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集

  第二集

  原文: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一代時教,浩若淵海。其究竟暢佛普度衆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複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于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我們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本冊子第一頁打開。

  昨天我們把這個經題作了一個提示性的述說,以引導大家剖析《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實質內容,也就是但顯自心之真實的一個教言。今天我們以近代印光法師,就是我們中國大乘傳法中的淨土教言的第十叁代祖師印光法師的序來作一個提示,也就是對這個傳承作一個敘述。

  第一頁是《往生論注序》,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它是一個借序。《往生論注》是昙鸾法師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作了一個注,這樣一個注。印光法師給這個注作了一個序,這個序就把《往生論注》這一個教言機製的傳承作了一個清晰的淨土法門的傳承機製的表述。

  任何一法皆有它的機製、傳承,昨天我們談到,淨土一法來自于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淨土的本師。假使我們以無礙的心智來頂戴、依順阿彌陀佛的願力,持念他的功德、名號,隨順他的教言,那麼阿彌陀佛就是法界、無量光佛刹的清淨住持者。因爲依大乘教言,一佛住持法界,佛佛贊順,是這樣的一個教言。所以阿彌陀佛國土又稱爲無量光佛刹,照十方國了無障礙,是故爲阿彌陀佛名號願力、願力名號,令衆生聞持者,皆得心智無礙,得以安樂往生。

  這個往生的利益,一時心智成熟,無始以來幻化業緣,一時無有造作緣起,得見本心本性。我們這一法的來源,那是無量壽佛在其本土宣化,傳播十方,其因地修持,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五劫的思維、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參照,這個藍本以方便一切有情、十方九界有情往生彼國,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樣的心願建立的淨土機製,就是無量光佛刹的淨土機製,也稱爲安樂國、安養國,名字種種。但以如實之心智,若一隨順,即得本心。

  這個傳承來自于我們現在所聽到的經典,都是賢劫第四佛釋迦文佛所宣化。我們在接受的過程中,一代一代的傳承,乃至後面的龍樹菩薩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論》中,對淨土的傳承有一個很清晰的解釋,包括馬鳴菩薩的《起信論》等,到後面天親菩薩作這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直傳到我們中國,像菩提流支叁藏法師攜來叁經一論,昙鸾法師——也就是遠公大師同一時代的昙鸾法師,接受了這個傳承,一直延續下來。那麼印光大師,我們稱爲他爲淨土法門的第十叁祖師,曆來是有爭議的,這個爭議不是說印光法師作十叁祖有爭議,印光法師應該是十七祖才好。

  爲什麼這樣說?因爲當時祖師的判定多是一代大德宏傳于淨土,清晰明了,法義抉擇,令有緣得以出離善巧,這樣後人就評定、判定于祖師。多不是在世之時,不像其他法則,各個就是說心心相印的教言,不是。他但是以阿彌陀佛清淨教言的傳遞,如實地信順修持而得以成就。所以淨土法門的這些祖師基本上是各不相見。

  許多人都了解淨土法門曆代祖師的過程因緣。你說有沒有代代相傳呢?若依教修持,以前人的教言、以經典、以他們成就的法則,心心相許,那是完全可以接受他這個傳承的,淨土的傳承亦複如是。根本依止是無量壽佛,所持教言皆是釋迦牟尼佛所傳達,曆代祖師實踐所守護,實踐守護成就,一直一代一代到印光法師,無有增減。那我們看它無有增減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就看看第一頁的文字。

  《往生論注序》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

  要是我們學習佛法沒有傳承,我們很難了解生死是第一大事。爲什麼呢?我們慢慢來看這個問題。

  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

  淨土法門的根本目的是讓我們來了生死,了生死實在是輪回衆生的頭等大事!淨土一法就是一生成辦、一生不退轉的教言。這在顯教機製中,實是難得、難聞、難以宣化。所以此教言真實所在,唯佛與佛能知,是爲念佛法門。就是憶佛力,念佛願,隨順佛德,運用佛心,成就不可思議的善巧與利益。那麼“了生死無上妙法”,是不是贊譽得有什麼過譽之處呢?

  一代時教,浩若淵海。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分身無量,以聖身、以六應身(7:40),以種種莊嚴身,來順應衆生,順應善巧者,說無量法門。象我們上午讀《華嚴經》,那是對法身大士所宣化;象我們下午誦的《梵網經》,是對這些從十長養、十金剛這些菩薩,從初禅、二禅、叁禅,乃至四禅天,到摩醯首羅天王宮,這些智者、聖者、早已住不退轉的大菩薩們,或者說在甚深禅定方便善巧的這些機製中的這些菩薩們中作的宣化;那麼對我們末世沈淪有情、具足煩惱業障有情,何以能令我們一生得以度脫呢?這是我們作爲薄地凡夫、具足煩惱的凡夫應該認真思維觀察的一個大事情,也就是頭等大事,就是凡夫出離生死輪回的頭等大事。那聖者、智者自有方便,我們說那些法身大士不需佛過多的加持,他們善根成熟故,會主動向諸佛、善知識求法。

