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內容提示
下卷 此論二重願生之義難易二道自力他力
解義分中十重義其一願偈大意
原文:
無 量 壽 經 優 婆 提 舍 願 生 偈 注 卷下
婆薮槃頭菩薩 造 魏永甯寺北天竺沙門 菩提流支 譯論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 昙鸾 注解
〖論曰:〗
“論曰”已下,此是解義分。此分中義有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叁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
“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曰”者,詞也。指下諸句,是議釋偈詞也。故言:“論曰”。
▲願偈大意者
〖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淨土一法所依止的是《五經一論》或者《叁經一論》,那麼這一論的學習,對學習淨土法門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大事情。那麼這一論的學習依止的是什麼呢?我們只能依止傳承。這個傳承就不是說我假設一種方法,或者說一種說法,那不能假設,要有來由、有出處。現在我依止的是昙鸾法師所注釋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注。他這個注呢,依止他的講法來給大家作提示,作一個提示的綱宗。提示呢,可能把他這個語言用我們現代人易解的話作一個傳達罷了,不敢離開他所提示的要點,或者說法的主體機製。
―――――――――――――――――――――――――――――――
(編注:下面爲法師講解《往生論注》上卷內容
原文:《往生論注》上卷
此《論》始終凡有二重:一是總說分,二是解義分。總說分者,前五言偈盡是。解義分者,“論曰”以下長行盡是。所以爲二重者,有二義:偈以頌經,爲總攝故;論以釋偈,爲解義故。
“無量壽”者,言無量壽如來,壽命長遠不可思量也。“經”者,常也。言安樂國土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國土清淨莊嚴功德,能與衆生作大饒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經”。“優婆提舍”,是佛論議經名。“願”,是欲樂義。“生”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如來淨華中生,故曰“願生”。“偈”,是句數義,以五言句略頌佛經,故名爲“偈”。
譯“婆薮”雲“天”,譯“槃頭”言“親”。此人字“天親”,事在《付法藏經》。“菩薩”者,若具存梵音,應言“菩提薩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薩埵”,或雲衆生,或雲勇健。求佛道衆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薩埵”。今但言“菩薩”,譯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雲“某造”。是故言:“《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薮槃頭菩薩造”。
解論名目竟。
此論二重
那麼在昙鸾法師所著的《往生論注》中,對九十六句偈子乃至後面的長行呢,作了兩種說法。他說此《優婆提舍願生偈》
此論始終,凡有二重:
一者,是總說分,
就是所謂的偈分,前五言偈總釋地對《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做了一個總說,總說分。他把它分成兩大分。《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個文字有這兩分:一是總說分,
二是解義分。
昨天我們把總說分讀了一遍,我感覺先從解義分下手比較方便,因爲解義分直接順著天親菩薩《往生論》的長行作解,來剖析,讓我們一切有緣借助這個教義,而深入淨土一法,條理的、清晰的、可以實踐的這樣來學習。要是我們所學到的東西不能去實踐,或者說無有實踐的意義,那就徒增口舌,多增加一些所謂的談資,反而給我們帶來新的煩惱。因爲人能說會道,不見得是個方便;那我們有正確的知見,解如眼目,能踏踏實實地依解而行,就多得方便。有解有行啊,人不生邪見。
所以依止這樣的說法,我們來順著昙鸾法師這個解,我們來作解。他是這樣講,總分啊,最主要是來攝《無量壽經》之義,他對《無量壽經》作個一個開經題。
願生之義
“無量壽”者,言無量壽如來,壽命長遠不可思量也。
我們一切數量中,有可思量、不可思量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好比說佛說一恒河沙、二恒河沙,乃至說如恒河沙之恒河沙數,乃至說一切刹微塵數,諸佛如來悉知悉曉。那一恒河沙,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可說分。可能很多人都見過恒河沙,我那房間有一袋子恒河沙,恒河沙是很細很細的,細到什麼程度?可能抓一把我們數一年我感覺到也不太好數,細細的把每一粒數清楚是很難的,況且一恒河沙呢?諸佛如來悉知其數。那對我們來說,對凡夫有情來說,就是不可說、不可思議、不可思量之說。在教典上有這樣的記載,象阿羅漢在一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雨滴數他都可以知曉的,因爲他可以以他無礙的通力來知曉,那麼雨滴的頭數對我們凡夫有情來說,那又是不可知的、不可思議的、不可思量的。所以無量壽佛的壽命長遠不可思量,那是對比而說。對凡夫、對諸菩薩來說,是不可思量的;對諸佛如來來說,可思量而不可言說,就是言說我們不能理解了,這個數量我們不可理解,所以說不可思量也。
“經”者,常也。言安樂國土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國土清淨莊嚴功德,能與衆生作大饒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經”。
就是利于世界,令衆生可以遵循。
那麼《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個經題第一天作了一個簡單的提示,也沒有離開這些善知識他們所提示的內容,只是說希望大家剖析的角度、方法有一個比較廣泛的因緣。
“願”,是欲樂義。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個“願生”是意樂。在我們學佛的菩提分中,慈悲喜舍、對法的守護,意樂是特別重要的。尤其是喜樂于法則,那你必然遠離諸習氣粗重。習氣煩惱之苦,人人可知可見,只是我們往往在習氣中以爲有所樂,以爲有所快樂,所以說多存僥幸心,多有僥幸的心智罷了,一旦我們能把僥幸的心去除掉,那麼這個樂就是佛法之樂、離煩惱業習之樂,可以令我們生起正念的感知與善巧。所以對法的欲樂,是佛所願樂,也是佛所回施。那麼在這個地方,願生安樂國這個“願”是意樂之願,就是心的意樂。
所以我們說歡喜念佛啊。有一次,在一個寺院,我跟出家師父講歡喜念佛,因爲我看念佛的許多出家師父、包括居士念得很苦啊。爲什麼苦呢?他有兩種顧慮:一個是不能往生,再一個是功夫上不去,再一個就是煩惱業習的牽製,認爲我這念佛不如出去玩一玩,去做一些閑雜事情,所以會産生這種相對的不可思議的煩惱業習的牽製,就是業力不可思議啊!所以意樂佛法十分重要!那麼意樂往生呢,願意往生也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念佛人中,對願往生的感知不是十分的清晰,總認爲自己不能往生,相互交流的也多是不能往生的因緣,那麼淨土一法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要是都不能往生,你傳播它幹什麼呢?那給衆生帶不來樂趣、離苦得樂的意義,那我們學習這個法則又來幹什麼呢?所以這個問題我也希望諸位在座的善知識,細細的來思維、審觀這個事情,不可草草。就是我們要是不意樂往生,不意樂令一切衆生往生,佛要沒有這種意樂,這個法門怎麼來住世呢?我們又怎麼來修行呢?經常會聽聞到這樣的說法,所謂的不能往生的說法,經常聽聞這樣說,尤其是念佛人中要是這樣說,那修法就失去了依止,失去了願往生的願望與動力,那目標不清晰了,就會彷徨、迷惑在業力之中了,那對修法就不愛樂,就不能真正地證到佛法的樂趣與喜悅。
所以說願是十分重要的,願是欲樂之義。
“生”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
實際說天親菩薩願生是一切衆生願往生,代表一樣的。
如來淨華中生,故曰“願生”。
前面的五言句,先把它帶過去,我們從論,從後面的長行來直接看看解釋分,也就是說所謂的解義分。昙鸾法師把這分成兩個分是十分明確的,實際這篇文字的題目十分的清晰,前面是偈頌,後面是長行。
難易二道自力他力
<…《往生論注講解 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