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四集

  

第四集

  

内容提示

  

下卷 此论二重愿生之义难易二道自力他力

  

解义分中十重义其一愿偈大意

  

原文:

  

无 量 寿 经 优 婆 提 舍 愿 生 偈 注 卷下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 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 昙鸾 注解

  

〖论曰:〗

  

  “论曰”已下,此是解义分。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

  

  ▲愿偈大意者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净土一法所依止的是《五经一论》或者《三经一论》,那么这一论的学习,对学习净土法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事情。那么这一论的学习依止的是什么呢?我们只能依止传承。这个传承就不是说我假设一种方法,或者说一种说法,那不能假设,要有来由、有出处。现在我依止的是昙鸾法师所注释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注。他这个注呢,依止他的讲法来给大家作提示,作一个提示的纲宗。提示呢,可能把他这个语言用我们现代人易解的话作一个传达罢了,不敢离开他所提示的要点,或者说法的主体机制。

  

―――――――――――――――――――――――――――――――

  

(编注:下面为法师讲解《往生论注》上卷内容

  

原文:《往生论注》上卷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

  

  解论名目竟。

  

此论二重

那么在昙鸾法师所著的《往生论注》中,对九十六句偈子乃至后面的长行呢,作了两种说法。他说此《优婆提舍愿生偈》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

  

一者,是总说分,

  

就是所谓的偈分,前五言偈总释地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做了一个总说,总说分。他把它分成两大分。《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文字有这两分:一是总说分,

  

二是解义分

  

昨天我们把总说分读了一遍,我感觉先从解义分下手比较方便,因为解义分直接顺着天亲菩萨《往生论》的长行作解,来剖析,让我们一切有缘借助这个教义,而深入净土一法,条理的、清晰的、可以实践的这样来学习。要是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不能去实践,或者说无有实践的意义,那就徒增口舌,多增加一些所谓的谈资,反而给我们带来新的烦恼。因为人能说会道,不见得是个方便;那我们有正确的知见,解如眼目,能踏踏实实地依解而行,就多得方便。有解有行啊,人不生邪见。

  

所以依止这样的说法,我们来顺着昙鸾法师这个解,我们来作解。他是这样讲,总分啊,最主要是来摄《无量寿经》之义,他对《无量寿经》作个一个开经题。

  

愿生之义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

  

我们一切数量中,有可思量、不可思量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好比说佛说一恒河沙、二恒河沙,乃至说如恒河沙之恒河沙数,乃至说一切刹微尘数,诸佛如来悉知悉晓。那一恒河沙,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说分。可能很多人都见过恒河沙,我那房间有一袋子恒河沙,恒河沙是很细很细的,细到什么程度?可能抓一把我们数一年我感觉到也不太好数,细细的把每一粒数清楚是很难的,况且一恒河沙呢?诸佛如来悉知其数。那对我们来说,对凡夫有情来说,就是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量之说。在教典上有这样的记载,象阿罗汉在一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雨滴数他都可以知晓的,因为他可以以他无碍的通力来知晓,那么雨滴的头数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那又是不可知的、不可思议的、不可思量的。所以无量寿佛的寿命长远不可思量,那是对比而说。对凡夫、对诸菩萨来说,是不可思量的;对诸佛如来来说,可思量而不可言说,就是言说我们不能理解了,这个数量我们不可理解,所以说不可思量也。

  

“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

  

就是利于世界,令众生可以遵循。

  

那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经题第一天作了一个简单的提示,也没有离开这些善知识他们所提示的内容,只是说希望大家剖析的角度、方法有一个比较广泛的因缘。

  

“愿”,是欲乐义。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愿生”是意乐。在我们学佛的菩提分中,慈悲喜舍、对法的守护,意乐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喜乐于法则,那你必然远离诸习气粗重。习气烦恼之苦,人人可知可见,只是我们往往在习气中以为有所乐,以为有所快乐,所以说多存侥幸心,多有侥幸的心智罢了,一旦我们能把侥幸的心去除掉,那么这个乐就是佛法之乐、离烦恼业习之乐,可以令我们生起正念的感知与善巧。所以对法的欲乐,是佛所愿乐,也是佛所回施。那么在这个地方,愿生安乐国这个“愿”是意乐之愿,就是心的意乐。

  

所以我们说欢喜念佛啊。有一次,在一个寺院,我跟出家师父讲欢喜念佛,因为我看念佛的许多出家师父、包括居士念得很苦啊。为什么苦呢?他有两种顾虑:一个是不能往生,再一个是功夫上不去,再一个就是烦恼业习的牵制,认为我这念佛不如出去玩一玩,去做一些闲杂事情,所以会产生这种相对的不可思议的烦恼业习的牵制,就是业力不可思议啊!所以意乐佛法十分重要!那么意乐往生呢,愿意往生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念佛人中,对愿往生的感知不是十分的清晰,总认为自己不能往生,相互交流的也多是不能往生的因缘,那么净土一法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是都不能往生,你传播它干什么呢?那给众生带不来乐趣、离苦得乐的意义,那我们学习这个法则又来干什么呢?所以这个问题我也希望诸位在座的善知识,细细的来思维、审观这个事情,不可草草。就是我们要是不意乐往生,不意乐令一切众生往生,佛要没有这种意乐,这个法门怎么来住世呢?我们又怎么来修行呢?经常会听闻到这样的说法,所谓的不能往生的说法,经常听闻这样说,尤其是念佛人中要是这样说,那修法就失去了依止,失去了愿往生的愿望与动力,那目标不清晰了,就会彷徨、迷惑在业力之中了,那对修法就不爱乐,就不能真正地证到佛法的乐趣与喜悦。

  

所以说愿是十分重要的,愿是欲乐之义。

  

“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

  

实际说天亲菩萨愿生是一切众生愿往生,代表一样的。

  

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

  

前面的五言句,先把它带过去,我们从论,从后面的长行来直接看看解释分,也就是说所谓的解义分。昙鸾法师把这分成两个分是十分明确的,实际这篇文字的题目十分的清晰,前面是偈颂,后面是长行。

  

难易二道自力他力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