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不退轉呢?他就說有兩類求得阿毗跋致。

  

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惡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

  

那我們這個堪忍界,娑婆世界,稱爲五濁惡世,十方諸佛所摒棄之國。那他摒棄不是其他的,就是我們的業緣濁惡,無以令其度脫。諸佛沒有這個方便,也就舍棄了。他這個舍不是說是實有所舍,他透視了此類有情之機無此類機。無佛時代,求阿毗跋致爲難。

  

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叁,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現在在佛教中,把世俗法揉到佛法中,實在是充斥在這個現狀之中。就是許多人把世俗的教言、善法的教言整個都充斥在佛法的教育之中了。那麼善、惡、無記之教無有出生死之力,皆是六道、善惡、苦樂之報罷了,那麼這是所謂的“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我們都知道:菩薩法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無染無著、得利于世間。那麼現在我們看到這個世間的相,就是所謂的亂菩薩法。

  

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我們可以周邊觀察,現在敢于擔責任的人十分稀少,不管是社會上的人,或者是說我們學佛團體的人,包括一部分現在行作沙門之人。你要是到社會上看看,要權、要名利的比比皆是,那麼究其負責任的機製越來越弱。“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就是自己管自己的事情,不會太關心大家呀、社會呀,像我們這個寺院的常住啊,這種大家的事業,不太去關心,不太去認真地對待。那麼這個“聲聞自利”實際上就是一種自私的放大罷了。

  

我們可以觀察觀察,現在年輕人不願意成家的十分多,我問到很多人,他們大概的概念就是這樣一句話——擔不起那個責任,或者說這個責任不好擔。那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自私自利的心障大慈悲呀!“我了生死可以了,其他的事我不管。”我經常遇到這樣的菩薩們,包括出家的一些僧衆也有這樣的一種思想。“我要閉關,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至于說你這個道場啊,大家修法的共同機製啊,是不願意插手的,不願意問的。

  

叁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這可能我們都飽經風霜。你只要稍有作爲,這個無賴惡人就會對你進行種種的傷害。這個無賴啊,不顧人的種種現緣,多是相互的侵害。

  

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顛倒善果。現在這個時代的人說法施教,多是與人說,自己于法無有行分。我自身的體會是極深極深的。就是多有法則作相似說,看似說到了,自己想做的時間就不樂意去做,或者說就做不到,或者說有的幹脆就把這個知見送到別人手裏,自己不會去做。顛倒善果。信解者多,行證者稀。就是說自身去躬行的少,去妄自作解的多。我從自身上理解感知是很深厚,這個地方,很能使自己本來應該是很清淨的梵行,本來應該很好的延續的,往往受到知見的阻礙;有時候知見沒有阻礙了,受業習的阻礙;業習感覺到阻礙少了,受外境的阻礙,不能去清淨地行持。

  

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

  

這是昙鸾法師對末世求阿毗跋致中這五種難緣,就是我們末世修法、無佛時代五種難緣(的剖析)。因爲說自力、說佛力實在是勉爲其難。但是我們要是沒有這樣剖析的說教,大家的心裏沒有進趣的依止,沒有一個依止很難進趣,所以說這是一個接度方便。

  

(編注:上面講昙鸾法師《往生論注》上卷開頭的內容,下面又講回印光大師往生論注跋)

  

――――――――――――――――――――――――――――――

  

知此則唯執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驚,憬然悟,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世界,

  

這講的是十分清晰的。“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現生”。淨土一法與生死,與色身之生死實不相幹。若是迷惑于此,多喪失大利。所以我現在遇到這些傳播這種所謂的死亡的教言的人,多對往生不能正信,他自身不會相信。到社會上經常聽到一些法師說:“往生的少,往生的少,萬無一二,萬無一二。”這種說法充斥著這個世間,不要說往生的少了,你要是說有一半人能往生,一半人不能往生。這樣的知見,就會給無量的衆生帶來惑亂。

  

阿彌陀佛發這樣的誓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來抉擇一切衆生本具法性,來抉擇阿彌陀佛無礙願力,來抉擇一切衆生若能隨順,無疑無慮,必得往生。當下抉擇,當下可以橫斷無始以來生死之無明糾纏、虛妄糾纏、無可得之糾纏。這一點就是所謂的“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

