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名法欲。法欲會發起善法的成就與修法的因緣,因緣成就了就可以修法,修法成就自然可以放舍執著,可以得安穩。
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
忏悔無始業,經于叁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叁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
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圓覺汝當知
圓覺唯此叁法方能證得。
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
若百二十日,若百日,若八十日,這是佛給我們定下來的叁期日。
忏悔無始業。經于叁七日,然後正思惟
這個叁七是個假設說,若不得相好,都應說是叁七之數,這在其它經典上有如是解釋。叁七就是忏悔之數,什麼時候忏悔得善境界相——歡喜輕安,這時候方能正思惟。若不然,以前的思惟叫邪思惟、顛倒思惟、妄想思惟,叫勞慮,沒有意義。
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因爲我們見到的境界都是我們過去記憶裏取下來的東西,若以爲真實,那境界不能發生,真正的利益不能現前。
奢摩他至靜,叁摩正憶持
象奢摩他,它最主要的是至靜,不起思念,那當然也不斷思念,因爲啥呢?叫不製不隨,最方便。
叁摩缽提要正憶持,主要靠憶念、觀察來發起利益,這方法差別大得很,主要是運用憶根。
禅那明數門,禅那可以以種種法發起利益、輕安、功德,發起寂滅輕安,在行動坐臥中都得到寂滅的圓成、圓用,悉除煩惱。
禅那是個根本的法、法身的法、清淨的法,在任何處、任何時都不被相境所轉,見諸相非相,一切時處都住在清淨寂滅中,得寂滅輕安;叁摩缽提是大悲輕安;奢摩他是至靜輕安,有這種輕安的人會特別明快,生命安穩,消耗得少,體力熾盛,這熾盛並不是其它的,就是說自己受用特別地喜悅、平和、安詳。
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若在叁種法上能修持,那就名佛、就名世尊,就能饒益有情,與衆生作依祜主,作世間眼目,開衆生法藏,真正地饒益有情,拔衆生的生死苦本,使一切衆生離幻化業,不可思議!所以我們遇到這樣的法,是我們的慶幸。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
忏悔是我們末世鈍根衆生最殊勝的超越自己鈍根的方便。
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十二、賢善首菩薩啓教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最後這是流通分。這個地方直接地告訴我們,是佛爲我等開悟,並不是我們自己能悟出個什麼、能得到個什麼。所以,這是一種給予,就是饒益之教,不假修持而得善利。這樣的法到底有沒有呢?我們打一個世間的比喻,大家能看得到這樣的因緣:好比自己的父母若衰老、若將亡,就會把自己家裏珍藏的東西,交付給自己的兒女,毫無保留地交付,兒女得到這一筆財産,就可發起種種運用。我們從佛教中得到利益,亦複如是。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
怎麼樣使這樣的經典傳播下去。
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達到什麼樣的境景?達到什麼樣的功用?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這是個目的,這十二菩薩所行持的目的都是爲我們末世衆生及菩薩們。
問于如來如是經教
爲我們而問的,非菩薩本需。何以故?爲了使我們末世衆生及學佛者,有所依祜,不生迷惑。若深信不疑,那行法就有利益了,要不然無有實利。
功德名字
經題名字可以使人脫生死,消無量的罪業。佛在很多經典上都是這麼說:若人臨命終時,與其人念誦大乘了義經典之名,此人速得度拔,乃至往生諸佛淨國。你說經題的名字能有這麼大功德嗎?有的,這都是名號的功德與運用。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賢善首菩薩
賢善首,一切賢善的功德從哪兒來?從流布中來。若沒有經教的流通,我們現在可能都不是佛教徒,也沒法聞佛法。我們知道,過去七佛出世有的廣說廣教,廣說經教,有經、律、論遺教于後世,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有的佛,但說略教,說略教者,佛滅度後,佛法迅速地就消亡了,它沒有住世的因緣。 佛法住世,皆依經、律、論的這種流傳——文字的流傳,使我們有一代一代的學習、接受佛法的工具。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