是他的廣大教誨,不光在印度廣泛傳播,在我們震旦之國亦是普及在每一個教法中。

  

智者,天臺宗的智者大師。

  

慈恩、清涼、永明,這個可能都是知道的。在中國的幾個主要的法門中,象唯識、華嚴,永明延壽大師算是淨土法門的一個祖師,但他當時也是在證悟之後守護禅宗法門,由于他有《四料簡》的出世,後人把他判爲淨土法門的祖師。

  

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由來矣。

  

他們都是有一定的來頭,我們可以作一個對比。

  

難易二道自力他力

知此則唯執自力

  

有一段文字,我們借助昙鸾法師的一段文字來剖析一下末世的“唯執自力”的過患。昙鸾法師沒有判到我們中國淨土祖師的這個團體中,後人是很爲他叫冤屈的。因爲他的基礎教言來自于天親、龍樹、菩提流支,到他手裏是沒有間隔的,反而他沒有被大家認許成淨土法門的祖師,這不能說不是我們學習淨土法門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後學皆以昙鸾法師所傳承、所守護的這個淨土教言作爲淨土法門的綱宗。昙鸾法師在他的文字中,《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這上面對 “唯仗自力,不知佛力”作了一個解釋。他是這樣說的。

  

―――――――――――――――――――――――――――――――

  

(編注:談到自力他力,師父下面穿插講昙鸾法師《往生論注》上卷開頭的內容)

  

原文:《往生論注》上卷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叁,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

  

“阿毗跋致”就是一生不退。因爲在佛法中,象這個漸次修證的法則有進有退,一直到八地菩薩方得不退轉,那麼七地以下的都有進退的。那我們薄地凡夫怎麼來一生得…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