  因爲我們末世之人善根成熟者稀少,行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者多,沈淪于煩惱業習者比比皆是,何以來一生成辦于菩提道業呢?這是我們每一個學佛者一定要正念思維,不可草草的大事情。這不管你是怎麼自诩不自诩的問題。所謂“浩若淵海”,因爲我們的煩惱業障無量無邊,衆生分類也是無量無邊,就像單單人類就有五種大的根性,五大類根性,分二十五種機製,所以佛說法多用二十五個機製來講法。像《楞嚴經》有二十五位圓通,《圓覺經》講二十五輪修持方法,莫不都是爲了消除我們現前的生死輪回的遮蔽的疾病,就是無明帶來的疾病,就是沈淪于痛苦、生死海洋中的疾病。什麼疾病?不能自拔!那麼設種種法、設種種教。所以他下面說:

  其究竟暢佛普度衆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

  這說法是不是誇張呢?那我們要真正地把這一個問題提出來,放到一個醒目的地方,自己常去思維觀察,你能觀察到這句話是誠實言、真實語、不虛之語。那你說各個法門所傳教者,皆說自己法門最重、最爲普遍、最爲真實、最爲周遍、最爲了義,那哪個法門不了義呢?是啊!世尊說:是法平等,法無高下,法無尊賤。法是沒有高低的,但若不對機——時代之機、區域之機、業相之機,那我們是很難得以相應的。尤其象我們這個時代之機,你能了解整個時代的因緣嗎?你能俯視這個時代我們學佛的機製嗎?你能了解我們的現在傳教修行的整個機製狀態嗎?不能了解,那你就要觀察,是不是普度衆生的本懷,在哪一個法門能暢明呢?

  以前我跟一些善知識在學習佛法的時候給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也給別人提出了一個疑問,就是說,有什麼方法能令一切衆生得畢竟的度脫呢?經常作這樣的交流,有時間會受到嘲笑,有的時間會受到同情,有的時間會受到鼓勵,有的時間會受到贊歎。那麼遇到淨土法門,遇到阿彌陀佛殊勝廣大無礙願力之後,遇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名號,如實地實踐觀察之時,了解了彌陀無礙心智中,正是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心智中決定有無礙心智光明。這一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個光明就是一切衆生存在之地,我們衆生的心地中決定也有這樣的無礙的光明。何以故?一切衆生皆是阿彌陀佛無礙光明中生、延續。

  那你說在這無礙光明中我們爲什麼會沈淪于六道呢?這個機製從何而生起?實無一衆生沈淪,也實無一衆生可得,實在是這樣的因緣在相續著。什麼樣的因緣呢?我們皆因妄想、執著、煩惱、自我蔽障故。就像太陽,光明升起在我們上空,盲人不見、避于黑暗的洞窟的人不見、昏睡人不見。那我們這些生死輪回的有情實際是盲人、沈睡在昏暗之中之人、在自己黑色的自我執著的洞窟之中的人,雖然不見這光明,此光明亦在普照。阿彌陀佛的無礙光明時時照耀著一切衆生的心智,這個普度衆生的本懷,實是諸佛親證之威德,亦是阿彌陀佛以願力徹底彰顯之處。

  所以“究其暢佛普度衆生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你不要輕易去信這個因緣,你可以不要輕易去這麼說,“哦,印光法師這麼說,我也就這麼認爲吧,也就這麼說吧”。我感覺這樣太草率,你不如細致地去作觀察,去作對比。若是通過正思維、正觀察、正對比,能見到這樣的機製,那就能解除我們心靈深處的疑慮,那你就得到淨土法門的清淨傳承,來真正觀察到“暢佛普度衆生本懷”的這一法,就是所謂的無問自說之法則。

  我們都知道世尊在宣化八萬四千法教言中,許多法則都是有人啓教的,雖亦是世尊威德加持,令這些諸菩薩賢聖之類代衆生問法,以除衆生種種輪回之病苦,雖是如是。單單淨土一法,它的教言中,但顯無問自說,所以我們讀《阿彌陀經》,從初開始,世尊頻頻“佛告舍利佛、佛告舍利佛、佛告舍利佛、佛告舍利佛,汝當信如來之語”。

  此一法是唯佛與佛可以宣化的教言,那作爲我們現世的凡夫,怎麼來面對這個教言?怎麼來相互的傳達、純熟這個教言呢?審視、學習、實踐呢?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所以淨土一法實是難宣難化,若不隨順世尊教言、傳承教言,實無一言說可立。

  念佛一法決定要依經典之教,若不如是,所有言說與佛究竟教言相違背,這實是衆生應該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特別應該審視、提出…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