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八集

  第二十八集

  終不可取

  在這個地方張揚自己這個因緣,就取了,自以爲是取了,取什麼呢?自己認爲有所得了,自己認爲是有這種因緣了,這都是起思念了。這個法主要是在不起思念上運用。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

  所謂地叁昧這種幻化、功用。

  當先憶想

  他從憶上發起的,這是作意的因緣了,這跟前面的行持方法(即奢摩他)不一樣。

  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

  這個地方要立願、立誓,要憶,這個地方要有個勤勞處,要反複地思惟、運用某種東西,反複練習某種東西,練出一種幻化之力。

  以前有一個與我有緣的在家的居士,他經常到我那兒說,法師我見你在屋裏幹什麼、幹什麼!我說你怎麼知道呢?我就害怕了,因爲我在房間做什麼他都知道,我說你怎麼知道呢?後來告訴我說,是他家祖傳一種方法、民間的一種方法,很簡單,叫圓光術,一想就知道你在幹什麼了。

  其實這個地方是雕蟲小技,但是他的的確確反複訓練,就可以訓練出來。他對我說,你要想學也不難,我說我不想學,你不要教我,他說我跟你說一點,你就不會害怕了。我說我也不是真害怕,我感覺人要是生活在一個被全世界都看得到的地方也挺好,但也挺可怕,我說我們出家人本來是被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的,我一直都感覺到我在玻璃匣子裏裝著,被全世界人審視、被一切佛菩薩審視、被一切含識審視,所以我們一定會端正自己的。

  象這種方法其實很簡單,方法也很多,它主要是反複地練習,但它也有禁忌的地方,否則會受業報的。我這個地方舉個例子,使大家有個感受罷了。這種叁摩缽提是一種反複訓練的方法,好比說入火光叁昧、月光叁昧等等很多的,他可以觀某種因緣,反複地修持,得勤苦修持罷了。但要在前面這個不起思念基礎上修持這個,那就很簡單了。

  勤苦叁昧,

  在這個地方它要反複去練習,好比說八萬次的練習就成了,或者說是一千次的練習就成了,的的確確要去做,反反複複地做這個事情,就是要勤苦地練習。這是爲了度衆生示現個方便罷了,並不是炫耀。你要是心底沒有挂礙,不要追求神奇,一般像這樣的因緣,也不是太難。你要是喜歡怪異,喜歡妖魔鬼怪,可能這個東西馬上就會遮起來,這是必然的。

  廣發大願

  你要不發大願,這個地方這個叁昧不能給予你,給予那就會危害世間的。所以法甯可使它寂滅,不可把它傳與非人。因爲有些人根本不能給他法,你要給他法,這世界都壞了,這世界都成他手裏的東西了,他不會利人的,會害人的。所以說法決定不能傳與非人,一些方法很簡單,幾句話,照某個時辰、某個方向、穿某種衣、做某種法,很快就修成了,七天、叁七天,就成了,很快。但現在根本不能傳,爲什麼?現在的人心根本不是利益人的心。

  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這也不是我們能想象出來的東西,行持過來才能知。這種境界是不可取的,一取就著,一著就壞,一壞魔難就現前,或者狂亂、或者是驕慢、或者未證言證。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

  這種禅那的行持方法也很多的。數門者,以種種法的修持。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

  對生、住、滅這樣的念能方便運用,能分別區分。我們現在的人並不能區分東西,我們這個分別,不是真正的區分,是愛舍的區分、是妄想的區分;這個地方的區分是智慧的、清淨的、無有取舍的區分,就是木石就是木石,磚就是磚,它沒有好壞,也沒有取舍,明明確確的區分,無情地區分,這麼說比較簡單一些。

  分齊頭數

  它把這世界差別清晰地分開,在密教中有法界體性智,就是這個區分因緣,它能把法界清晰地分開,哪一類,哪一類,它沒有愛取,這個分別不生煩惱、不起心念,不象我們一分別就會起愛取,愛的就取,逆的就舍、嗔這一類因緣。它沒有這個,它就象保管員一樣分東西,是無情的。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

  那在行動坐臥中都可以運用這種條理性,往那兒一坐,這種條理性自然地就可以運用出來。

  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好比說十人知十人之念,百人知百人之念,念念分明,清晰得很。能不能這樣呢?佛在講法的時間,這樣的因緣挺多、挺多的。大家有時間多看看經書,佛在經書上舉這樣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可以引發我們的志向。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我們還舉個近代的例子:藏地密勒日巴尊者有一次和他的弟子一塊兒上山去講法,他許多在異處的弟子都說密勒日巴尊者在他們處,受他供養,與他講法,大家說的都是一樣,還相互爭論,尊者說,大家不必爭論,大家說的都沒有錯。何以故?每一滴水都有他一個分身,這個身——無身之身、異生之身。

