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正思維、正觀察的一個大問題。所以唯淨土一法,那麼普度衆生,唯淨土一法,這樣的本懷,真是這樣嗎?淨土一法真正能表現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普度衆生的本懷嗎?我們一定要思維觀察,一定要看一看經典上、傳承上是不是真是這樣子的。它有沒有這樣真正的效果,若沒有這樣的效果,那佛就不是真實語者了。那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當然不能迷信,也不能盲從。因爲你迷信盲從,業習一來,你就會推翻它。
我們聞到這樣的殊勝說法,“暢佛普度衆生本懷,唯淨土一法”,你要是不了解淨土一法的來源與傳承的真正機製,那你一定會輕看它。何以故?你以你的私心、以你所有的量、你現在的量,不管是知量、還是悟量、或是你的證量,你來理解諸佛如來的究竟心智,那實在是會遮蔽這一個暢佛本懷的究竟教言。那我們怎麼來契入這一個唯佛與佛能宣化的法門呢?這是《往生論》乃至淨土一法提出的一個特定的教言。
在這教言上要是審視不清楚,你就會丟失大利,失之交臂,于這個無上的究竟大功德法則中丟失法義。唯佛與佛能解、能宣、能知的法則,我們作爲一個凡夫怎麼來實踐它呢?怎麼來趣入呢?怎麼來交流呢?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疑問,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因爲現在學習淨土法門的人,盲目地說信、盲目地否定、盲目地輕視、盲目地重視,那你沒有正觀察、正思維,你找不到它的入手處,你不能剖析此法,你不能真正得見這個法門的真實功德利益。
所以一開始,印光法師作爲一代淨土法門的弘揚者,樹淨土法門的法幢,擊淨土法門的法鼓,澍淨土法門的法雨,普利十方,普傳十方,教導、引導衆生得以度脫的這樣一個大善知識,爲什麼會這樣講呢?他是不是于己法升起尊貴,或者是有不恰當的說法呢?那我們就要往下面觀察,他會來解釋這個事情。
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
這是第二個爭議的焦點。第一個說佛普度衆生的本懷唯顯于淨土,第二個又講信願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何以帶業?何以往生?的確是淨土法門爭議的一個焦點,也是要搞清楚的一個大問題。
帶何業呢?過去人對淨土法門的評價是不除煩惱,就是見思二惑尚未斷除,此生即得不退轉,實是不可思議。我們可以以昙鸾法師的一些文字在這個地方作一個引導。你說不斷見思二惑怎麼出生死?這在任何其他教言法門中是決定不許的!不管是密乘、不管是禅宗、不管是教下,是決定不許如是說教。那麼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困惑,那你說佛法有二說嗎?那爲什麼在其他法門中不許不斷見思二惑而出生死呢?這又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若不思考,那我們真是沒有正思維善巧,你的疑根是很難拔出的,你不能泛泛地說“我信了”,那你自己會欺辱自己,一到關鍵時候你就會迷倒,你的煩惱妄想業習一生起來,你就會退失這個利益的。這又是個問題。
我希望大家提出疑問,但疑問你不應輕易地把它躲過,也不應該輕易地把它舍掉,應該來解決它。對淨土一法並不是說盲目地信從與排斥它,我們看看天親菩薩究竟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曆代淨土法門的祖師是怎麼解決這些疑難的,要是不解決這些疑難,我們心裏生疑,還欺騙自己說:“哎,哎,我沒有什麼懷疑,我相信我能往生的,我相信有情能往生的。”但是煩惱業障一來,其他教言、其他善知識一說其他法則,你就會迷失自己現下的守護與信心。
所以這個信、願,以下凡聖,這個“以下”,決指佛以下,不管是凡是聖,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這個“帶業”二字,爭議十分大,尤其近代,帶業問題爭議很大。
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
假設說是聲聞緣覺菩薩之類,像普賢菩薩,我們讀《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這樣的法身大士,願我臨終無障礙,最後一念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一生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這些大菩薩是這樣子做,爲了一生圓滿菩提。那麼他們所謂的“若肯回向”,就是一生成佛這種機製,“速得圓成覺道”。何以故?猶如滴水還海故。
我們可以做一個試驗,拿一盆水,你可以拿一杯水澆注到裏面,注入到裏面的一刹那,杯水不可得,盆水不可得。何以故?實是無以分別。那我們的這一心念,我們“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心念,若是能回向,若肯回首,就如滴水還海,無可分隔,其利益頃刻遍應大海。
有一次念佛,我寫了四個字,很感動地寫了四個字,我寫四個字是什麼?“滴水迎海”,因爲經常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凡夫的妄想知見,就從我們本覺性中流出,就像一滴水一樣,但這一滴水,若償還大海之中,它就無有幹枯之緣。那我們這一念,現前這一念知見,若償還到如來大智正遍知海中、大願海中,亦如滴水還海。當時很感動的有一個機製,寫了“滴水迎海”這四個字,這倒沒有什麼,最主要是鼓勵大家,若肯回首。若肯回向,那我們肯不肯回向呢?那上聖可以回向,凡夫可以帶業往生,這是個說法。
