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名法欲。法欲会发起善法的成就与修法的因缘,因缘成就了就可以修法,修法成就自然可以放舍执着,可以得安稳。
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圆觉汝当知
圆觉唯此三法方能证得。
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若百二十日,若百日,若八十日,这是佛给我们定下来的三期日。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
这个三七是个假设说,若不得相好,都应说是三七之数,这在其它经典上有如是解释。三七就是忏悔之数,什么时候忏悔得善境界相——欢喜轻安,这时候方能正思惟。若不然,以前的思惟叫邪思惟、颠倒思惟、妄想思惟,叫劳虑,没有意义。
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因为我们见到的境界都是我们过去记忆里取下来的东西,若以为真实,那境界不能发生,真正的利益不能现前。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
象奢摩他,它最主要的是至静,不起思念,那当然也不断思念,因为啥呢?叫不制不随,最方便。
三摩钵提要正忆持,主要靠忆念、观察来发起利益,这方法差别大得很,主要是运用忆根。
禅那明数门,禅那可以以种种法发起利益、轻安、功德,发起寂灭轻安,在行动坐卧中都得到寂灭的圆成、圆用,悉除烦恼。
禅那是个根本的法、法身的法、清净的法,在任何处、任何时都不被相境所转,见诸相非相,一切时处都住在清净寂灭中,得寂灭轻安;三摩钵提是大悲轻安;奢摩他是至静轻安,有这种轻安的人会特别明快,生命安稳,消耗得少,体力炽盛,这炽盛并不是其它的,就是说自己受用特别地喜悦、平和、安详。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若在三种法上能修持,那就名佛、就名世尊,就能饶益有情,与众生作依祜主,作世间眼目,开众生法藏,真正地饶益有情,拔众生的生死苦本,使一切众生离幻化业,不可思议!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法,是我们的庆幸。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
忏悔是我们末世钝根众生最殊胜的超越自己钝根的方便。
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十二、贤善首菩萨启教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最后这是流通分。这个地方直接地告诉我们,是佛为我等开悟,并不是我们自己能悟出个什么、能得到个什么。所以,这是一种给予,就是饶益之教,不假修持而得善利。这样的法到底有没有呢?我们打一个世间的比喻,大家能看得到这样的因缘:好比自己的父母若衰老、若将亡,就会把自己家里珍藏的东西,交付给自己的儿女,毫无保留地交付,儿女得到这一笔财产,就可发起种种运用。我们从佛教中得到利益,亦复如是。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
怎么样使这样的经典传播下去。
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达到什么样的境景?达到什么样的功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这是个目的,这十二菩萨所行持的目的都是为我们末世众生及菩萨们。
问于如来如是经教
为我们而问的,非菩萨本需。何以故?为了使我们末世众生及学佛者,有所依祜,不生迷惑。若深信不疑,那行法就有利益了,要不然无有实利。
功德名字
经题名字可以使人脱生死,消无量的罪业。佛在很多经典上都是这么说:若人临命终时,与其人念诵大乘了义经典之名,此人速得度拔,乃至往生诸佛净国。你说经题的名字能有这么大功德吗?有的,这都是名号的功德与运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
贤善首,一切贤善的功德从哪儿来?从流布中来。若没有经教的流通,我们现在可能都不是佛教徒,也没法闻佛法。我们知道,过去七佛出世有的广说广教,广说经教,有经、律、论遗教于后世,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有的佛,但说略教,说略教者,佛灭度后,佛法迅速地就消亡了,它没有住世的因缘。 佛法住世,皆依经、律、论的这种流传——文字的流传,使我们有一代一代的学习、接受佛法的工具。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