  大家讀《梵網經》知道,千百億化身,釋迦佛說一世界一菩提樹爲一身,無量世界亦複如是,各坐菩提樹,教化無量的衆生。學菩薩戒的讀《梵網經》可能也會引發出來一點覺受,說覺受比較方便一點,不然你會覺得迷悶;讀讀《普賢行願品》也可能對這個迷悶有個解開的方便。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終不可取,我們衆生與佛菩薩的作業就有這一點差別:佛菩薩作任何教化因緣,廣大功德的因緣,都沒有取處,沒有占有處,沒有自以爲是處,沒有所得處,沒有度處,沒有被度處,但是度無量衆生,利益無量衆生,差異極大;我們一般做個什麼事情,有個什麼善緣,爲人做了個什麼了,記得清楚著呢,以求圖報,不報就起嗔恨,爲你服務,你就聽我的話。

  古時有個故事,說荊轲的故事:有一天荊轲回家時,其母對他說:兒啊,你有麻煩了。荊轲說:怎麼啦?其母說:太子要來找你。他說:爲什麼,我又不求于人。其母說:不是呀,他要索你的命啊,他恭敬你呀。後來燕太子以厚金厚報以待荊轲,使荊轲爲其刺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我們出家人的命也經常地會被人索的。不要認爲恭敬是好東西,要審視。我們學佛人,許多人要別人恭敬,希望別人恭敬,我也不知道恭敬是個啥物件?現在許多人與燕太子是一樣的想法,我給你磕頭,拿金銀供養你,幹什麼呢?要索你的命。

  恭敬,希望大家不要這個東西,沒有好處,你要有這一點沾染,別人會索你的命的,終不可取。這個清淨的行持與社會上的行持差別極大,一個是沾染,一個是無得無失、無作無起,差別極大,學佛不學佛,從這個地方就可以判斷出來。

  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這是下手的方便。

  

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若諸衆生徧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這是佛法行處,每個後面最重要一句話就是終不可取。最重要的因緣就是前面行持要真實。真實,終不可取。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

  我們現在不能成就,《占察善惡業報經》寫得最爲清楚,最重了。說末世衆生無由發起神通、自在、宿命方便。無由,沒有這個理由,爲什麼?業障深故。所以,要我們忏悔。

  當勤忏悔,

  唯有忏悔可消除,雖然有種種垢障,但是忏悔可以迅速使它消退,真正的痛忏如大山崩。不忏悔,障越來越熾盛。這個地方是決定平等的,忏悔者得清淨、得光明、得安穩、得種種善巧利益,不忏悔者不得利益。

  常起希望

  這就是法欲,常向往法,常對這叁種法作爲向往、歸依之路,其它的不作向往。

  先斷憎愛嫉妒谄曲

  這叁個因緣,一定要把它清除掉。忏悔,實際上就是忏悔這個東西——憎愛、妒嫉、谄曲。這個名詞很好理解的,其內涵也很好去審視自己。

  求勝上心

  這樣的人可以作善友,可以作朋友。現在的人運用不好,就會在愛憎、嫉妒、谄曲中發明。衆生在這裏面捕風捉影,孜孜不倦,可憐可悲,不能自製,讓人不能忍受。

  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

  二十五輪你要是不能發明,那就可以于此叁種淨觀不斷地實踐,這是又一種說法。二十五輪是一種定輪說法,就是定下來不能動,就會成就。這個地方是你不斷反複地熏習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肯定沒有前一種方法方便,爲什麼呢?定輪者,一定能迅速成就。佛在經典上講,至心一處,無事不辦。說定輪,肯定是直快,我感覺是直快。

  此觀不得複習彼觀

  這樣的修持是對鈍根的人說的,什麼叫鈍根呢?沒有辦法,選擇不定,怎麼辦呢?就慢慢地搞,看哪個有緣,找個因緣,再來修持。

  心不放舍

  對任何生命都可以放舍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放舍,唯有這叁個法不能放舍。你放舍這叁個法就是放舍十方諸佛。就象我們念佛,實際都含著這叁個法的。你要是放舍你的行持,你就是放舍十方一切菩薩摩诃薩了,那你不墮落不輪回,那是不可能的。你在這個地方不放舍,乃至在睡中、行中、四威儀中都不能放舍。那你說這是法執嗎?不是。利益現前了,你自然會調整了,這種執著的因緣,不叫執著…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