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不退转呢?他就说有两类求得阿毗跋致。
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那我们这个堪忍界,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十方诸佛所摒弃之国。那他摒弃不是其他的,就是我们的业缘浊恶,无以令其度脱。诸佛没有这个方便,也就舍弃了。他这个舍不是说是实有所舍,他透视了此类有情之机无此类机。无佛时代,求阿毗跋致为难。
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现在在佛教中,把世俗法揉到佛法中,实在是充斥在这个现状之中。就是许多人把世俗的教言、善法的教言整个都充斥在佛法的教育之中了。那么善、恶、无记之教无有出生死之力,皆是六道、善恶、苦乐之报罢了,那么这是所谓的“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我们都知道:菩萨法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染无著、得利于世间。那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世间的相,就是所谓的乱菩萨法。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我们可以周边观察,现在敢于担责任的人十分稀少,不管是社会上的人,或者是说我们学佛团体的人,包括一部分现在行作沙门之人。你要是到社会上看看,要权、要名利的比比皆是,那么究其负责任的机制越来越弱。“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就是自己管自己的事情,不会太关心大家呀、社会呀,像我们这个寺院的常住啊,这种大家的事业,不太去关心,不太去认真地对待。那么这个“声闻自利”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私的放大罢了。
我们可以观察观察,现在年轻人不愿意成家的十分多,我问到很多人,他们大概的概念就是这样一句话——担不起那个责任,或者说这个责任不好担。那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自私自利的心障大慈悲呀!“我了生死可以了,其他的事我不管。”我经常遇到这样的菩萨们,包括出家的一些僧众也有这样的一种思想。“我要闭关,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至于说你这个道场啊,大家修法的共同机制啊,是不愿意插手的,不愿意问的。
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
这可能我们都饱经风霜。你只要稍有作为,这个无赖恶人就会对你进行种种的伤害。这个无赖啊,不顾人的种种现缘,多是相互的侵害。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颠倒善果。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说法施教,多是与人说,自己于法无有行分。我自身的体会是极深极深的。就是多有法则作相似说,看似说到了,自己想做的时间就不乐意去做,或者说就做不到,或者说有的干脆就把这个知见送到别人手里,自己不会去做。颠倒善果。信解者多,行证者稀。就是说自身去躬行的少,去妄自作解的多。我从自身上理解感知是很深厚,这个地方,很能使自己本来应该是很清净的梵行,本来应该很好的延续的,往往受到知见的阻碍;有时候知见没有阻碍了,受业习的阻碍;业习感觉到阻碍少了,受外境的阻碍,不能去清净地行持。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这是昙鸾法师对末世求阿毗跋致中这五种难缘,就是我们末世修法、无佛时代五种难缘(的剖析)。因为说自力、说佛力实在是勉为其难。但是我们要是没有这样剖析的说教,大家的心里没有进趣的依止,没有一个依止很难进趣,所以说这是一个接度方便。
(编注:上面讲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上卷开头的内容,下面又讲回印光大师往生论注跋)
――――――――――――――――――――――――――――――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世界,
这讲的是十分清晰的。“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现生”。净土一法与生死,与色身之生死实不相干。若是迷惑于此,多丧失大利。所以我现在遇到这些传播这种所谓的死亡的教言的人,多对往生不能正信,他自身不会相信。到社会上经常听到一些法师说:“往生的少,往生的少,万无一二,万无一二。”这种说法充斥着这个世间,不要说往生的少了,你要是说有一半人能往生,一半人不能往生。这样的知见,就会给无量的众生带来惑乱。
阿弥陀佛发这样的誓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抉择一切众生本具法性,来抉择阿弥陀佛无碍愿力,来抉择一切众生若能随顺,无疑无虑,必得往生。当下抉择,当下可以横断无始以来生死之无明纠缠、虚妄纠缠、无可得之纠缠。这一点就是所谓的“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
佛法本无得失,要假借一法,令无得失之心,自然畅明。这畅明之时方得安稳大利,即为安养国。所以此生者实无生,当下往生。往生什么?往生,但显自性之抉择。所以宗下讲明心见性,别无他途。那你说去者呢,去者决定去,生者实不生。何以故呢?彼国既是无生国。
那过十万亿国土有阿弥陀佛国土,那么释迦佛为什么作如此说呢?实在是为了令一切众生皆有归向、抉择,此娑婆世界有,彼极乐世界有,以对有方便,此生彼生,此无彼无之说,令众生得以安乐。
你要是认为此世界无,彼世界亦无,所以无来无去,正是安住。那你要是认为此世界有,彼世界正是有时,所以任运往生彼国,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善巧。所以说有说无,皆得自在,不图其他方便。
现生即得出此娑婆世界,生彼极乐。
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反复地去串习、思维、观察,如实知自心。其心广大,虽在犯颠倒知见,种种颠倒与佛无碍智,无二无别。以是因缘是为“南无”!我们这个南无没有什么,你这个南无即是!南无具足!南无就是安住!安住什么?无量寿!无量光!
我们现前一念妄念亦是无量光,亦是无量寿。你的一念妄念生起无有自性,彻底回归,与无量寿、无量光无二无别,难以觅得其得失差别,觅不得的。所以说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那么过去的人作了《四料简》,就是为了阐述这个往生的大利非与生死有关,但显生死不可得。
我们要设计个实生死,那你就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实有此娑婆世界之执着,你不妨执着于阿弥陀佛报德国土、清净安养之土,往生彼国,此有彼有。这是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你彻底了晓一切世间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你可以抉择当下心智,安住于实无生之生,得以自在力。
因为在这个法性的抉择上,若无证悟,多有迷茫。所以说安立清净国土,令一切浊恶世间有情,就是染着虚妄有情,得生彼国,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是对我们着相有情、法执有情,(若)没有进趣之设置,那么这一类有情只能沉沦于生死苦海,
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如《观经》上世尊讲啊,若人念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等为伴侣,为胜友,生如来家。
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
我们都知道诸佛如来有三业——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这个忍是诸佛的三业,所谓的三业相,他的三业相。
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
印光法师说你不要轻信我的话,那这是谦虚的话吗?还是推托的话呢?不是。他是交待介绍给一个大家能信任得及的一个菩萨。
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民国十一年壬戌。
下面这是说呢,印光法师他所撰记的这么个文字。
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这一段文字对我们来说,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提示性的机制、提示性的一个很短的一个文字。具体的内容我们再来看这个《往生论》的内涵。
我们打开第一页,这个本子的第一页。
经题大概的作了一个提示,昙鸾法师对这个经题也作了一个提示,昙鸾法师讲这个经题,我们第一天作了一个提示,昙鸾法师对这个经题的提示是这样说的。
―――――――――――――――――――――――――――――――
(编注:师父下面穿插讲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上卷开头的内容)
原文:《往生论注上卷》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