  

佛法本無得失,要假借一法,令無得失之心,自然暢明。這暢明之時方得安穩大利,即爲安養國。所以此生者實無生,當下往生。往生什麼?往生,但顯自性之抉擇。所以宗下講明心見性,別無他途。那你說去者呢,去者決定去,生者實不生。何以故呢?彼國既是無生國。

  

那過十萬億國土有阿彌陀佛國土,那麼釋迦佛爲什麼作如此說呢?實在是爲了令一切衆生皆有歸向、抉擇,此娑婆世界有,彼極樂世界有,以對有方便,此生彼生,此無彼無之說,令衆生得以安樂。

  

你要是認爲此世界無,彼世界亦無,所以無來無去,正是安住。那你要是認爲此世界有,彼世界正是有時,所以任運往生彼國,得以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善巧。所以說有說無,皆得自在,不圖其他方便。

  

現生即得出此娑婆世界,生彼極樂。

  

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反複地去串習、思維、觀察,如實知自心。其心廣大,雖在犯顛倒知見,種種顛倒與佛無礙智,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是爲“南無”!我們這個南無沒有什麼,你這個南無即是!南無具足!南無就是安住!安住什麼?無量壽!無量光!

  

我們現前一念妄念亦是無量光,亦是無量壽。你的一念妄念生起無有自性,徹底回歸,與無量壽、無量光無二無別,難以覓得其得失差別,覓不得的。所以說現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極樂。那麼過去的人作了《四料簡》,就是爲了闡述這個往生的大利非與生死有關,但顯生死不可得。

  

我們要設計個實生死,那你就往生極樂世界,因爲你實有此娑婆世界之執著,你不妨執著于阿彌陀佛報德國土、清淨安養之土,往生彼國,此有彼有。這是沒有什麼可畏懼的,你徹底了曉一切世間如夢如幻,無有實質,那你可以抉擇當下心智,安住于實無生之生,得以自在力。

  

因爲在這個法性的抉擇上,若無證悟,多有迷茫。所以說安立清淨國土,令一切濁惡世間有情,就是染著虛妄有情,得生彼國,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是對我們著相有情、法執有情,(若)沒有進趣之設置,那麼這一類有情只能沈淪于生死苦海,

  

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如《觀經》上世尊講啊,若人念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等爲伴侶,爲勝友,生如來家。

  

常時親炙阿彌陀佛,以冀證無生忍

  

我們都知道諸佛如來有叁業——信忍、順忍、無生法忍,這個忍是諸佛的叁業,所謂的叁業相,他的叁業相。

  

圓滿菩提而後已也。吾言不足信

  

印光法師說你不要輕信我的話,那這是謙虛的話嗎?還是推托的話呢?不是。他是交待介紹給一個大家能信任得及的一個菩薩。

  

請質之普賢菩薩,自可無疑矣民國十一年壬戌

  

下面這是說呢,印光法師他所撰記的這麼個文字。

  

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這一段文字對我們來說,是淨土法門的一個提示性的機製、提示性的一個很短的一個文字。具體的內容我們再來看這個《往生論》的內涵。

  

我們打開第一頁,這個本子的第一頁。

  

經題大概的作了一個提示,昙鸾法師對這個經題也作了一個提示,昙鸾法師講這個經題,我們第一天作了一個提示,昙鸾法師對這個經題的提示是這樣說的。

  

―――――――――――――――――――――――――――――――

  

(編注:師父下面穿插講昙鸾法師《往生論注》上卷開頭的內容)

  

原文:《往生論注上卷》

  

梵言“優婆提舍”,此間無正名相譯。若舉一隅,可名爲“論”。所以無正名譯者,以此間本無佛故。如此間書,就孔子而稱“經”;余人製作,皆名爲“子”;國史、國紀之徒,各別體例。然佛所說十二部經中,有“論議經”,名“優婆提舍”。若複佛諸弟子解佛經教,與佛義相應者,佛亦許名“優…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