因爲在《無量壽經》中,世尊分明告訴阿逸多菩薩:阿逸多,如來所作應作,汝等應安住無疑,勿住珍寶成就牢獄。(編注:《無量壽經》: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阿逸多,我們都是知道,當來下生,我們賢劫第五佛。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以四十八公尺高的個子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成就菩提,龍華叁會,度無量衆生。那麼這樣的菩薩,一生補處菩薩,世尊還告訴他,不要住珍寶成就牢獄,是不是勸他回首呢?我不知道。
佛告阿逸多,此法門囑累于汝,于末世作大安樂。(編注:《無量壽經》: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贊,咐囑汝等,作大守護。)什麼“此法”呢?就是令一切凡聖回向阿彌陀佛清淨國土,一生成就不退。這個凡聖同施,實在是不可思議,淨土一法的教言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凡聖同修。
那我們還可以提出質疑。我們都知道在次第法則中,好比說一個孩子上學,那麼從托兒所、幼兒園、一年級、初中、高中,到讀大學、讀研、讀博,後來到社會上工作,這樣是次第學習。大家怎麼能一起學呢?托兒所的孩子怎麼能跟博士在一起讀書呢?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機製呢?這個教言爲什麼會這樣講呢?“以下凡”,那這個凡以下是什麼?佛以下啊!這九界衆生怎麼在同一個法則中共修呢?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製呢?是什麼樣的學校?這樣教學生?我們一定要思維這個事情,不要草率地把這些問題帶過去,一旦帶過去,你以後生疑惑的時間,就會倒見,就會對這個法則不能進趣、深入。後面講就開始涉足到一個問題了。
仗佛慈力
這開始轉話語了。我們前面講到,淨土一法,唯佛與佛能知能見,唯佛與佛能宣能化,那我們佛以下的凡夫、聖者、智者、愚者,何以信順這個法則呢?何以得入這個法則呢?下面“仗佛慈力”,這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很少有人去在意這個問題,不在意這個問題,往往自以爲是,無始以來的見聞覺知性,我們太純熟了,我們的見聞覺知性把我們特定在一個地方,所以世尊在對阿逸多的宣化中說:阿逸多,勿住珍寶成就牢獄。在《無量壽經》反複地告訴這些聲聞菩薩:億劫思佛智,不能少分知,就是悉共計校,難知佛智。那我們作爲一個薄地凡夫,怎麼來趣入唯佛與佛能知的一個教化的法則呢?
這個地方印光法師給我們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在《無量壽經》也有講,世尊告訴阿逸多,有一億菩薩因不習此法而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無量菩薩欲聞此法而不能聽聞。你要是不讀經典,你不知道此法的尊貴。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講了九個難,說淨土一法難得、難聞、難知、難遇,有宣化者亦難傳達。何以故?若不依佛慈力故,若不仗借佛慈力,甚難趣入,甚至無由趣入。這一點,我希望諸位菩薩在叁寶的加持下,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知見、一個熏習與觀察,一定不要丟失這個機會。
我們因爲安居的特定的加持,一個安居道場就如同十方諸佛菩薩賢聖僧同在。象我們行籌的時間,作這個儀軌的時間,釋迦佛是第一籌,那釋迦佛的慈力就在加持我們。因爲我們都知道應化身可生可滅,示現如是,隨衆生業相故;報德有始無終,延續未來。那我們在這個地方來宣化釋迦佛甚深教化,傳達阿彌陀佛殊勝願力之時,釋迦文佛亦如是清淨地加持我們,猶如同居道場,這是我們不要疑慮的。
那我們在安居之前作這個儀軌,最後一籌,來禮請韋馱菩薩——賢劫最後一佛——來守護我們道場、加持,令我們內外的魔亂、障礙鹹得退失、消遣,亦複如是。那我們安居這個道場的學習法則是甚深難得的,等于與諸佛菩薩、賢聖、聖者、智者一同學習。象在這樣的場合宣化法則,我是十分謹慎的,時時刻刻不敢離開對諸佛菩薩、聖者、智者的祈禱,祈求加持,念念之中不敢用虛妄之心,不敢離開經論之教,不敢離開諸佛菩薩心智的感染,刹那間亦不敢離,我是這樣祈禱。
所以“仗佛慈力”,下面一句話:
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
善知識們啊,遇到一個法,你要是把這個法則的機製搞不懂,你就會泛泛而過,你感動不了你的心,你動搖不了你的業,那輪回就難以出離啊!那麼爲什麼有仗借佛力與自力的這種說法的差別呢?一定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你一定要尊重印光法師,他爲什麼要這樣說呢?你可以提一個疑問放在這個地方,我什麼時間把它解決掉才好。
那麼這個疑問是什麼呢?什麼是自力?什麼是佛力?這一點,我們一讀經典就說,像《妙法蓮華經》所宣化: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入…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